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更加自信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更加自信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十八大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华网北京11月11日电历史,总是在重要的时刻标注下鲜明的印记。这是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次总动员——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一个关节点——中国已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正带领亿万人民更加自信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迈出坚定步伐。新战略高瞻远瞩,新目标催人奋进。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关口……一字之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上新台阶宏伟的事业,总是在不断奋进中腾飞;壮丽的篇章,总是在不懈奋斗中续写。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鲜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从“建设”到“建成”,这是共产党人做出的郑重承诺!十八大代表、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认为,“建设”到“建成”虽一字之改,但内涵极为丰富、深刻,意味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充足。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一个是建党一百年的目标,一个是新中国建国一百年的目标,两个目标环环相扣、相互辉映。”十八大代表、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认为,“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的明确昭告。这是一幅描绘2020年中国的美好蓝图——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从民主法治指标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人民生活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和谐稳定……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目标步步登高,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王军代表说。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这一系列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历史必然性。十八大代表、国情专家胡鞍钢说,这一过程体现了党的发展战略“方向一致性、战略连续性、步骤阶段性”的重要特征,避免了“大跃进”式的大起大落,始终坚定地向着既定目标前行。“十八大的新部署,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十八大代表、经济学家蔡昉认为,新目标的设定将会倒逼中国攻坚克难,更坚定地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而奋斗。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永不停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倒计时,今后五年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的完成,将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奠定坚实基础。”十八大代表、浙江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说。毛小兵西宁市统计局:来源:创建时间:2012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总结科学发展经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传递着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力量。特别是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令人倍感振奋!”11月8日下午,十八大代表、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毛小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上地说。毛小兵说,当前,西宁市正在全力打造幸福之城。现在乃至今后,西宁市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学习借鉴外省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符合西宁实际的发展路子,着眼于为人民群众办强基础的实事、利长远的好事。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着力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促和谐、惠民生,切实让群众的生活更加殷实、更加舒适、更加安心、更加幸福。毛小兵说,因此,要把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让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全面把握报告的思想内涵、理论创新和精神实质,使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努力把十八大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牢固树立精细理念,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勇于担当,始终以饱满的激情干事创业,努力在大力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西宁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实现新突破;在建设宜居之地、休闲之都上实现新突破;在坚持扩大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毛小兵说,总之,就是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西宁的各项实践,立足西宁实际,以“包容诚信、务实创新”的西宁精神和新青海精神,做好西宁的工作,办好西宁的事情,服务好西宁人民,努力把西宁建设成为宜居之地、休闲之都和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幸福之城,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宁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共克时艰,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藏区发展的有利时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之路。全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协调发展。回顾这十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十年,是我市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十年,是全市经济总量提升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实现大跨越的十年,同时也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十年。一、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年末的138.79亿元增加到2011年末的770.70亿元,实现六个跨越,继2004年突破200亿元大关后,2007年突破300亿元,2008年突破400亿元,2009年突破500亿元、2010年突破600亿元,2011年突破700亿元,达到770.70亿元,是2002年末的5.6倍,翻了2.47番,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5.5%,是我市经济总量提升最快的时期。人均水平大幅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由2002年的6894元(折合美元833美元)增加到34743元(折合美元5379美元),比2002年增长4.0倍。人均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584元增加到2011年的5603元,是2002年的9.6倍,年均增长28.6%。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83亿元,比2002年增加78.43亿元,增长9.3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25亿元,比2002年增长5.3倍。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六大”以来,全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把节约资源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了持续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2011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56:53.36:43.08。第一产业比重比2002年下降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3.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人员就业结构逐步优化,2011年,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比为19.93:31.12:48.95,与2002年比,一产从业人员比重下降19.8个百分点,二产和三产上升9.6和10.2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加快。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为65.4%,比2002年提高8.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三、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调优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这个主线,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7.41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5.2%。2011年蔬菜产量达到72.06万吨,比2002年增加44.48万吨,年均增长11.3%;油料产量达到9.83万吨,比2002年增加1.95万吨,年均增长2.5%;肉类产量达到7.19万吨,比2002年增加2.14万吨,年均增长4.0%;牛奶产量达到12.53万吨,比2002年增加6.67万吨,年均增长8.8%;禽蛋产量达到6528吨,比2002年增加1683吨,年均增长3.4%。四、工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生产增长迅猛,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园区工业异军突起“十六大”以来,西宁工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全市拥有工业企业155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家),比2002年增加683家。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201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生产原煤169.50万吨、发电量67.59万千瓦小时、粗钢139.49万吨、水泥285.54万吨、铁合金66.66万吨、原铝161.29万吨、金属切削机床1206台,分别比2002年增长81.5%、48.8%、2.3倍、1.2倍、5.8倍、4.6倍、1.8倍。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56.27亿元,是2002年的11.1倍,“十六大”以来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488.19亿元,年均增长23.0%。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3.1%提高到2011年的46.2%,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26.2%提高到2011年的56.8%,有力的拉动了西宁经济的发展。园区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设以来,已发展成为集冶炼、精细加工、新材料、特色资源开发、医药、食品等为一体的综合工业园区,目前,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10家,拥有资产554.50亿元,从业人员4.46万人。2011年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97.7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2%提高到2011年的55.5%,已成为西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势增长极。五、内外贸易繁荣活跃,旅游迅猛发展,消费升级换代“十六大”以来,我市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商品日益丰富。截止2011年末,全市有亿元商品交易市场10个,限上批零贸易连锁企业10家,专业店6家,同时出现了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及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商场,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的购物,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28亿元,是2002年的3.7倍,“十六大”以来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410.32亿元,年均增长15.6%。“十六大”以来,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对外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2011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8.16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6.55亿美元,年均增长19.8%;其中,出口额5.94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4.59亿美元,年均增长17.9%。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011年4346万美元,比2002年增加3832万美元,年均增长26.8%,其中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2006年更是突破3亿美元大关。旅游市场增长迅猛。2003年以来,我市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大旅游经营机制创新力度,引导全市
本文标题:更加自信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0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