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中级会计实务学习资料
第一章总论本章重点:1.会计基本假设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3.会计要素和计量属性一、会计基本假设掌握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及货币计量各自的含义。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八个,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掌握各个要求的具体体现,比如哪些做法体现了谨慎性要求;哪些做法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要求等。三、会计要素和计量属性(一)掌握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特征,特征是从定义中归纳出来的。但确认条件不是从定义中归纳的。比如资产,从定义中归纳出三个特征: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资产的两个确认条件不是从定义中归纳的,要单独掌握: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再比如所有者权益,一类是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即指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的金额。另外还有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即指计入营业外收支科目的金额。因此在出现利得和损失的题目时要能够区分开。(二)计量属性。要能够区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与公允价值的具体体现。最基本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第二章存货本章重点:1.存货的初始计量2.存货的期末计价一、存货的初始计量根据取得的不同渠道确认存货的入账价值:(一)外购存货(重点)比如工业企业购买材料,存货成本包括五个方面:1.买价2.相关税费(不包括一般纳税企业的增值税)3.运杂费(专门的运费还要考虑抵扣问题)4.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5.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注: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上述相关税费,原则上也是计入成本的,但若金额较小,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二)委托加工的存货:重点掌握消费税的处理。1.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2.收回后直接用于出售(三)自制存货:在外购存货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人工成本、负担的制造费用等分配的成本。(四)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的成本:注: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按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按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后面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等,也要按此原则处理。二、存货的期末计量(重点)(一)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存货期末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因此一定要掌握可变现净值的计算。计算可变现净值要点如下:1.产成品、商品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没有销售合同约定的,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为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成品或商品的一般销售价格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等后的金额。2.材料。(1)直接出售的。用材料的预计售价减去相关的销售税费后,就是可变现净值。(2)加工产品的。用产品的预计售价减去材料进一步加工成产品发生的成本,再减去产品销售的相关税费,就是可变现净值。上面材料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思路掌握了,那其他存货也就容易掌握了。关于有无合同的售价问题:有合同时,预计的售价要选择合同价款。没有合同的存货部分或没有合同时,要根据市场售价计算。(二)存货跌价准备的账务处理。计提跌价准备: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存货跌价准备存货对外售出或被领用时:借:存货跌价准备贷:主营业务成本/生产成本等跌价准备转回时:借:存货跌价准备贷:资产减值损失但要注意:存货跌价准备转回的原因必须是原来计提跌价准备时的原因现在转回,而不是其他的原因。第三章固定资产本章重点:1.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2.固定资产的折旧3.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4.固定资产的处置一、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一)固定资产的定义和确认1.定义: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必须是经营出租,且不能是房屋)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2.确认:确认条件和第一章中资产确认条件相同。注意:(1)企业由于安全或环保的要求购入的设备等,也应确认为固定资产。(2)固定资产的各组成部分,如果具有不同使用寿命或以不同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由此适用不同折旧率或折旧方法的,表明这些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以独立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应当将各组成部分确认为单项固定资产。(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根据不同渠道取得的固定资产确认其入账成本。1.外购固定资产:(1)购买价款(2)相关税费。这里要特别注意增值税的处理。(3)运输费(4)装卸费、安装费(5)专业人员服务费等2.自行建造固定资产,分为自营方式、出包方式。对于自营方式的情况,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处理。(1)购买工程物资的处理。(2)工程物资的报废、毁损等的处理。(3)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报废或毁损的处理。(4)试运行的处理。注意:(1)对上面后三项处理的总思路:在建造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由于正常原因导致的收益与损失等都和在建工程结合,收益冲减在建工程,费用计入在建工程成本。非正常原因导致的损失,要计入营业外支出。(2)工程完工交付使用,但还未竣工时,要先按暂估价入账并提折旧,在竣工结算后,不再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出包方式下:通过预付账款转入在建工程,多退少补时也要和在建工程联系在一起。(3)高危行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属于2010年新增内容,要掌握。3.存在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上述这些问题要和后面章节联系,比如和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等结合掌握。二、固定资产折旧(一)固定资产折旧范围。空间范围:两类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分别是:已提足折旧但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时间范围: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1.年限平均法2.工作量法3.双倍余额递减法(掌握其特点)4.年数总和法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属于加速折旧法。即开始年度计提的折旧多一点,后面年度计提的折旧少一些。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一)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重点):1.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结转到在建工程2.发生的资本化支出计入在建工程3.建造完成后结转固定资产,重新确认折旧金额的计算细节提示:改扩建中,被替换部分价值的处理。(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日常的修理费用等,计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等。四、固定资产处置核心账户: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介绍:借方包含三个内容:账面价值、清理费用、相关税金。贷方包含两个内容:变价收入、应收的赔款。处理完毕,要将固定资产清理的余额结转到营业外收支。第四章投资性房地产本章重点:1.投资性房地产的内容(范围)2.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4.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一、投资性房地产内容(范围)(一)已出租的建筑物(二)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三)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注;第一点和第三点要注意是“已出租”。二、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根据不同渠道取得的投资性房地产确认入账成本。(一)外购的投资性房地产(二)自行建造的投资性房地产(三)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支出——区分资本化的后续支出和费用化的后续支出三、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重点)(一)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比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核算,即应计提折旧(摊销)就计提折旧(摊销),该计提减值准备时就计提减值准备。(二)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金融资产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处理类似,初始按成本计入成本明细,以后公允价值上升时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下降时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三)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变更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是开始成本模式计量的,符合规定后,可以转换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不能转换为成本模式计量。四、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一)成本模式下的转换(对应结转,不确认损益)1.投资性房地产→非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存货)2.非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自用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二)公允价值模式下的转换1.投资性房地产→非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存货)无论公允价值高或低,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都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2.非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自用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五、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属于其他业务。处置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成本结转到“其他业务成本”。但要注意,若存在原转换日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也一并结转。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本章重点: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2.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及相互之间的转换)3.共同控制经营和共同控制资产(不属于重点,了解即可)本章往往和后面合并财务报表结合考试,也可以单独考查主观题。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按初始计量方式的不同,分为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又细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方式下,初始投资成本等于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总额乘以持股比例;相关费用一般计入管理费用,发行股票、债券的佣金、手续费等例外;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按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的面值之间的差额,应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方式下,初始投资成本以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相关费用一般应计入初始投资成本,发行股票、债券的佣金、手续费等例外。非企业合并方式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理念一致,即遵循市场理念。初始投资成本以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的。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一)成本法1.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及达到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2.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投资企业应确认为投资收益。但由于投资单位对于分得的现金股利,都是确认为投资收益,所以就有一个问题,即原来取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中就包含了这部分股利,而购入后不久就又分得现金股利,投资单位没有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而是继续确认为投资收益,所以这里就虚增了投资成本,因此以后要考虑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发生减值。(二)权益法1.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应对初始投资成本与按比例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进行比较,前者小于后者时,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2.期末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损益确认投资收益时,应注意根据内部交易进行调整。同时注意超额亏损的处理。对被投资单位的调整,注意下面三个方面: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的调整(一般题目中不涉及);公允价值的调整(重点);内部交易的调整(重点)。注:顺逆流交易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调整。3.被投资单位发生了巨额亏损,投资单位的处理。4.持有期间分得的股利,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5.根据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其他权益变动,投资企业应按相应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并计入资本公积。6.被投资单位发放股票股利时,投资单位不作处理(成本法下也是这样处理的)。(三)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换(重点)。共四种情况。除了减资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时,不需追溯调整,其余转换形式都是需要追溯调整的,但具体追溯调整也是有区别的,要注意区分开,掌握教材的四个例题。(四)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三、共同控制经营和共同控制资产(一)共同控制经营(二)共同控制资产掌握总的原则:1.对方(被投资方)不是一个会计主体,也不是法人。2.对于共同控制经营和共同控制资产,合营方要按比例分享资产和收入、承担负债和费用。第六章无形资产本章重点:1.无形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2.研发费用的核算3.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4.无形资产处置和报废一、无形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重点)(一)掌握无
本文标题:中级会计实务学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9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