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小型煤矿矿井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小型煤矿矿井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目的和任务简述项目来源(有关文件、批复及文号)。投资人或矿山设计单位对勘查工作的具体要求,叙述该项目地质任务。第二节位置交通矿井位置(行政区划、相对于矿井所在县城方位及平距),所在矿区(井田)位置,地理极值坐标,矿界范围、允许开采标高、面积(列3度带拐点直角坐标表),周边矿权设置情况(附矿界关系示意图)。简述经过矿井或邻近城镇(现有或拟建的)铁路、公路、水路等重要交通线以及距煤矿最近的车站、码头、机场的里程(运距),附交通位置图。第三节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简述矿井地形地貌主要特征、类型、海拔高程和相对高差,主要河流及其流量、最高洪水位、最低侵蚀基准面;气候特征、气温变化、降雨量(两极值、平均值,旱、雨季)、蒸发量、相对湿度、主导风向、最大风速等。说明矿井所在区域基本地震烈度,概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情况;煤矿区内居民点、民族、重要建筑物的情况及区域经济发展概况。第四节以往地质工作叙述煤矿发现及勘查工作简史,历次资源储量核实情况,历次提交的勘查报告及审批情况(审查单位、审批文号、评审资源储量及主要结论),资源储量是否已上矿产资源储量表(××××年),开发利用简况及与本报告的关系。第五节本次工作情况叙述工作的起止时间、简要经过、完成各项工作量(附工作量统计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投入经费情况及投资来源。第二章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第一节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叙述勘查类型、采用基本手段、方法选择的依据,工程布置的原则,勘查基本线距、工程间距确定的依据。第二节勘查工程质量评述一、测量工作叙述矿井控制测量的坐标系统,测量使用的作业依据、仪器、成果质量,附控制点展点图。地形测量作业依据,地形图等高距、高程和平面系统,对测量成果和测图质量进行评述。叙述工程测量点数、性质、类型,并对测量精度进行评价。二、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修测叙述地形图比例尺、工作方法、填绘及修测地质界线条数、地质点数,对煤层露头线、构造线、地质界线的控制密度和质量,对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的质量进行评述。三、山地工程叙述采用山地工程的种类、布置原则、施工规格,并对其质量、效果评述。四、对井巷工程实测及矿井地质编录的质量进行评述。五、物探工作叙述采用方法(地面物、化探、地球物理测井),各种参数的选择、方法和效果、使用的物探仪器,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方法、原则、主要成果、质量评述。六、钻探工作1、叙述使用的工艺及设备、钻孔结构、封孔方法、效果检查。2、叙述可采见煤点点数及各级点所占百分率,煤芯、岩芯长度采取率,煤芯重量采取率,煤芯质量等。3、列表、评述钻探工程质量。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叙述钻孔简易水文观测情况和质量,地表水和地下水观测的方法。抽水试验孔的布置原则、止水和抽水试验使用的材料、设备、方法。评述所完成水文地质工程量及其质量。叙述完成的工程地质工作情况,包括在钻孔和坑道中所采取的岩石力学样、土样的数量和方法、涵盖的层位及质量保证措施。叙述完成的环境地质工作情况,包括原生地质灾害,因采矿而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井巷顶底板岩层的稳固性,松散岩类发生流砂的可能性。评述采取的煤层瓦斯样、煤尘爆炸性试验样、煤的自燃倾向样等的数量、质量是否达到评价要求,所采取水样的数量及其化验项目是否达到对矿区水环境状况评价的要求等。八、采样工作叙述各类样品的采取方法、规格、代表性、数量、质量。样品分析项目、测试工作资料数据及测试单位的资质情况的可靠性,内外检样的数量和质量。第三章煤矿地质第一节地层叙述矿井地层层序、时代、厚度、岩性、古生物化石组合等。第二节构造详细叙述矿井的基本构造形态、地层产状及其变化,叙述矿井各种构造发育的一般规律,逐个叙述矿井主要褶曲和断层(包括边界断层)的基本特征、延展情况及控制程度,评价矿井构造复杂程度。第三节岩浆岩叙述矿井岩浆岩的时代、种类、名称、产状、分布规律、与构造的关系,对煤层、煤质的影响,以及控制和研究程度。第四章煤层第一节含煤性叙述含煤地层时代、岩性、厚度(两极值、平均值),含煤层数、总厚、含煤系数。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层数、可采总厚、可采含煤系数。第二节可采煤层叙述矿井范围内可采煤层的层位、间距、厚度(总厚度、可采厚度两极值、一般值或平均值)、结构(夹矸层数、岩性、厚度及变化)等方面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叙述各可采煤层的可采范围、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情况,评价可采煤层的稳定性。若煤矿可采煤层多时,则列表说明。第三节岩煤层对比叙述矿井煤系地层(上覆地层)、煤层对比的标志、方法和依据,评价主采煤层的对比可靠程度。对于复煤层,还需叙述其分层对比的依据及其对比的可靠程度。单一煤层可酌情删减。第五章煤质第一节煤的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简述各可采煤层的物理性质、裂隙、结构和构造等。各可采煤层的显微组分、显微煤岩类型、宏观煤岩成份、宏观煤岩类型。第二节煤的化学性质及工艺性能简述各可采煤层原煤、浮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全硫、各种硫、磷及其它元素含量等项目的分析成果,分析研究其在水平和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对各可采煤层原煤灰份、硫、磷及其它有害元素,按照国家现行煤炭质量分级标准进行评价。插入煤质分析成果表(灰分、硫分等等值线图)。成果表中应列出各指标的两极值、平均值和样品数。叙述各可采煤层的发热量、粘结性(包括粘结指数、胶质层指数等),煤气化指标(包括:煤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灰熔点、灰粘度、结渣性等)、焦油率等(插入相应的图表)。第三节煤的可选性叙述可选性试验成果,并按照现行《煤的可选性评价方法》(GB/T16417—1996)进行评价。未进行可选性试验的要根据相邻生产矿井的资料进行类比评价。第四节煤类和煤的工业用途对各可采煤层的煤质和煤类进行总体评价,对煤的工业用途和综合利用前景做出评价。第六章水文地质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简述区域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突出对地下水、地质灾害起主导作用的降雨极值,煤矿井所处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位置。第二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一、矿井水文地质特征阐述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裂隙与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含水层的含水性、导水性、水位标高、水量、水质、水温、地下水埋藏类型、水力性质。确定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依据与煤层之间的关系。阐述断层、裂隙破碎带的性质、富水性、导水性及对煤矿床充水的影响。阐述地下水、地表水的动态变化情况,地下水、地表水与大气降水之间的关系,特别与暴雨和长历时降雨的关系,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直接充水含水层的补给途径和部位。阐述地表水体汇水范围、汇水量、水位及变化,历年最高洪水位标高及最大流速,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叙述矿井及其外围老窑积水情况,详细阐述矿井和相邻矿井历史最大和最小涌水量,有无矿井突水淹没史及其损失情况,计算矿井单位面积、单位降深涌水量(m3/d•m2•m)。评价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复杂程度。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相邻生产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和充水因素,对本矿井充水因素和类型进行分析评价。二、矿井涌水量计算根据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和充水因素分析,研究矿井涌水量与降雨量、汇水面积、采动面积与开采深度的关系,分析矿井充水因素和排泄条件。用两种以上方法(以比拟法为主)预算主要可采煤层先期开采地段或第一开采水平的矿井涌水量。叙述确定涌水量计算范围、原则、计算方法、公式选择和确定参数的依据,评述涌水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三、供水水源对矿井内或外围可供利用的地表、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做出评价。第七章工程地质第一节岩石工程地质特征叙述矿井工程地质岩组的分布状况。阐述各岩层,特别是软弱岩层的空间分布特征,岩性、厚度、物理力学和水理及其相应指标、岩石质量等级等。第二节生产巷道岩石工程地质特征叙述生产巷道在穿凿岩层时的难易程度和稳定状况;巷道在通过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层时是否有冒顶、坍塌、片帮或底板底鼓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巷道的支护方法、支护材料、支护间距、支护材料更换周期等。并叙述邻近生产矿井或废弃老窑的类似工程地质问题。第三节矿井工程地质类型评价叙述矿井开拓方式,矿井目前的最低开采标高,矿井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和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对邻近矿井亦应进行专项矿井工程地质资料的收集和评述。评价矿井围岩及井巷顶底板岩层稳固性,评价矿井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及类型。预测先期开采地段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部位,并提出防治建议。第八章其他开采技术条件第一节瓦斯叙述本次工作中瓦斯工程和采样点的布置、完成工作量及其质量。叙述矿井内及相邻矿井有关瓦斯监测、瓦斯等级鉴定和瓦斯管理状况、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的事故的相关资料情况。叙述矿井内瓦斯成分、分带及其在平面上、剖面上的变化规律。低瓦斯矿井收集瓦斯涌出量资料,并进行涌出预测。高瓦斯、煤(岩)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叙述矿井主采及已揭露的可采煤层的瓦斯含量、煤的坚固性系数(f)、瓦斯放散初速度(△p)、煤层瓦斯压力(p)、衰减系数、滲透性系数等数据,并对其进行评价和分析。进行瓦斯成份分带;对突出危险进行分析预测。论述地质因素对瓦斯形成、聚集、运移的控制,评述瓦斯对未来煤矿井建设和安全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第二节煤尘爆炸性、煤的自燃倾向性。叙述本矿井煤尘爆炸性及煤的自燃倾向的测试成果。叙述矿井及邻近矿井的煤尘爆炸性及煤的自燃倾向的有关情况。评价矿井煤尘爆炸性及煤的自燃倾向性。第三节地温叙述矿井的地温资料及测量情况。叙述矿井及邻近矿井的地温状况、恒温带深度与温度、地温梯度及其变化、高温区的分布与分级。结合矿井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地温背景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矿井与邻近矿井的有关资料进行评述。第一节矿井环境地质特征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矿井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叙述矿井的环境地质基本特征,初步评价环境地质现状,预测煤炭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地震与矿井稳定性收集并叙述矿井及其所在区域地震活动历史、地震烈度、地形地貌条件及新构造运动特征,对矿井的稳定性做出评价。第三节地质灾害叙述矿井范围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现状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状况。对矿井开采中可能引起的山体开裂、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表沉降和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进行预测评价,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第四节矿区水环境叙述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开发利用状况和水质现状。依据地下水、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预测矿井疏排地下水对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植被、地表水及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提出水资源保护建议。第五节矿井有害物质叙述煤层和岩层中有害物质和有害元素分布特征,依据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采矿活动中煤矸石堆放、瓦斯排放、废水及其它有害、放射性物质等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及破坏程度。为抑制煤矿区生态恶化或改善煤矿区生态环境提出措施和建议。评价矿井的环境地质质量和类型。第十章矿山开采第一节开采情况叙述矿井建设开采历史、设计规模、实际生产能力、开采范围及采空区位置(范围)、占有(探明)资源量,开采、通风、排水方式、开拓系统、采矿方法、顶底板情况、巷道支护情况等及其在开采中遇到的其他情况等。第二节矿井地质对矿井所揭露的岩层、断层、褶曲、构造裂隙、陷落柱、煤系中的岩浆岩等进行仔细观测和描述;井巷所揭露的煤层,不论是否可采,均应进行描述和观测。沿煤掘进的巷道内的煤层,根据煤层稳定程度,其观测点点间距一般在10—50m。注意观测煤层变薄、分岔、尖灭和遭受冲刷的情况。观测煤层的直接顶底板、伪顶、老顶等地质特征。简述对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情况。第三节探采对比叙述通过矿井生产地质工作,对煤矿区地质构造情况新认识、新发现。开采前后煤层、煤质、煤厚等的变化情况,影响矿山开采的主要地质问题,对原勘查工作合理性及准确性做出评述。矿井资源/储量变化情况,历年采(损)量、工作面及矿井回采率。第十一章资源/储量估算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叙述估算资源/储量的煤层、计算边界、允许开采标高和面积。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的确定依据。第二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参数的确定根据煤层的赋存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布置方式等,叙述采用的
本文标题:小型煤矿矿井生产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6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