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春秋战国时期周(BC1046—BC221)西周(BC1046—BC771)东周(BC770—BC221)春秋(BC770—BC476)战国(BC475—BC221)春秋战国时期东周(前770年———前221年)春秋是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东周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周平王东迁•幽王误国•幽王宠爱褒姒,引起犬戎入侵,幽王被杀。诸侯拥立太子即位,是为平王。•平王东迁•由此镐京残破,又有犬戎威胁,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BC1046BC771BC476BC475BC221西周春秋战国东周(BC770-BC256)周平王洛邑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公元前前475-公元前221春秋战国时代名称的由来◎春秋一词,来自《春秋》一书。这部书是鲁国历史,其中所计便是这一段时间的史事。春秋时代(东周前半期)共计24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春秋战国时代名称的由来战国时代(东周后半期)共计259年:周敬王四十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公元前222年◎战国一词,这段期间,列国战争方式,较前有显著的改变,战争规模远较以前为大,战况也更加惨烈,因之称为战国。春秋诸侯争霸楚齐晋吴越背景目的①王室衰微②生产力发展③外族入侵争夺土地人口春秋五霸齐桓公楚齐宋晋秦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他在位期间(公元前685年一前643年),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兵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称霸称霸的条件政治军事条件称霸标志:BC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正确的策略过程:北御夷狄南制楚蛮物质条件齐桓公国相管仲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宋襄公宋襄公(?~前637)春秋时宋国君。名兹父。公元前650—前637年在位。齐桓公死后,他与楚争霸,一度为楚所拘。宋襄公十三年(前638年)伐郑,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涨水(在今河南朽城西北)。楚兵强大,他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晋文公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前697~前628)。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真至晋文公(前六三六年~前六二八执政)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文公早年饱经忧患,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即位后乃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发展军事,使国力大盛。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BC7世纪后期-BC6世纪初)城濮大战晋文公称霸发生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它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优势,但是晋军采取了“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的方针,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雄踞中原。秦穆公秦穆公名任好,赢姓,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楚庄王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春秋五霸之一。羋姓,名旅。又称熊侣。在位期间(前613~前591)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参,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陈兵问鼎于周郊。接着又破陈围郑。晋出兵救郑时,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晋军败绩。此后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楚庄王遂称霸中原。吴越争霸1、人物2、地理位置3、概况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吴:江苏苏州越:浙江绍兴吴王阖闾阖闾春秋时吴国国君。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吴王诸樊之子。公元前514~前496在位。吴王僚在位期间,他多次建战功。后来命专诸刺杀僚自立。即位以后,他任用伍子胥、伯、孙武等人,不断出兵伐楚。阖闾九年,和蔡国联合打败楚军,并攻入楚国都城郢。次年,越国乘阖闾出兵楚而国内空虚之机伐吴,秦国也出兵救楚伐吴,阖闾弟夫概篡王位,阖闾被迫退兵。十九年,阖闾又率兵攻打越国,兵败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南),受伤而死,太子夫差继位。吴国大将孙武古代军事学家,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字长卿,齐国乐安人。因齐国内乱,孙武出走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员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孙武与伍员等辅助阖闾制定袭楚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国力耗损。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以一隅之地而称霸,孙武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涉及战争全局问题,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即位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前482年和前473年,越军两度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自杀,吴亡。越王勾践既平吴,声威大震,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勾践成为春秋末期最后的一个霸主。卧薪尝胆春秋后期问鼎中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吴越争霸吴王夫差鉴越王勾践剑吴越争霸西施故里与西子塑像吴越争霸,代表着新兴力量的崛起,长江与黄河已经融为一体,而中心依然在北方。春秋争霸争霸促进了战争的发展,从武器到理论太原出土春秋车马图虢太子元徒铜戈长17.1CM,河南三门峡上村岭1052号墓,1957年春秋争霸•银雀山出土《孙子兵法》竹简。•一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时代开始了。•《孙子兵法》只剩下13篇,这是一个迷。•如今,全世界都崇拜孙子。春秋争霸兵圣名言:兵不厌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意义1.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春秋无义战”。2.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促进社会进步:A春秋战争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的秦统一提供了前提。C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战国时期时间:前475~前221年生产力发展状况:铁器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政治局面:1、周王室衰微,成为名义上的君主。2、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出现了七个大国相互攻伐的局面。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战国七雄秦赵燕魏齐楚韩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齐楚秦燕赵魏韩1、三家分晋战国七雄2.田氏代齐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齐魏交战BC4世纪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围魏救赵”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民族北西南匈奴东胡戎越融合途径①经济文化交流促融合②频繁战争促融合融合影响: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代秦孝公时(BC361年)•改革内容:厉行法治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建立县制•结果:秦国日趋富强,并积极向东扩张秦始皇(BC259~BC210)秦庄襄王之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而把古时的皇与帝合称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废谥法,以世计。废封建,行郡县,以集权中央;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开辟驰道,修筑长城,以巩固国防;为消除反侧与箝制思想,没收民间兵器,偶语诗书者弃市,又有焚书坑儒之事。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死于巡游途中。春秋与战国时代的比较春秋时代战国时代周天子威望下降,成有名无实的共主周天子更无足轻重大国争盟或争霸1.各国不再以诸侯自居,纷纷僭号称王2.各国实行军国主义,战争频繁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政治情况地位周室国家主要西周、東周的比较建国者政治重心社会经济土地制度教育西周東周周武王周平王天子諸侯封建社会,贵族享特权贵族没落,平民崛起农为主,工商业者为贵族服务工商业发达井田制度土地私有制度贵族所有私人讲学兴起,平民受教育春秋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空前活跃,涌现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孟子和军事学家孙武等人物。春秋文化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老子像春秋文化•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道德经五千言,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作为思想家的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为中国人解决了回归自然的重大问题。春秋文化•孔子像•中国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子。•孔子解决了人的伦理本位问题。•孔子创立的儒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孔子终生倡导儒学,加上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超过两千多年。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发愤为学,博学多能。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招收的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孔子生平思想主要记录在《论语》一书中。两千多年来,他创立的学说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暨南大学校训“忠(zhōng)信(xìn)笃(dǔ)敬(jìng)”孔子的影响至今暨南大学校训的出处及含义:学校的校训“忠(zhong)信(xin)笃(du)敬(jing)”四个字的出处十分古老。《论语·卫灵公》篇记载说:孔子的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难道行得通吗?”其内容包括了“言”和“行”两个方面,也就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是很全面的。孔子的影响至今“忠信笃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数千万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它们大致具备了以下的意义内涵:忠:有忠诚、不贰、尽心、无私等意义。信:有诚实、不欺、道义、真确等意义。笃:有厚实、真诚、牢固、专一意义。敬:有恭敬、严肃、尊重、谨慎等意义。这四个字的意义有交叉,也可以组合使用,更可以与别的字组成新的具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变化很多,富于生成能力。孔子的影响至今你住在华文学院什么宿舍楼?忠爱楼信义楼笃行楼敬慎楼春秋文化中国人的圣经:论语春秋文化本课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转化的大动荡大分化时期,也是民族变动、发展、融合的时期。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统一的大业,将非秦莫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饰的旧样式。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善于骑射,便于活动,在军队里广为盛行。先秦时期的鞋履•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诸履之中,以舄为贵。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来自西域,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着,后来汉族人也逐渐接纳。古朴端庄、等级严明的秦汉服饰•秦朝统治中国的十五年间里,秦始皇兼收六国的车旗服御,创立了衣冠服饰制度。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式,宽袖、大袍,服饰制度严禁。
本文标题:简史-春秋战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4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