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一)
第十章20世纪文学(一)第十章20世纪文学(一)第一节现实主义文学概论第二节法国文学与罗曼·罗兰第三节美国文学与德莱塞、海明威第十章20世纪文学(一)第一节现实主义文学概论20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如下特色:1.除了继续揭露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之外,战争文学或反法西斯文学成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2.在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开掘。3.由于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一些现代主义意识。4.在技巧上力图创新,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更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二十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实力大为削弱,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也随之丧失。这时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出衰落迹象。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有萧伯纳(1856—1950)、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毛姆(1874—1965)等。50年代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萧伯纳(1856—1950)萧伯纳是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向旧世界进行战斗的“勇敢的战士”。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高尔斯华绥的以福塞特家族几代人命运为核心的系列长篇小说,描绘了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实图景。这组系列小说包含三个三部曲:《福塞特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一章的结尾》三部曲。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劳伦斯的作品有《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等等。劳伦斯从两性关系的视角、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再现了人物的命运,从而展示了20和30年代英国的社会风貌。劳伦斯的作品既有现实主义特色,又有现代主义特色。毛姆(1874—1965)毛姆的成名作是《人生的枷锁》,作品描绘了主人公菲利普从残疾孤儿到成年人的经历。毛姆的作品还有《月亮和六便士》和《刀锋》等。“愤怒的青年”“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金斯莱·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等。出生于二三十年代的中下层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表现出强烈的愤怒与不满,但又找不到社会出路,因而悲观沮丧。其作品所塑造的多是一种“反英雄”的人物。他们的出现,是英国现代主义兴起后,现实主义再度复苏的标志。二十世纪德语现实主义文学这一时期的德语作家以人道主义为理论基础,深入剖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资本主义社会,通过选择典型事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广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反法西斯内容和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当时的两大重要主题。代表性作家有托马斯·曼(1875—1955)、亨利希·曼(1871—1950)、雷马克(1898—1970)、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布莱希特(1898—1956)、冈特·格拉斯(1927—)等。托马斯·曼(1875—1955)作品有《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主要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败和没落。作品以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同时又吸收了现代派的艺术手法,其成就使他成为20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亨利希·曼(1871—1950)代表作《帝国三部曲》,包括《臣仆》、《穷人》和《首脑》。其中,《臣仆》是作者最优秀的讽刺长篇小说,作品反映了各个集团的利益冲突和阶级矛盾,展示了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整个德意志帝国的风貌。雷马克(1898—1970)成名作是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作者以极其真实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反衬了在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幌子下的欺骗宣传的残忍和反人道性。《凯旋门》(1946)是雷马克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传记著作《三大师》也很有名。布莱希特(1898—1956)布莱希特是德国重要的剧作家、理论家。其演剧理论的核心是“间离效果”(又译为“陌生化效果”)。《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四川好人》、《伽利略传》等都是他的重要作品。君特·格拉斯(1927—)代表性小说《铁皮鼓》、《猫与鼠》、《狗年月》由于以但泽作为故事背景,所以合称为“但泽三部曲”,“三部曲”的第一部《铁皮鼓》尤其著名,小说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法西斯的残暴和小资产阶级的精神空虚,展示了光怪陆离的众生相和一个畸形时代的历史。返回第十一章20世纪文学(二)第二节法国文学与罗曼·罗兰第二节法国文学与罗曼·罗兰一、概述现实主义的传统在法国源远流长,20世纪仍然出现了不少卓有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如罗曼·罗兰(1866—1944)、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亨利·巴比塞(1873—1935)、马丁·杜伽尔(1881—1958)等。阿纳托尔·法朗士(1844—1924)法朗士的《苔依丝》描写的是修士巴甫努斯劝说放荡的女优苔依丝皈依上帝,从而造成了苔依丝的死亡和自己心灵与肉体的无尽折磨。长篇小说《企鹅岛》是人类社会的寓言。作品通过对企鹅人的描写,演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揭去了“文明”的光环,展示了所谓“文明”的历史就是野蛮与暴力的历史,他获得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885—1970)莫里亚克的重要作品有《给麻风病人的吻》、《爱的荒漠》、《苔蕾丝·德斯盖鲁》、《蝮蛇结》等。他善于从宗教角度审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揭示普通人身上的不洁情感。其作品多描写固守旧习惯、逐步走向毁灭的灵魂。他的创作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宗教色彩。他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亨利·巴比塞(1873—1935)亨利·巴比塞的长篇小说《火线——一个步兵班的日记》表现了强烈的反战倾向。马丁·杜伽尔(1881—1958)马丁·杜伽尔的《蒂博一家》(1922—1940)总共八卷,是名副其实的“长河小说”。二、罗曼·罗兰(1866-1944)生平与创作出生于法国中部克拉姆西小镇的一个中产者家庭。1895年,获得艺术博士学位。之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课程。罗兰早期的文学活动以戏剧创作为主,20世纪初,陆续撰写了几部名人传记。从1904到1912年,罗兰创作出长达10卷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15年,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21—1933年,罗兰创作了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1944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久病不愈,与世长辞。戏剧创作罗兰以戏剧创作踏上文学之路。由于痛恨小市民的庸俗猥琐,他在“信仰悲剧”中塑造出“火一样炽热”的理想人物以重新激发起国民的信仰和英雄主义。在对人民戏剧研究的基础上,罗兰创作了“革命戏剧”,但由于舞台条件的限制,这些戏剧并未获得预期的反响。名人传记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在伟大人物身上寻找精神力量,罗兰撰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贝多芬传》使罗兰一举成名。小说创作从1904到1912年,罗曼·罗兰创作出长达10卷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主义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之心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的托尔斯泰”。“欧罗巴的良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谴责民族沙文主义,主张人道、和平,呼吁以精神力量遏制战争势力。战争结束后,罗兰回到法国,号召知识界精神独立于统治势力,以预防可能的新的战争。当德国纳粹政府赠予他“歌德奖章”时,他断然拒绝,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反法西斯立场。罗兰的高风亮节与和平进步的立场,使他成为知识界的精神领袖,“欧罗巴的良心”。《欣悦的灵魂》1921—1933年,罗兰创作了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又名《母与子》)。作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描绘了安乃德、玛克、阿西娅等人物形象。小说不仅探索了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而且是20世纪文坛上首批反法西斯的作品之一。《约翰·克利斯朵夫》《约翰·克利斯朵夫》内容简介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共有4部,分为10卷,作品主要描写了艺术家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一个音乐世家中。在祖父的影响下,他从小就胸怀大志。成年后,他虽然爱情失意,却振作精神,埋头音乐创作。晚年的克利斯朵夫成为欧洲的知名人物,临终之际,他对上帝自语:“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以贝多芬为原型罗兰在开始写《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时候,是按照贝多芬的形象来塑造他的主人公的。逐渐地,罗兰在克利斯朵夫身上融进了莫扎特、亨德尔、瓦格纳、沃尔夫等等大音乐家的音容笑貌。同时,他将自己的全部激情也熔铸其中。罗兰自称,他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是“对着镜子来个自画像”。克利斯朵夫形象分析克利斯朵夫极有音乐天赋,是个攀登世界高峰的英雄人物。克利斯朵夫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伟大的心的普通人”。作品展示了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整个人生历程,表现了他对腐朽势力和黑暗社会进行强烈反抗的英雄主义精神。克利斯朵夫成为20世纪西方社会一个充满奋斗精神和追求精神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思想意义克利斯朵夫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容。他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精神面貌。作品借他的遭遇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呼声,全景勾勒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艺术特色“音乐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以高度音乐化的手法谱写出了一部反抗黑暗、个人奋斗的英雄交响曲。全书处处回荡着音乐的旋律,序曲、主旋律、变奏与协奏、长调短调、尾声等应有尽有,罗兰自己称这部作品为“音乐小说”。大河般的结构形式、生动的心理刻画、优美的自然景物描写、深刻的议论与广泛的象征性,也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点。返回第十章20世纪文学(一)第三节美国文学与德莱塞、海明威第三节美国文学与德莱塞、海明威一、概述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一跃而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看到了战争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及其带给人类的精神创伤,看到了表面经济繁荣后面隐含着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从而创作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把美国文学推上了一个高峰。在20世纪的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美国文学占据了突出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迷惘的一代”作家。这些作家包括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斯泰因等。德莱塞是这一时期最为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还有辛克莱·刘易斯、约翰·斯坦贝克、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等。迷惘的一代一战后出现的“迷惘的一代”作家包括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斯泰因等,他们代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年轻一代对“美国梦”的追逐以及所抱幻想的破灭,以及对渗透在美国文化的各个方面的物质至上主义深感失望,以至于纷纷离家出走到欧洲去。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对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洞察使他获得了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菲茨杰拉德是“迷惘的一代”的重要作家,其作品主要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年轻一代对“美国梦”的追逐以及所抱幻想的破灭。他的代表作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其他重要作品还有《人间天堂》、《夜色温柔》等。《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为了吸引旧日情人黛西,经常举办豪华宴会。在黛西失手撞死威尔逊太太之后,盖茨比承担了罪责,被威尔逊杀死。盖茨比既是一个充满追求精神的浮士德式的人物,又是一个天真幼稚、缺乏现实感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在一个“他们都是一群混蛋”的现实社会中,他的理想只能造成精力与才智的浪费。作品通过盖茨比的形象展示了“美国梦”的破灭,以及理想主义在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中被击败的必然性和悲剧性。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刘易斯的作品以善于描写中西部小镇陋习“乡村毒菌”而著称。《巴比特》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以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个美国
本文标题: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1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