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吕雄庚寅年处暑导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现代化•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序•讲道•文化:医非学养深者不足以鸣世•天文\地理\社会(有生命的活动场所)•医学层次:道\术\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中医学理论体系–有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疾病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建构的理论体系。气一元、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整体观,辨证论治–中医学是道器合一,以术载道的学问,道以医显,从医入道是掌握传统文化的捷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大道理\小道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整体、人文、传承•中医学的文化特征:三才合一、人命至重、阴阳平衡•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气•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中医学•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与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先秦两汉,自身科学价值。•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脉经》《诸病源候论》《针灸甲乙经》•宋金元时期:刘完素(河间)、张从正(子和)、李杲(东狟)、朱震亨(丹溪)•明清(中期)时期:温病学、《医林改错》、《本草纲目》•近现代时期:中、西学之争;中西结合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6个阶段•1.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孕育阶段:诞生了元气论自然观,阴阳五行学说,病因学的“六气说”等学术流派。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6个阶段•2.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奠基阶段:出现了四大经典著作。•《内经》为藏象、经络、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汤液治疗、预防、养生保健等中医重要基础理论奠定了基础。•《难经》则以问难方式补充了《内经》的内容。•《神农本草经》收载365种中药分为上品120、中品120、下品125并出了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的性味学说,是我国第一本药物专书。•《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外感伤寒和内伤杂病提出113方和26方,为中医的临床诊治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治疗大法。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6个阶段•3.晋唐时期:中医学分化、融合和临床发展阶段:•①分支学科:脉学、病因病机学、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科学都出现了专著。•②临床各科专著:《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③中医学与印度、波斯等外国医学融合,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6个阶段•4.宋、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确立了三因学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寒凉派刘完素提出“火热论”,攻下派张从正提出“邪去则正安”论点,补土派(脾胃派)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养阴派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情性一有怫郁,百病乃生”等论点。“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比英国“牛痘”接种早229年,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法医学也达到古代法医顶峰《洗冤录》。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6个阶段•5.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①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医学纲目》《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宗金鉴》•②学术的深化发展:出现了论治温病的专书《温病学》--叶天士和探讨生命起源和原动力的“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集中药1892种,纠正了历代中药书籍的错漏,成为“中国百科全书”,“东方医学具典”,解放后的《中药大辞典》记载药物多达5000多种。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6个阶段•6.近代:•A、国民时期:中医学的发展处于坎坷阶段,由于西方医学在中国迅速传播,再加上国民党政府对中医的扼杀,中医面临生存危机。•B、建国以来:中医的基础理论得到系统整理,中医临床研究也进展很快,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冠心病,肝炎,慢支炎的治疗读取得了显著成果。1982年国家把“发展我国传统医学”写进了我国宪法,1986年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中医最高管理行政机构,1956年以来开办了30多所高等中医院校,开办中医院2545所,培养了大批硕士生、博士生,从此中医有了高学历和高级研究人员,使中医学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中医学现代化•中医学的优势与展望:•1、综合性:•2、实用性:•3、诊疗手段非损伤性安全性:•4、注重自身内因,重在调整状态:•5、中医药治疗的优势:中医学术发展展望•中医学十分关注病前和病后状态,如心脑血管疾病通过病前的综合干预和病后的调养得到了很好的康复。中医学在这一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中医学重视心身合一,协调的心身观也是康复的重要优势。•调整与融合:生活水准的提高,对生命与健康的要求提高,迫使世界医学作出调整,价廉而副作用少的中药将重新出现辉煌时期;中医注重自身内在机能状态的纠治与调整,而西医则对病因已基本明确了或单纯生物性疾病疗效较好,两大医学体系在治疗方面的互补性将会存在一段很长时间,因此21世纪的中国医学将是中西医学并存且广泛交融的格局,中医中药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气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预防、治则•康复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医学模式的概念–模式的含义–医学模式的含义:以人为本的防病治病理念和方法•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邪正相交,阴阳失调的疾病观–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保健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①形体结构:机体由若干脏腑器官、组织所组成,任何局部都与整体有联系,眼-肝②基本物质—气、血、精、津的转化、运行。③机能活动:“形神合一”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心理和生理机能的有机融合。心身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关系。•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天地相应”。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季节气候变化。恒动观念•“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中医学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中。中医学用阴阳、五行学说解析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在恒动中,治疗疾病也应用恒动观念,比如外感风寒张机在“伤寒论”就提出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外感温热病,叶天士又提出“卫气营血”的辨证治疗方法,都是运用恒动观念把握患者出现新情况,新变化,随时调整处方用药的典范。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证”与“症”有着质的区别。•症—症状(头痛、腹痛);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疾病发展的趋势。•症—症状—疾病的现象;证—疾病的本质。•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下一节将介绍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谢谢!
本文标题:中医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7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