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宣武区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宣武区“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经2006年1月9日宣武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时间:2006-01-28序言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宣武区制定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这些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对于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一、规划性质“十一五”期间,是宣武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宣武区“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区县功能定位要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本规划阐述了“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二、规划期限2006年—2010年三、编制依据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市委、市政府对宣武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中共北京市宣武区委九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宣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形成的调研报告和“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成果。专栏1: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规划的功能发展规划,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做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一般认为,发展规划具有显露信息、协调政策和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等基本功能。从“十一五”开始,国家将中长期发展“计划”改为“规划”,充分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理念、政府职能等方面的重大变革。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一、“十五”回顾“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5000美元。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商贸流通、文化旅游、房地产建筑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活力日益显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2005年预计实现财政收入24.7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4.2%。重点企业和总部经济的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对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比“十五”初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特色经济繁荣活跃,非公经济持续发展,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专栏2: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或劳务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在生产经营或提供服务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功能街区建设有序推进。重点功能街区建设步伐加快,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全方位推出国际传媒大道,一批重点项目竣工交用,成为吸引相关产业、扩充经济总量的重要载体。大栅栏地区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得到市政府批准,实施了月亮湾环境综合整治和煤市街道路拓宽工程。开展了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完成了南新华街市政道路建设。马连道地区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以茶叶为主,图书、医药、音像等现代商贸行业聚集的趋势,2005年被评为“中国特色商业街”。广安门商务区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地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建设成绩显著,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0亿元,拆迁居民3.5万户,建成了牛街、天桥等危改小区,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4.8平方米。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以菜市口大街和广安大街为主干的城市路网格局,电力、通讯、燃气、供热、污水、垃圾等供应和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显著,完成了长椿苑、丰宣公园、南中轴路等重点项目的拆迁、整治、绿化工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36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3.8%,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天数逐年增加。风貌保护力度显著增强。积极探索、妥善处理好古都风貌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编制完成《宣武区古都风貌保护规划要点》,集中力量修缮了长椿寺、先农坛、牛街礼拜寺、纪晓岚故居等13处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了南中轴沿线、月亮湾、法源寺等9处文物单位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建成了北京建都纪念阙等12个反映北京历史文脉的景观标识,古都风貌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改革和开放向纵深推进。加快实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区属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卫生、教育系统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实施政府管理创新,精简政府机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了行政效率。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主体的自主性显著增强。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引资效果明显,五年累计引进外资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实现涉外税收10.9亿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五年累计财政教育投入22.7亿元,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加强了教育资源重组,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完善了科技管理和服务体系,基层科技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公众科学文化素养普遍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区文化馆、天桥市民文化广场、宣南文化博物馆、档案馆。成功抗击非典、阻击禽流感,传染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区域医疗卫生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区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预计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24元,年均实际增长12.2%。居民消费结构继续改善,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步伐加快,服务性消费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0.2%,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加强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五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5.1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0%以上。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基金征缴率达到98%以上。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和廉租住房、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政策,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加大了残疾人、老龄和妇女儿童工作力度,建设民族敬老院、残疾人活动中心等公益设施,切实维护了残疾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社区创建和双拥共建活动,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加强了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充分听取区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坚持依法治区方针,实施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开展法律宣传和援助工作,完善了法律服务体系,居民法律意识显著提高。实施城市秩序综合整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安全感普遍提高。图1:“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1、发展机遇展望未来五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首都将步入发展水平提升的新阶段,居民生活向更加宽裕的小康迈进,市场开放促进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得到进一步贯彻和体现,这为宣武区“十一五”期间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难得的战略机遇。功能提升机遇。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全面落实,首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为宣武区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坚实的发展基础,参与全市产业分工与调整,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奥运带动机遇。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为宣武区提供一个向世界展示古都风貌、南城风采、宣南魅力的舞台,为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塑造区域形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政策支持机遇。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将加大对南城的倾斜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危房改造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宣武区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共供给能力,切实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能,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专栏3:四个服务1995年11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北京时,提出北京作为首都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设要着眼于更好地为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四个服务”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首都城市的基本功能,为北京市工作指明了方向。三、面临挑战“十一五”期间,宣武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面临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必须积极应对,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人口密度过大、发展空间狭小、交通压力增大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随着历史文化保护标准要求的提高,保护古都风貌与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市建设、发展区域经济、有效疏解人口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产出效益有待提高。公共管理要求日益提高。随着社会公共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不确定性因素和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困难群体对基本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扩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区域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区域之间竞争不断加剧。受产业发展基础、区域功能分工和消费多元化的影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功能区布局和地区竞争格局中,宣武区在生产要素聚集和发展空间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不突出,南北城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区域整体竞争力还不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规模总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宣武区将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外部环境,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第二部分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原则“十一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对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总体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经济繁荣、生活富裕、民族和睦、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全面完成区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历史任务,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努力保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要求,结合区域特点,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以重点功能街区建设为依托,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专栏4: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也称产业群、产业群簇、产业簇群等,是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集群是指在某特定区域某类产业的高度聚集。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通过产业链的配套协作,深化专业分工,共享基础设施,形成区域品牌和规模效应,实现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的高度集中,主导该产业的技术方向和市场竞争地位,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二)坚持统筹
本文标题:宣武区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5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