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3章中国气候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水热同期。基本特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一、季风-monsoon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在30°N以北为西风带,30°N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流交界处(25°N~35°N),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流制约。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位移配合因海陆冷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的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一、季风-monsoon环流格局:高空从行星风系来看,中国大致35N以北为西风带;25N~35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带;25N以南为东北信风带(低层气流)。在东西风带交界处(25N~35N),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则受东风带支配。中国7月气压平均流场(850hPa)中国1月气压平均流场(850hPa)中国7月气压平均流场(850hPa)中国1月气压平均流场(850hPa)中国1月海平面气压和盛行风向频率极地大陆冷高压及其伴随的极锋或冷锋是冬季天气的控制系统,盛行偏北风。大陆上的冷高压一般于9月份形成,冬季风1月最盛。冬季盛行风向和频率在图中指出高压中心、高压脊的位置;指出黄土高原、黄淮海地区、闽粤沿海和台湾等地区的盛行风向。夏季时,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地面为印度热低压盘踞,与海洋上的高压系统相配合,使得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季风、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夏季盛行风向在图中指出低压中心,低压槽的位置,指出西南季风的大致影响范围。第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道辐合带;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夏季风的三源地在图中指出三个源地并说明中国夏季风的形成。东南季风的源地: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极锋雨带,常以这条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5月初盛行于华南6月中旬推移到江淮流域7月中下旬北跃到华北和东北地区8月中下旬达到鼎盛时期,北界可达东北北部、内蒙古长城沿线8月底或9月初,高压脊开始南退,雨带随之南移。10月以后,高压脊退至北纬20°以南,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东南季风进退冬夏季风比较冬夏季风的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有哪些反映?试举例说明。季风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生成,使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青藏高原的隆起与中国大气流场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夏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冬季对冬夏季风的分支作用青藏高原隆起对季风气候的影响对西风的分支作用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对西风的分支作用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受青藏高原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汇合与东流,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高原季风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冬季:高原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3000~4000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辐散,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东部季风区的形成和发展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对应高原隆升的3个主要阶段:距今10~9Ma(百万年)的隆升,亚洲季风形成;距今3.6~2.6Ma,高原加速隆升,亚洲冬、夏季风同时加强;距今2.6Ma以来,高原持续隆升,亚洲季风、冬夏季风变率加大,冬季风加强。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青藏高原隆起对季风气候的影响加强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向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青藏高原的动力、屏障和热力作用使下沉气流加强,特别是印度洋水汽被阻截,加剧了干旱化。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玉门关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干旱荒漠的形成北侧和东北侧,从新疆、甘肃、宁夏以至内蒙古,范围广大的现代温带干旱荒漠的形成,以及华北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强,是高原隆起和现代季风环流形成与加强的结果。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干旱荒漠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青藏高原区寒旱化青藏高原在抬升的过程中,一方面伴随降温过程,另一方面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汽被阻挡,边缘山地降水增加,内部则出现寒旱化。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青海可可西里青藏高原的抬升使中国气候分异为三大区域我国从赤道带,经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中温带,直到寒温带,具有纬度地带性差别,特别是东部表现更为明显,温度基本上自南向北降低。季风的更替使这种温度变化表现更为复杂。•三大气候区,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自南向北降低•冬冷夏热,南北温差冬季远大于夏季二、水热条件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东半部属于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属于干旱气候,西南部为高度超过4000m的青藏高原,具有高原气候的特点。中国太阳总辐射量注意: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变化趋势。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中国年日照注意:低值中心、高值中心、变化趋势。太阳每天在垂直于其光线的平面上的辐射强度超过或等于120W/m2的时间长度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度差异大。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地方。与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东北偏低14~18℃;黄河中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华南沿海偏低5℃上下。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计算:海口与漠河两地1月平均气温差,推论气温随纬度变化的特征。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夏季全国气温普遍升高。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小于冬季。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各地极端最高气温都在35℃以上,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均温偏高1.3~2.5℃。因此,我国夏季温度与同纬度地区的差值比冬季时要小得多。在图中指出高温中心,计算哈尔滨与海口两地的气温差异,分析说明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中国气温年较差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短夏长,四季分明冬夏两季长,春秋两季短冬长夏短,四季分明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长夏无冬,秋春相连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小兴安岭和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广大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不均全国平均:648mm以旱轴为中心:向东南50~4000mm(80倍)向西北50~400mm(8倍)三条重要等值线:800mm/400mm/250mm在图中指出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的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的少雨中心。作业:说明中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及其形成的原因。中国冬夏季风进退降水的季节分配和雨型关系密切3~4月准静止锋跃迁至温州和南岭北面的江南丘陵一带,并可波及长江中下游两岸,形成这一带的春季连绵阴雨。6月中旬开始,准静止锋迅速移至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梅雨。7月中旬以后,锋面又跃进到淮河平原和鄂西北山地,在这些地方形成较短期的阴雨。自此以后,雨带移至北方,具有过境锋性质,形成北方的夏末秋初雨季,不具有连阴雨特点。7月中旬开始,江南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东南沿海因常受台风侵袭,降水相当丰富,而江南丘陵出现伏旱,形成短期的旱季。雨区类型华北为“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春雨、梅雨、伏旱型”,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和云南大部及华南为“冬春旱夏秋雨型”,青藏高原西部为“夏雨集中型”,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为“全年多雨型”,东北东部地区为“夏秋雨型”,西北内陆为“全年干旱型”。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降水变率大;湿润地区的雨季,降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干燥度:1,湿润/1~1.25,半湿润/1.25~4,半干旱/4,干旱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三、气候类型多样气候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气候三大气候类型区气候带指标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降水少,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各地气候指标武汉、乌鲁木齐、沈阳、哈尔滨、北极村、北京、呼和浩特、兰州根据气候指标推断地名各地气候指标喀什、重庆、赣州、广州、昌都、拉萨、上海、海口根据气候指标推断地名四、特殊天气系统寒潮梅雨台风寒潮是冬半年危害较大的大规模天气现象。它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当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潮冷锋,常使沿途地区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我国气象台一般用日均温的过程总降温高于10℃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高于5℃,或者过程总降温高于7℃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高于3℃作为标准,根据寒潮影响地区的大小,分别定义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在冬季,大约平均10天左右就有一次冷空气爆发南下的过程。寒潮寒潮路径入侵中国的寒潮有哪几条路径,分别经过哪些地区,说明各路寒潮影响范围、程度及天气特征。西路14%西北路60%北路19%东北路7%大风降温霜冻寒潮的侵袭,往往在不同地区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很多地区出现冻害和低温冷害,对农业常造成巨大损失;当寒潮伴有暴风雪时,还给牧区造成严重灾害;在黄河以南出现的冻雨,也会给交通、通讯和工业带来破坏。寒潮频次我国平均每年出现寒潮的次数约6次,但各年差异很大,寒潮出现最多的年度达10次,出现最少的年度仅2次。11月出现
本文标题:03中国气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5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