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暑急救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急诊科甄国栋2概念中暑(heatillness)是在高温环境下,发生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重度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日)射病三种类型,也可有混合型。3临床表现中暑先兆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4临床表现诊断及分级标准轻症中暑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5临床表现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高热,是一种致命性内科急症,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并发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6临床表现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7临床表现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临床上以上三种类型可同时存在,不能截然区分。8病因及诱因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不足是中暑的主要病因,促使中暑发生的诱因主要有①环境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等;②产热增加,如从事重体力劳动,患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③散热减少,如肥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④其他如老龄、饮酒、饥饿,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均可成为诱因。9发病机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产热和散热,使正常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正常人体温腋窝温度波动在36~37.4℃之间,直肠温度在36.9~37.9℃之间。(内科学版本)发热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10中暑早期皮肤血管扩张,引起血液重新分配,心排出量增多,加重心脏负荷。大量出汗可使水和钠丢失。脱水、心血管功能障碍、横纹肌溶解可致急性肾衰竭。高热对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可累及各个器官。高热可使神经细胞死亡,继发脑水肿和局部出血,颅内压升高以至昏迷。高热能引起心肌缺血、坏死、促发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热损害还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和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坏死及胆汁淤积,中暑还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11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病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中暑的诊断并不难。主要应与其他引起高热伴有昏迷的其他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脑出血、中毒性菌痢、伤寒等鉴别。12治疗迅速将患者转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热痉挛患者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口服或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病情可迅速好转。热衰竭患者经补液治疗后数小时内也可恢复。热射病患者病情危重,应积极采取救治措施,通常应在1小时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7.8~38.9℃。13治疗1物理降温:在通风阴凉处或空调房间内,脱去患者衣服,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无循环衰竭者可用冰水擦浴或将躯体浸入27~30℃水中降温。对于循环衰竭者可用15℃冷水反复擦湿皮肤。其他降温方法包括冷水洗胃或灌肠等。14治疗2药物降温:氯丙嗪25mg~50mg加入5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1~2小时,治疗过程中应监测血压。15治疗治疗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脑水肿可给予甘露醇快速静脉滴入,抽搐可给予地西泮,低血压应补液恢复血容量。急性肾衰竭可行血液透析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应给予肝素等治疗。心力衰竭应及时纠正,同时还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本文标题:中暑急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04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