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 《初级会计实务》模拟题一及答案
F20121220F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与农村政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郭虹2008.2成都F20121220F1.中国农村社区的发展2.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3.城乡统筹视野中的农村政策F20121220F社区作为现代社会的基层结构,包含着“社”和“区”的双重含义,它既是居民自治性的基层社会管理组织,也是居民生活在其中的地域环境。农村社区一般是指自然村。F20121220F农村社区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城镇以外的,以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及其加工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自然村与行政村)既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内在凝聚力更强、生产功能更突出,生态地位更重要。F20121220F中国农村社区发展的概况经济体制土地制度社会管理社会分化社会流动社区组织公共权力建国以前官僚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县-保甲-士绅、宗族大户-村民官僚、地主、富农;中农和下中农;贫农和雇农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流动机会多;阶层流动性强家族/宗族、庙会、民间团体以及会道门组织宗族/家族/乡绅土改及合作化后;人民公社时期计划经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使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社员非层化(经济收入和职业角度)有层化(政治待遇有差别)人口流动基本停滞;社会流动机会极少;阶层流动停滞。党支部、贫协、共青团、妇联、民兵干部(党支部、队委会、贫协)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集体/个体/混合经济所有制)集体土地联产承包(家庭分散和集体统一双层经营)乡政村治(乡镇人民政府;村民自治委员会)多种社会阶层;多种利益群体;多种人口构成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流动机会增加;阶层流动性弱。党支部、村委会、团支部、妇女小组、农技协、经济合作社、其他民间组织村干部+宗族/能人+村民=权力博弈F20121220F中国农村社区的特点第一产业的生产是社区的主要经济功能;组织结构、经济结构较城市简单;人口同质性强,人口密度和流动性比城市低;社区成员交往密切,心理归属和文化认同较为一致;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家庭的影响和作用较强;社区服务及其设施基本依靠自身建设,很少获得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F20121220F在中国近年来的社区发展中,农村与城市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是因为有着完全不同的政策背景。在城乡分治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城市社区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而农村社区的发展直到2004年后才开始逐渐获得公共资源和政策的支持。目前国家的社区政策一般是对城市社区而言;针对农村社区的政策则包含在农村政策内。F20121220F城乡二元结构下整个政策取向是偏重城市工业优先、城市优先、单位优先。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有调查称:从财政、参政、税赋、就业、户籍、教育、迁徙、医疗、保险赔偿、贷款、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宅等方面看,中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在国民待遇方面至少有14处不一样。由于长期的城乡分治社会管理体制,导致了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平等,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F20121220F为什么关注三农问题?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有重农的传统。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农业是中国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农村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和劳动力所在地、资源所在地和产业所在地(2000年以前)。改革开放为什么从农村开始?文革后期的中国,生活物资极其匮乏,农村尤其严重。安徽农民“包产到户”的创举和安徽省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创新揭开了农村体制改革的序幕。1977年安徽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F20121220F中共中央关于农村问题的“一号文件”1982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983年“一号文件”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1985年“一号文件”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1986年“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方针政策,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F20121220F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政策:以“五个中央一号文件”为代表的政策体系,着眼于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了农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把农业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农民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价廉物美的劳动力。有关新名词:包产到户、承包、社队企业(乡镇企业)、专业户、个体户、二道贩子、务工经商、打工仔(打工妹)、民工、万元户、劳务收入、外来人口、流动商贩、棒棒、背篼等等。F20121220F1995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连续7年年增长不到4%,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为1:3.24。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减收。农村公共设施和服务由于集体经济的瓦解而停滞甚至衰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虽逐年增加,但在国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在下降;且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农村的教育、医疗、交通、养老、住房、通讯社会事业等几乎得不到国家的资源配置。农民工的非国民待遇。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滞后。农民没有利益代言人,缺乏利益表达和维护的组织形式。“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F20121220FF20121220F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人均GDP__2007年为2460美元,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产业结构__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8%。非农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就业结构__2006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5.6%。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城镇化水平__2006年底,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3.9%。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支付能力显著增强__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5万亿。F20121220F新时期的5个一号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从农民增收开始,重新锁定“三农”问题。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F20121220F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F20121220F新时期的农村政策:新世纪的五个一号文件,核心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通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休养生息;重点强调了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共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F20121220F执政党农村政策的基本准则: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其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F20121220F目前的农村基本政策:1、土地承包政策。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多予、少取、放活,是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3、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4、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政策。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F20121220F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3.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5.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6.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7.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8.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F20121220F《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F20121220F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F20121220F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6)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F20121220F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思想观念、发展思路的转变;政策措施、利益关系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产业布局的转变;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政府职能的转换;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等等。F20121220F城乡统筹视野下农村政策的取向:突破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制度-政策平等、产业发展互补、国民待遇一致;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享受到同样的发展实惠,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都视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和配置资源;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使农村在发展规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能获得与城市相同的公共资源和发展机会。F20121220F必须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三个明显高于”: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三个调整”: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调整城市维护建设
本文标题:初级会计职称考试 《初级会计实务》模拟题一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7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