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第一章 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王世军TEL:15137365436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必须具备的技能。本课程兼具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是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课程性质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第一章班主任制度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班主任的实践历史和班主任工作理论发展状况;2.理解班主任角色;3.掌握班主任的任务与职责。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第一节班级及班主任制的历史班级教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是教育制度化过程中继学校产生之后的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以班级为工作对象的教育角色——“班主任”便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历史实践中应运而生的。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一、班级教育制的历史考察(一)个别制班级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作为传授人类经验的教学方式,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精神生产的积累和教学手段的变革而发生变化。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二)班级制★教育史学研究者们认为,“班级授课制”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教育家、演说家昆体良(公元35-95)。他提出根据一些教师的实践,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据说,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班级教学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西欧。西欧的一些国家学校,首先有了年级的划分和学制的规定,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萌芽。1538年,教育家斯图谟在德国的斯特拉斯堡创办了文科中学,设有九个年级,并进行了班级教学的尝试。其后,耶稣会办的学校也实行班级教学。★不过人们比较一致地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班级授课制”的真正奠基者。他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一书中,对班级教学的实践作了总结和归纳,并对班级教学的特点、功能、应用等问题,第一次从理论上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和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教学的理论基础。其后,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和乌申斯基等,都对班级授课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的理论贡献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及其他论著中,阐述了相对于个别教育的“小”而言的“大教学”——班级教育形制的基本特征:A、学年。夸美纽斯第一次确立了“学年”的概念。他把一年分为四个学季,每学季上课放假均有定时;每学年秋季(9月1日)招生,学生同时入学,同时升级,同时毕业。B、学级。依照感觉论思想,他规定儿童在校度过六年,其学科教学的顺序是语法班、物理班、数学班、伦理学班、辩证法班、修辞学班。这反映了他对学龄儿童心智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点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C、学班。夸美纽斯在《泛智学校》中说:“分班制度通过把学生按年龄和成绩分成班组,在学校中建立起关于人员的制度。……班不外是把成绩相同的学生结合为一个整体,以便更容易地带领学习内容相同,对学习同样勤勉的学生奔向同一目标。”他建议采用固定的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向固定班级的学生,用固定的教材组织教学。D、学舍。关于学舍,他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认为:“每班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班次。”教室要宽敞,光线要明亮,卫生要清洁,布置要精当。至此,他已注意到教室环境对人的陶冶作用。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三)“导生制”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为适应工业生产对大批有初级文化的工人的需要,英国牧师贝尔和教师兰开斯特,在英国小学中进行学生相互教学制度的实验,倡立“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其具体操作是,在每10个学生中委派一个年长的,成绩较优的学生作为导生,先由教师对导生讲授教材,再由导生转教其他学生。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四)“道尔顿制“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麻萨诸塞州的道尔顿市中学创设“道尔顿实验室”,施行她的“教育实验室”计划。该计划就是要每一个学生能够对自己学习的速度与方法负起更大的责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自由地选择课程,自由地确定学习时间。该计划倡导集体讨论,教师只起辅导作用。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五)弹性制班级授课制使学校教育走上正规化,对发展教育、普及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班级授课制始终存在着未能兼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局限性。为此,西方现代教育派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良或改革的实践,其特点是兼顾二者之长,使教学形式更为灵活多样。主要有分组教学制、协作教学制、复式教学制等。、分组教学制所谓分组教学制,即按学生智力水平或学习成绩分成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校内分组制和班内分组制。前者是在一所学校内按学生智力或学习成绩分成年限长短不一,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组织;后者是在同一班级内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分成教学内容深浅不同或进度各异的小组。、协作教学制协作教学又称小队教学,是由教师、实习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组成教学小队,集体研究并编订教学工作计划,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和评价教学效果的组织形式。20世纪50年代先在美国发展起来,后曾在英国、日本等一些国家试行。、复式教学制所谓复式教学,即教师在同一教室,同一课时内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该制最早产生于德国,中国于清光绪年间从日本引进,曾一度盛行。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二、我国班主任制度的历史沿革(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班主任”角色的孕育与产生★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创立,并首次采用了编班分级的授课方式,使班级授课制得以移植。★1878年张焕伦创办正蒙书院,这种班级管理之制已初具班主任制之意味。因“学长、斋长、班长”递相监督而统一于教员,“以养成学生服从法律性质”。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1902年清政府规定班级授课制和学级担任制,并设“监学”和“舍监”负责学生管理。★1904年1月13日,《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颁行,其中规定,小学“各学校置本科正教员一人”,“任教授学生的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就实质而论,此乃学级制的肇端。在同年颁布的《各学堂管理通则》中,又规定各校设“监学”或“舍监”,专责学生管理。★1919年“五·四”运动后,学监制改为训导主任制。这就是我国班主任的雏形。★1922年《壬戌学制》颁行后,中学实行选科制,采用级任制。出现了“级任教员”和“学级主任”的名称★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后,明令中学废止选科制,从而为采用级任制铺平了道路。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1932年12月24日,国民政府颁布《中学法》,明确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3月28日,国民政府又将级任制改为导师制,是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解放区则最早使用“班主任”这一名称。★在1942年绥德专署教育科的《小学训导纲要》中,强调教导合一时,提到了“班主任”这一名称。★1949年7月2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新区目前国民政府改革的指示》中说:“废除训、教分立制度,实行教导合一,这一原则从两方面实施:①教师不只教书而且要参加具体的指导工作;②组织上训育与教务统一。在学校组织上(适用于完小)校长下设教育主任。取消级任导师,班设主任教员。”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二)新中国成立后---“班主任”在实践与改革中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轨道★1951年,我国颁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要求从1952年起,在中小学设立“班主任”,取代“级任导师”,班主任制度正式确立。★1952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学暂行规程》自此以后,班主任制在中小学教育中普遍施行。★1963年和1978年在《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规定:“学校应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领导,选派政治觉悟较高和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对班主任的任职条件提出了一定要求。考虑到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1956年教育部规定对从事班主任的教师予以适当补贴。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1979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颁发了《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草案)》对班主任的岗位津贴第一次做出了明确具体的办法。★1980年,《中等师范学校规程(试行草案)》中,对中师班主任的选派和班主任的具体职责,作了详细的规定。★1988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财政部《关于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和建立中小学教师超课时酬金的实施方法》。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了《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这是二十几年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指导班主任工作的依据。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班主任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特别强调班主任在育人中的作用。★199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发出的《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公办教师中试行班主任津贴的通知》又对班主任的津贴做出了规定。这对教师担任并做好班主任工作具有很强的影响力。★1998年,原国家教委又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条例》,提出了中学班主任的8条职责,小学班主任的7条职责。★2004年,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定《班主任工作条例》,完善班主任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使班主任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2006年6月4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其中规定: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认真做好中小学班主任的选聘和培训工作,切实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供保障,要求制定和完善促进班主任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提高中小学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要完善班主任的奖励制度,要加强班主任队伍的管理,要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2006年9月7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决定启动实施班主任培训计划。《计划》指出“从2006年12月起,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班主任工作原理与艺术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三、当前我国班级改革之态势我国自清末引入班级教育形制之后,虽然在德国、日本、美国、苏联等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在学制上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变动,在教育方针上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摆动,但只有在班级教育形制上,总体上说是稳定的。这一十分奇特的教育现象的出现是基于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像我国这样一个教育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大国,亟需扩大教育面,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降低教育费用,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而在
本文标题:第一章 班主任工作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4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