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低丘缓坡规划1.1自然环境概况1.1.1地理位置临安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脉南麓。地理位置处于北纬29°56´—30°23´,东经118°51´—119°52´。市境东连余杭区,南接富阳市、桐庐县、淳安县,西毗安徽省的歙县,北邻安吉县和安徽省的绩溪、宁国县。全境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市域总面积3126.8平方公里。1.1.2地形地貌本市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天目山脉和西南部昱岭山脉呈北东—南西向,构成西北、西南崇山峻岭,沟谷幽深;中部、东南部山势渐趋低缓,地貌破碎,低山、丘陵相互交接,山间盆地、宽谷盆地错列其间;东部为杭嘉湖平原西南边缘,地势低平,多为冲积平原。全市呈现中山—深谷、低山丘陵—宽谷、河谷平原三类梯级地貌特征。市域最高点位于西部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最低点处于东部的青山街道石泉村,海拔仅9米,相对高差达1778米。1.1.3气候水文临安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活动积温5774.6℃,极端最高温42.1℃(1995年7月20日),极端最低温度-13.4℃(1991年12月29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37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613.9mm,年降水总量49.34亿立方米。全市灾害性气候主要有:春播期低温阴雨、倒春寒和晚霜冻;初夏梅汛期暴雨洪涝;盛夏干旱、台风和暴雨;春、夏、秋三季局部地区的强雷雨、大风和冰雹;秋季低温冷害;冬季寒潮、冰冻和大雪等。临安市水系流向复杂,昌化溪、天目溪、中苕溪、南苕溪分属钱塘江、长江二大水系。中苕溪、南苕溪向东流出注入太湖,属于长江水系;昌化溪、天目溪向南流出汇入分水江,三口水向南流出汇入绿渚江,属于钱塘江水系。主要溪流均发源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脉,河道径流量主要受降水影响,时空变化同降水相似。全市现有山塘水库5067个,总蓄水量40009万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青山水库)1座,总库容2150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13座,总库容11222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13座,总库容2090.8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112座,总库容3007.8万立方米;大塘720个,蓄水量1874.8万立方米;小塘4218个,蓄水量313.6万立方米。1.2社会经济概况1.2.1行政区划本市隶属杭州市管辖,市政府驻地锦城街道,偏于市域东部,距杭州市中心50公里。全市现设锦城、玲珑、青山、上甘4个街道办事处,三口、横畈、高虹、太湖源、於潜、藻溪、太阳、潜川、昌化、龙岗、河桥、湍口、清凉峰、岛石、大峡谷15个镇,板桥、西天目、千洪、横路、乐平、马啸、新桥7个乡,全市共有11个社区、15个居民委员会、651个村民委员会。1.2.2人口与劳动力资源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526117人,其中农业人口417719万人,占总人口的79.4%;全市总户数183055户,其中从事农业生产户数153000户,占总户数的83.6%;全市从业人员361000人,其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96700人,占26.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8.3人,锦城街道作为临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803.9人。1.2.3国民经济状况临安市是浙江省第一批小康县之一,为全省经济“十七强”县市。获得的荣誉有全国生态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2004、2005年连续闯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根据临安市2007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全市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62.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5%。人均生产总值30967元,比上年增长15.7%。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04亿元,增长19.5%。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8.4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1.3%,增长9.07%;第二产业生产总值94.55亿元,占56.1%,增长19.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42.49亿元,占31.4%,增长17.7%。2006年,全市狠抓工业经济第一经济,加快工业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块状经济,营造发展氛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业总产值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林业产值12.7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8%,比上年增长1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1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07元,分别增长10.3%、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153元,分别增长10.1%、8.2%,年未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6.2亿元,增长17.9%,人均储蓄余额12582元,增长17.1%。1.2.4交通状况临安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南缘,位于杭州黄山两大国际旅游城市之间的黄金旅游线上,与沪杭等大城市的联系较为紧密。临安市交通以公路为主,因此陆路交通运输较为便利,杭徽高速公路与02省道从东至西贯通全境。至2006年底,全市通车公路里程已达2797.907公里。其中省道267.326公里,县道546.388公里,乡道及专用公路781.22公里,高速公路103.988公里,村道1098.985公里。13省道锦城至里畈段路基基本贯通,16省道乐平至於潜段基本完成路基工程,昌文线临安段动工建设,全年完成02、13、14省道等四个项目的干线公路专项整治工程和16、18省道路面大修工程,完成投资5360万元。除公路外,市内无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仅有市域东部青山航道水路运输29.5公里。1.3调查规划概况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要求,临安市委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临安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市发展和改革局、林业局、国土局、建设局、经济发展局、农业局、交通局、水利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临安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指定市发展和改革局为规划牵头单位、市林业局为规划编制单位、其他有关部门配合。市林业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组织拟定了《临安市低丘缓坡林地综合开发利用调查规划技术操作细则》,分别举办了低丘缓坡规划试点和低丘缓坡规划培训班,在全市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成立了26个低丘缓坡野外调查工作小组,并抽调技术骨干组成规划编写组。规划分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市领导组织了各类调研活动,落实规划编制任务,制定规划工作方案,组织规划试点和培训班。(2)、外业调查阶段:以森林资源小班调查记载的海拔、坡度为基础,并根据调查技术方案的要求进行补充调查核对,组织各乡镇开展低丘缓坡资源调查,查清低丘缓坡资源分布、提出低丘缓坡资源利用方向。(3)、内业统计阶段:对全市低丘缓坡资源进行现状和规划利用方向的统计,绘制低丘缓坡资源分布和规划图,研建《临安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地理信息系统》。(4)、规划编制阶段:拟定《临安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大纲,提交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审定。依据大纲编写《临安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组织邀请省市专家领导评审后,由临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第二章规划总则2.1规划必要性2006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我省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人均占有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实际情况,下发了浙政发[2006]20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凡有低丘缓坡资源的市、县(市、区)和乡(镇),都要对资源状况进行调查摸底,查清低丘缓坡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条件、利用状况、适宜用途等情况,并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制定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专项规划,编制每个开发区块的开发利用规划。临安市委市政府根据省政府20号文件精神,要求市发展和改革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建设局、经济发展局等有关部门抓紧按照省政府文件,尽快编制《临安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争取将我市列入省政府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县(市),以争取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技术帮助,促进我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依法有序进行。2.1.1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临安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山区县市,人均占有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艰巨。在我国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要求各项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保证全国18亿亩耕地底线。根据《临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年),规划期内全市基本农田保有量不得少于27927.92hm2。因此,全市各类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最近五年来我市利用低丘缓坡开发共垦造耕地554.6公顷,实现了全市耕地占补基本平衡的目标。实践证明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主要途径。2.1.2缓解土地供需紧张矛盾的需要目前临安市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全市林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林地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83%,海拔3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的低丘缓坡林地有5933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9%。因此,因此,通过对低丘缓坡资源可供建设用地的可行性分析,制定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用地规划,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山地资源和低丘缓坡资源,是贯彻落实好省政府20号文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合理需求的有效手段。2.1.3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反差很大,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上存在巨大反差。通过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实施低丘缓坡“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针,从而提高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过大差异,维护社会公正,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2.1.4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需要目前,我国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根据临安实际,要坚持把城镇化建设同加快工业化步伐结合起来,坚持把城镇化建设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城镇化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只有工业和服务业真正发展起来,才能增强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的能力。通过低丘缓坡重点开发区块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快临安中心城区(四个街道)和两个副中心(於潜镇、昌化镇)建设,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减少农民,通过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将农村劳动力向当地低丘缓坡开发区块的工业、服务业转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1.5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需要低丘缓坡是重要的森林资源,在临安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要以确保全市生态安全为前提,依据“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原则,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要突出以低丘缓坡保持林地规划为基础,实施低丘缓坡林地生态化经营,开展森林观光旅游,加强低丘缓坡开发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发挥低丘缓坡综合生态效益。2.2规划范围与对象2.2.1规划范围为统一调查技术标准,我们制定了《临安市低丘缓坡林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调查技术操作细则》,将临安市行政区域内的低丘缓坡林地作为规划研究的范围。2.2.2规划对象1、低丘概念。从大地貌类型来说,临安市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类。平原是指海拔10米以下、平坦开阔、起伏很小的地类,分为沿海平原和河谷平原,东部与余杭区接壤的青山一带为典型的河谷平原,面积约占10.9%。丘陵广布全市,是指海拔500米以下、有明显起伏、无明显脉络和走向,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下,面积约占57.2%,根据高程不同又可分为海拔300米以下的低丘和海拔300—500米的高丘。山地是指海拔500米以上、绵延起伏、脉络明显的地形,又可分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和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中山分散分布在昌北西部、昌化西南部及临目北缘,相对高度大于400米,山体坡度大多为35°以上,面积约占5.4%;低山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及中山边缘地带,海拔高500--1000米,脉
本文标题:低丘缓坡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36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