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热惊厥儿科一组文萍惊厥(Convulsion)•通常是指因皮层神经元异常同步性放电引起的躯体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使受累肌群表现为暂时性强直或阵挛性抽动。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是小儿时期的常见急症之一。一.原因•1.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分析和鉴别能力差•2.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绝缘和保护作用查,受刺激后冲动易泛化•3.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患病•4.血脑屏障功能低下,毒素易进入脑组织•5.先天性代谢异常、大脑发育缺陷和生产过程引起的缺氧、出血、产伤等感染性非感染性颅内脑膜炎:化脓性、结核性、病毒性、霉菌性脑炎:病毒性、免疫性脑寄生虫病、脑脓肿颅脑损伤颅脑发育畸形颅内肿瘤癫痫的惊厥性发作颅外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FS)感染中毒性脑病代谢性:电解质紊乱(低钙、低镁、低钠、高钠)特发性低血糖症遗传代谢性疾病化学毒物:毒鼠药、有机农药小儿急性惊厥主要病因及分类几种常见的引起惊厥的疾病•高热惊厥•婴儿痉挛症•低钙•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中毒案例分析•患儿,陈天蓝,男,15个月,因“反复发热3天”于10月19日7:00收治入院。查体:神清,反应好,咽充血、扁桃体Ⅱ度,神经系统检查(-),体温39.2℃,脉搏135次/分,呼吸35次/分,在收治过程中患儿突发抽搐,表现为:神志不清、两眼上翻、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口唇肢端紫绀、小便失禁,持续一分钟后自行停止。问题:1.引起患儿抽搐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抽搐发生时为该患儿采取怎样的急救措施?3.主要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高热惊厥学习目标•1.掌握小儿高热惊厥的概念临床特点和表现。•2.熟悉高热惊厥的病因•3.掌握高热惊厥的诊断检查•4.掌握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措施•5.掌握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措施概念•高热惊厥又称“热性惊厥”,俗称“抽风”,是小儿常见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的危急症状之一,尤以婴幼儿(6个月-3岁)多见,男孩多于女孩。•凡由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5℃以上的发热时出现中枢兴奋性增高、神经功能紊乱而致的惊厥称为小儿高热惊厥。属儿科常见急症,发病率为3%~5%,复发率为30%~40%。•原因: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脑神经细胞分化不全,抑制能力差,以至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而发生惊厥,发病原因除年龄因素外,还有遗传因素,患儿近亲中约40~58%有高热惊厥或癫痫史。临床表现:表现为阵发性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动多伴有两侧眼球上翻凝或斜视,神志不清有时伴有口吐白沫或嘴角牵动呼吸暂停面色青紫发作时间可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不等,有时患者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若不及时就医采取止痉措施可危及生命。新生儿或幼小婴儿,多为局限性抽搐。特点(一)•有明显的诱发原因和体温骤升有关,不属于癫痫;•儿童期发生率约4%~6%,较成人高10~15倍,多发年龄6个月~6岁小儿,年龄愈小发生率愈高;•体温≥39℃时多发;•发作时间短,持续约数秒至10分钟,可伴有发作后短暂嗜睡;•惊厥反复发作可致脑组织缺氧,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和健康,6个月以下小儿很少发生高热惊厥;特点(二)•在大脑极不成熟的新生儿期及脑发育接近完善的学龄期罕见高热惊厥;•在6个月~6岁特殊的年龄阶段,脑的解剖、生理、生化各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中,兴奋与抑制处于不稳定时期,对发热的应激状态容易发生高热惊厥。•70%以上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不包括颅内感染和各种颅脑病变引起的急性惊厥;高热惊厥的分类及基本临床特征单纯性高热惊厥复杂性高热惊厥发病率热性惊厥中占80%热性惊厥中占20%首发年龄大多在6月~3岁,6岁后罕见任何年龄,可6月,或6岁发作时间、体温大多于病初体温骤升时(>39oC)可为低热(38oC)或无热发作形式全身性发作局限性或不对称性发作发作次数在一次热程中仅有一次惊厥发作(2/3),少数2次(1/4-1/3);反复多次(丛集式发作:24小时内反复发作≥2次)持续时间发作时间短暂,多数5~10分钟内。醒后不留任何异常神经征。发作时间长(15分钟,尤其30分钟)。留异常神经征。脑电图热退1~2周后正常热退1~2周后仍异常预后好。继发癫痫少继发癫痫发生率高诊断检查体检:1.体温和生命体征2.意识状态3.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4.其它:原发疾病、瘀点瘀斑、休克、心律紊乱实验室检查:1.三大常规2.选择性生化检查:血糖、Ca++、Mg++、Na+、肝肾功能,其它:EEG、头CT/MRI脑脊液检查(正常、化脑、结脑、病脑)1.外观与压力2.常规:细胞总数,白细胞计数,分类,Pandy’s蛋白定性、五管糖半定量3.生化:糖、蛋白、氯化物4.病原学:培养、涂片、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抗体(IgG、IgM)几种主要颅内疾病的脑脊液改变脑脊液压力(mmH2O)外观白细胞数(个/106)Pandy试验蛋白(g/L)糖(mmol/L)其它改变正常<180<1.76Kpa清<10-0.2~0.42.8~4.5氯化物110~120mmol/L化脓性脑膜炎高米汤样数百~数万,多核为主++~+++明显增高明显减少涂片、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氯化物可降低。结核性脑膜炎高或较高毛玻璃数十~数百,淋巴为主+~+++明显增高(通常1克以上)减少薄膜涂片、培养可发现结核菌。氯化物可降低病毒性脑、脑膜炎正常或较高清、或不太清正常~数百,淋巴为主±~++正常或稍增加正常特异性抗体增高,可分离出病毒隐球菌性脑膜炎高不太清数十~数百,淋巴为主+~+++增多(通常1克以上)减少墨汁涂片、真菌培养可发现真菌。氯化物可降低。感染中毒性脑病正常或稍高清正常—或+正常或稍高正常高热惊厥主要护理诊断•1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时发生喉痉挛与意识障碍不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造成误吸而发生窒息有关。•2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3有外伤的危险与突然意识障碍可能发生摔伤或抽搐时损伤•4恐惧与家属缺乏惊厥的急救护理及预防知识有关。•5潜在并发症脑水肿惊厥发作时间长造成脑组织缺氧引起脑水肿。急救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发作时即刻松开衣领,患儿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切忌家长搂抱、按压或颠摇患者),清除其口鼻分泌物,用裹有纱布的压舌板填于其上下齿之间,以防咬破唇舌。必要时用舌钳把舌拉出,以防舌后坠引起窒息以防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必要时定时吸痰,动作轻柔,以防损伤呼吸道黏膜及减少惊厥的发生。2改善组织缺氧:惊厥患儿因呼吸不畅,加之耗氧增加,导致组织缺氧。脑组织缺氧时,脑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致使惊厥加重,缺氧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对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及预后均有一定影响,故应及时给予氧气吸入,并适当提高氧流量,以迅速改善组织缺氧的情况。(使用小儿面罩)3止痉:刺止痉是既简单又经济有效的止痉方法。常用针刺穴位:人中。药物止痉要选用方便、作用快、毒性小的止痉药物,剂量要给足,使患儿在短时间内达到减轻或停止惊厥的目的,必要时可联合使用两种药物,如安定、10%水合氯醛、氯丙嗪、苯巴比妥等4立即退热:高热可进一步加重痉挛,增加脑耗氧引起脑水肿,故应使体温控制在38℃以下。药物降温常用莱比林、安痛定,安乃近,一般来说物理降温比药物降温好,速度快,相对安全,可以长时间多次重复使用,物理降温采用的方法有温湿敷、温水擦浴、冰袋敷体表大血管部位等。5注意安全:加强防护抽搐发作时,要注意防止碰伤及坠床,四肢适当约束,抽搐牙关紧闭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或开口器,放于上、下臼齿之间,防止舌及口唇咬伤。病室保持安静,室内光线不宜过强,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详细记录抽搐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发作类型、程度、伴随症状及停止后的精神状况。注意T、P、R以及心率的变化,降温后30min测体温并记录。7脱水、利尿:降低颅内压持续而频繁的严重惊厥往往都是由脑水肿存在,因此适当应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也是治疗某些严重惊厥的有效措施,常用的有以下几种:20%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高渗葡萄糖等8加强营养,做好基础护理:患儿清醒后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于营养的饮食,同时做好口腔护理2次/d,给予生理盐水擦洗,保持病室空气清新,环境整洁,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平整,及时更换污染的衣被,婴幼儿大小便后及时清洗并更换尿布。9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因小儿突如其来的抽搐发作,家长都极为担心,应及时向家长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使其树立信心,配合抢救与治疗。物理降温方法1酒精擦浴:酒精擦浴是以前人们常用的退烧方法,但是现在不提倡给宝宝用这种方法用酒精擦拭宝宝的身体,会造成孩子皮肤快速舒张及收缩,对宝宝刺激大,另外还有可能造成小宝宝酒精中毒。2温水擦浴或洗澡:洗澡能帮助散热。如果宝宝发烧时精神状态较好,可以多洗澡,水温调节在27~37摄氏度。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否则易引起全身血管扩张、增加耗氧,容易导致缺血缺氧,加重病情。3热水泡脚: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宝宝发烧时泡脚的另一妙处在于能帮助降温。泡脚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温要略高于平时,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以宝宝能适应为标准。泡脚时妈妈抚搓宝宝的两小脚丫,既使血管扩张,又能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感。4冰袋冷敷:可以去商店购买化学冰袋,使用时放冰箱冷冻,由凝胶状态变成固体后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宝宝头顶、前额、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可以反复使用。5冰枕冰帽:宝宝高烧时可以做个冰枕给宝宝枕着,既舒服效果又好。去医院买个冰袋(不是热水袋)。把冰块倒入盆里,敲成小块,用水冲去棱角,装入冰袋,加入50~100毫升水,不要装满,2/3满就可以,排净空气,夹紧袋口,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宝宝头颈下当枕头。待冰块融化可重新更换,很快宝宝的体温会降下来。
本文标题:小儿高热惊厥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62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