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不到长城非好汉《人民日报》(2013年10月02日07版)嘉峪关。毛富摄镇北台。中国长城协会提供山海关。焦同生摄虎山长城。陈锋摄黄花城。资料图片游长城长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长城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浩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奇观”。其每一块砖石,每一方泥土都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长城记录着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登临长城,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部分墙体会砌出菱角花牙子边饰,在射孔、雷石口处,做成壶门或其他雕饰,在吐槽口滴水尖等处,也可看到美化装饰。◆长城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标志。坚固的城防,完整的防御体系,使入侵者生畏。几千年来,作为安定与和平的保障,长城保护了我国的农耕文化。◆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文人墨客,诗词各家吟唱至今,而关于长城的许多故事,千古流传。◆长城已成为国内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毛泽东“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著名诗句,抒发了雄壮的情怀,表达了对长城的敬仰。长城已成为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必游项目之一。◆长城旅游为沿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敌台(敌楼)跨建在长城城墙上的空心台子。敌台多为方形,也有少量圆形的。一般分作上下两层,以梯道或竖井相通,下层驻兵及储放粮草武器,作战时可供大量的士卒作为掩体。城墙长城的主体建筑工程,它把成千上万座雄关隘口和敌台烟墩连成一体。城墙建筑用材主要是石、砖土、灰,大部分地段的城墙和敌楼以条石做基,青砖包砌,白灰勾缝,内部填土或石块,非常坚实。垛口每个垛口的上部有一个小口,为望口,用于观察敌情。垛口下面有射洞,用以射击来犯的敌人,有的地方还设有放滚木雷石的孔道。关嘉峪关:塞外第一雄关曹树林李春燕列车穿行于千里河西,但见片片绿洲宛如颗颗明珠,镶嵌在大漠戈壁之上。车过酒泉,一望无垠的“走廊”突然收紧,左边祁连雪峰倚天而立,右边马鬃山峦突兀眼前。浩瀚戈壁上,一座关城平地而起。这就是万里长城的终点、“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扼守丝绸之路咽喉,素有“河西第一隘口”、“边陲锁钥”之称。从汉魏至明清,使者相望于道,驼铃不绝于耳,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气贯长虹,意境壮美,深刻展现出天下第一雄关的雄风和霸气。踏进景区的每一步,仿佛都在穿越历史时空,一步步走向630多年前的古老雄关。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经历了168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嘉峪关自建以来,屡有战事。明正德年间,吐鲁番满速尔兵数犯河西。当时嘉峪关只是座孤城,以致满速尔兵两破关城,屡掠附近民众牛羊。直到嘉峪关建成为一座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后,关城锁钥边陲,才真正成为固若金汤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城楼历经几百年历史,80%保存了原貌。据了解,嘉峪关关城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当地导游告诉我们,这和当地的气候及当时的修筑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地极度干燥的气候,为关城的保存提供了天时和地利。同时,嘉峪关验收墙体时的标准要达到“锄不能入”,就是连锄头都砍不进去才算合格,保证了建筑质量。参观中,你会注意到所有门洞都是由青砖和石条砌成,每个石条重达半吨。这么多石条是怎么拉运过来的呢?在西北,每到冬天,所有用水的工程都得停工。但关城修建,工期紧,任务重,冬天也派工匠们去黑山开采石料,有一个工匠不小心在山涧冰上滑了一跤,灵光一现,他立即同众工匠们用水泼出一条嘉峪关到黑山的冰道,然后将石条顺着冰道滑运到嘉峪关。这就是“冰道运石”的传说。万年的戈壁,数百年的古城,古老的雄关令世人神往。嘉峪关以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保存完整,建筑结构精巧,人类文化信息蕴含深厚,自然景色雄奇壮观,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作为中国西部长城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地。2007年,被评定为我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如今,每一天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用惊叹的目光注视着这处戈壁中的奇迹。小贴士除了参观嘉峪关外,游客还可以顺道游览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晋墓群、有西部八达岭之称的悬壁长城、亚洲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等著名文物古迹和景区景点。台镇北台:最大军事瞭望台本报记者姜峰行走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南缘的交界带,一座现代化城市——榆林正在崛起。溯历史长河而上,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汇地带的榆林古城,见证了兄弟民族戎马岁月的硝烟,时至今日,其痕迹仍然刻印在这片土地上——榆林市城北4公里外的红山顶,一座宏伟壮观的军事建筑,仿佛穿越时空,兀然挺立在天地之间——那是被史学家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长城。“要想读懂镇北台,还得从明代讲起”,镇北台文管所所长徐茂成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带我们走进了时光之门,“嘉靖年间,明政府与蒙古在交界开设互市11处,榆林红山市是其中之一”。为保护红山市,明万历三十五年延绥镇(榆林镇)主政者特意在红山之顶,修筑了明长城上最大的军事瞭望台——镇北台,“距今已有逾400年历史”,徐茂成说。满怀敬畏之心,记者缓步走上这座古代要塞。整个镇北台呈方形,总共4层,各层均为青砖包砌。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是守台将卒的营房。二层台南墙中开设券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三层台东外砌砖石踏步达四层,顶层台面积有225平方米。就是这样一座关隘,它居高临下,控南北咽喉,锁长城要口,时至今日仍巍峨壮观,“其防御工事在当时堪称完备,防御体系坚固完善,称得上是用血汗与智慧凝成的钢铁长城”,徐茂成说,无怪乎时人有“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说法。然而,御敌功能,仅仅是镇北台的一个方面,远远不能涵盖其历史意义的全部。就在镇北台东侧,同期还建有一座“款贡城”,徐茂成用手指道,“款贡城是供蒙汉官员进行会晤谈判和洽谈贸易的场所。”而在台西南800米处,有明代“易马城”遗址,那是蒙汉民间自由贸易的城池,也是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战争与和平,这一对矛盾体,就在镇北台长城遗址中,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听着介绍,看着镇北台长城博物馆里实实在在的文物展示,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历史年代,与戎马征伐、刀兵相接并行不悖的是,边塞一角白日里万马云屯、车毂相接,夜晚灯火辉煌、鼓乐悠扬——互市贸易和平发展,是兄弟民族双方更愿意看到的。今天,作为文化符号的长城,它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冷峻的外表。就像镇北台一样,它没有成为阻隔、分裂的墙体,其内涵更在于连接、包容,是一种以“和”为根基的理想诉求,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互通,使我们中华文明发展到了全新的阶段,而长城也成为铸就和平、实现民族和谐的缩影。小贴士地址:陕西省榆林市城北4公里红山顶上。交通:从榆林乘3路或旅游专线公交车可到。隘山海关:雄伟恢弘第一关本报记者杨柳伫立于山海关脚下,瞬间就被长城的雄伟、恢弘所感染,胸襟大开。登关远望,巍巍长城宛如盘龙向西蜿蜒,关内关外绿野茫茫,历史早已化作青烟,而雄关气势依然,悠悠古今之风貌,不禁使人感慨万千。山海关北依燕山、南襟渤海,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明万里长城东起的重要关隘,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其军事防御功能之完备、构思之奇巧都堪称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奇作。山海关由七座城堡、十大关隘、雄伟长城组成,被誉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作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在明清两代都曾成功抵御外来入侵。经明初后260多年的不断修建,山海关建筑群逐步发展为一个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的古城防体系。其中,内层以关城为核心。外层则是散点式建置的威远城、营城、堡城、关隘和烽堠。它们既向外扩展呈散射状态,又受核心节制,互为掎角之势。关城镇东楼的城台北高南低,根据地形走势而建,城楼上“天下第一关”的匾额笔力浑厚,大有镇关之风。镇东楼共有48扇箭窗,可开可闭。每扇窗板都涂有红底白环黑靶心的图案,不仅增添了威武气概,据说酷似鹰眼的靶心还可以惊走飞鸟,避免飞鸟在窗台筑巢影响作战。在镇东楼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尊神威大将军铁炮,铸于明代崇祯年间,炮身长2.7米,重达5000斤,是当时山海关的重要防御武器。下得关来,来到长城脚下的海滨“老龙头”。“老龙头”是一座海滨要塞。澄海楼,靖卤台,海神庙等坐落其中。“老龙头”伸入海中七丈,全部用方形巨石砌筑,巨石间用铁水浇铸连接而成为一体,这在长城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山海关段长城以海拔25米的“老龙头”为起点,经镇东楼向北,跃上海拔519米高的角山,角山山峰为平顶,可坐数百人,有巨石嵯峨,好似龙首戴角,角山由此得名。角山长城内侧深谧之处有一座古朴雅致的古寺——栖贤寺。夏秋雨季游览栖贤寺,也许会遇到“山寺巍峨逼太清,下方阴雨上方晴。阶前俯视蛟龙斗,槛外高悬日月明”的奇景。如今,山海关已不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不屈的精神却始终像长城一样,屹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小贴士交通: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但景区内不允许行车。在秦皇岛山海关机场,可以选择机场班车到达市区内,再转车到达景区,约30分钟车程。始虎山头:巍巍雄关起始地辛阳赵旭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若说鸭绿江是丹东清丽的眼波,虎山则是她深秀的黛眉。金秋时节,鸭绿江波平如镜。从丹东市区沿滨江大道上溯几公里,虎山长城宛若一个惊叹号兀立于“眉眼盈盈处”的大野之上,冷峻孤傲,不动声色。回望辽东边塞风云,明成化五年(1469年),为防御蒙古及女真各部,明朝辽东总兵韩斌主持了虎山长城的修筑。岁月沧桑,虎山长城日渐凋敝并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们只能在史籍“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明史·兵志》)的记载中,搜寻辽东明长城若隐若现的影子。20世纪90年代初,经长城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和考古发掘,认定虎山长城为明万里长城最东端。如今,修复的虎山长城,再现当年长城之首的巍然壮观。站在虎山脚下,遥望山岭逶迤,长墙壁立,不得不敬佩古人智慧。作为军事要塞,占据制高点,就等于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选址鸭绿江天堑和虎山天险,最大限度地制约了骑兵的冲击力。护城河是虎山长城南侧的第一道防线,紧贴虎山南侧山脚,东引鸭绿江水,向西流入爱河。拦马墙是虎山长城南侧的第二道防线,用于防御沿江北犯之敌。两道拦马墙东西向平行排列,石块错落。在虎山长城,山险墙是其建筑中特有的结构。利用陡峭的山岩,在临敌的一面修凿成陡壁代替城墙,再将顶部凿削平坦。山险墙的岩石顶部有的凿出脚蹬窝,有的凿出圆孔,可插上木桩或系上绳子,便于守城军士上下行走。修复后的山险墙用砖石在外侧垒砌垛口墙,在内侧垒砌女墙。从远处看,长城好像从这里断开了,其实作为长城的一种特殊结构,山险墙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路上行,攀援过陡峭的山险墙后,便登临虎山之巅,山顶敌楼,凌空矗立。站在虎山长城的制高点上,北望祖国河山,在秋阳煦暖的光照下,处处洋溢着安逸、和谐与富庶。虎山长城是中国长城文化的一个高地。登临虎山长城,或许只有“中国长城第一人”罗哲文先贤“清清绿江水,巍巍虎山头。长城从此始,万里壮神州”的题诗,才能契合此际长河落日、大甸雄关的雄阔意境。小贴士交通:丹东火车站对面公交站有直达虎山长城的中巴;如选择自驾游,则可驾车沿江北行,3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水水长城:奇秀尽在黄花城本报记者魏薇远离喧嚣,北出京城,约65公里的路程,就能到达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奇秀之地。黄花城水长城位于怀柔区西南部,以奇而著称,以秀为特色,融青山、碧水、古长城为一体。景区内山清水秀,长城雄伟壮观,既有江南水乡风韵,又有塞外北国风光,故有“塞外景,江南风,尽在水长城”的美誉。据介绍,黄花城长城因漫山遍野的黄花而得名。此处长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是为定都北京做准备。为增加防御力量,明朝在怀柔境内修建了外长城和内长城。黄花城长城就属于内长城,且是怀柔境内长城的最西段,也是明代蓟镇居庸关的最东端。水中长城是景区的最大看点。“城抱碧波涟,水没古城垣;城水相呼应,壮美自悠然”,黄花城长城修建时并不在水中,后来在修建西水峪水库的过程中,由
本文标题:不到长城非好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4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