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热点问题(厉以宁)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热点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厉以宁(2003年11月11日)开场致辞:陈鸿桥大家晚上好!今晚报告会的主讲人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厉以宁教授。厉老师的讲座我听过许多,其中印象最深的有这么几次:第一次是在1986年时,厉老师在北大倡导了一个关于所有制改革的系列报告会,长达一个星期的时间,当时的争论是“中国是搞价格改革还是搞所有制改革”。在这次报告会上,厉老师明确提出,中国改革成功的唯一选择是所有制改革。第二次是1992年春天时,深圳证券登记公司把厉老师请来作了一个演讲,我记得当时我们深交所很多人也都参加了。那次讨论的主题是如何处理通货膨胀问题和就业问题,厉老师特别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在考虑和处理时,就业问题应优先于通货膨胀问题”。此外,前几年关于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些争论,厉老师的一些观点在提出来时在社会上的反响都比较大,厉老师刚才说,每一次也引起了很多批判的声音。最近我们可以看到,三中全会《决定》中有几个重要的提法,像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把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学界,这很多问题都是厉老师最早提出来的。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厉老师演讲!(掌声)专题演讲:厉以宁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三个“两难”处境怎么来概括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实际上我们在财政方面处于“两难”境地,在金融方面处于“两难”境地,在收入分配方面处于“两难”境地。所以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三个“两难”处境。首先,讲财政的“两难”境地。目前国内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消费需求不足,对消费需求不足可以从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低收入者穷,没有购买力。中等收入者谨慎消费,不敢花钱,因为他有后顾之忧,比如:孩子升学,交学费怎么办?住医院,费用还高。下岗怎么办?养老又怎么办?所以,可花可不花的钱暂时不花。高收入者主要是没有消费对象和消费渠道,该买的都买了,该有的都有了。你说鼓励他到国外去旅游,但这扩大的是外需,扩大的不是内需啊!所以中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仍然是主要问题,这就加大了财政上的压力。GDP的增长无非是靠投资、消费和出口来推动。现在出口面临着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当然这次我们是顶住了,但出口要像过去那样增长,不是太容易的事了。消费又不足,那只有加大投资了。而在目前民间投资还没有完全起来的情况下,就只能靠政府投资了。所以在一段时期内,政府投资还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两难”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以前发行的国债太多,财政赤字太大,留下的包袱已经很重了。今年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开会的时候,人们就提出来,能不能淡化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赤字降下来;现在看来,要想大幅度地减少财政赤字是不现实的--现在的预案如果减少,那投资的带动又没有了。所以现在还得靠投资带动,但继续像过去一样发那么多国债,下一步又怎么办?以后的包袱不是更重了吗?这就是当前财政的两难境地:国债不发又不行,发多了又不行,等等。第二,金融也处于“两难”境地。金融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保持货币稳定–人民银行的目标就是维持货币稳定。可是国务院的目标不是单一目标,而是综合目标,为了社会的稳定,现在国务院把缓解就业问题放在各项目标的首位。于是金融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具体表现在:钢材价格在上涨、建筑材料价格在上涨,假定金融继续像现在这样大量放款的话,那通货膨胀问题就可能来了。通货膨胀现在没有来,但并不是说不可能来;如果通货膨胀出现了,失业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中国就会陷入到另一个困境--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的困境。要是不这么做,转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那整个就业问题显然会更加严重:如果提高利率,那企业的投资就会减少;如果“一刀切”,卡住信贷额度,那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遭遇困难。所以,金融方面也处于“两难”境地:是“紧”呢,还是维持现状?--当然现在的趋势是第四季度会紧一些,但这表明了第二个两难境地。第三,收入分配处于“两难”境地。为什么呢?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必须鼓励创业投资,鼓励创业投资就必须让投资者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收入差距就可能扩大。另外,要缓解就业问题,要让地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就必须鼓励民营经济,鼓励民营投资者进行投资,这也要给予他们应有的回报,这样收入分配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还有一点更重要的,中国长期以来存在一种错误的观点,即中国企业之所以具有竞争力,就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这个观点存在很久了。我们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张维迎教授在两年前作过一场报告,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劳动力分两类,一类是低素质劳动力,一类是高素质劳动力。低素质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低,低工资是与此相适应的,这不是中国企业的优势。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长期以来对高素质劳动力给了低工资,这使得中国中国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物美价廉”。但现在的情况变了,低工资能把人留住吗?--那他就外流了,流到外资企业去了。所以,必须让高素质劳动力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样收入分配差距还要扩大。总之刚才讲了:不鼓励风险投资,高新科技上不去,鼓励其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会扩大;不发展民营经济,经济会陷入困境,发展民营经济,收入分配会进一步扩大;不给高素质劳动力应有的回报,人才就外流了,要是考虑提高回报,收入分配差距还会再扩大。该怎么办?这就是收入分配的“两难”境地。三个“两难”境地,说明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的确是使决策者左右为难。但总的看来,问题还不大。为什么呢?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分为两个类型,一个叫“成长中的经济”,一个叫“停滞中的经济”。成长中的经济,从发展过程看,问题都是成堆的。以中国为例来说:失业工人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安全事故频繁、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秩序混乱,等等。但成长中的经济,是不断在成长中解决问题,在成长中出现新问题。对于成长中的经济,应当每隔10年回顾一次。现在是2003年,你看1993年是什么情况。就深圳而言,93年的深圳和现在能比吗?全国各个省会,93年和现在03年能比吗?再回头10看,93年和83年能比吗?--又是大不一样。所以说成长中的经济,尽管当年看问题成堆,每隔10年一看,变化非常大,中国就属于这种情况。停滞中的经济,从表面上看好象问题不大,即使有一点问题也很平坦,但隔10年回头一看,没什么变化。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10多年来经济没什么大的变化;西欧也是这样。成长中的经济和停滞中的经济的区别就在这里。所以,尽管我们处于三个“两难”境地,问题成堆,但考虑到我国是属于成长中的经济,我们还是应该有信心的。二、人均GDP1000美元: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性的阶段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阶段,即人均GDP到了1000美元,这是一个关卡。发展中国家分两类:一类发展中国家,像韩国、新加坡等,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经济就进入正常、迅速发展的轨道,很快几年就2000、4000、8000、16000地上去了。二次大战刚结束时,韩国是、新加坡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因为他们过了1000美元这个关口。而另一类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像阿根廷、智利、秘鲁等等,人均GDP到了1000美元后就徘徊不前了,一、二十年来老在1000美元左右“打转转”,上不去了。从比较经济学角度看,为什么人均GDP1000美元是一个关卡,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个方面,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时,发展中国家可以依靠劳动力资源价格比较低、土地资源价格比较低等来吸引外资,经济也能够籍此有所发展。到了人均1000美元以后,这些优势渐渐没有了,因为资本向劳动力更加便宜的国家转移了,这时的竞争就要依靠掌握核心竞争力,要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否则,即使开始时有大量外资投入,表面上看来很发达,但外资一旦转移,新的外资又不来,如果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的话,那时怎么办?这是人均GDP1000美元是个关卡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时,一般人们只是求温饱,有个房子住;当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上时,人的要求就不一样了,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生活质量、社会保障,这些要求全都提出来了。要解决这些要求,财政要有钱,否则,这些问题一个也解决不了:要发展教育事业,没钱怎么行?要发展卫生事业、普及公共卫生系统,没钱怎么行?因此,人们的要求提高了,也就带来了新的任务。第三个原因,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开始被人们所注意了。之前这个问题虽然也存在,但1000美元以上时,矛盾就显著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就加剧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强调“协调”,提出区域间协调发展、提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要关心低收入群体等种种问题。一方面要靠经济继续增长,一方面国家财政得有钱,因为只有财政有钱,才能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第四个原因,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人民对参政议政的要求就高了,对政策透明度的要求增加了,对廉政建设的要求就增大了,对政府的监督作用就加强了。在这种情况下,假定政府是腐败的、官员是贪污的,就会引发很多的政治上的不安定因素。因此,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要注意,政府自身的建设问题必须提到重要位置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当前中国是处在一个关键阶段--人均GDP1000美元,摆在面前的路该怎么走?要走前一条路,很顺利地上去,几年以后到2000、4000,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但必须要满足上述条件:要有核心竞争力、掌握自主的知识产权、财政要有钱、要解决文化教育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说,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是在关键时刻提出的,将影响的不是最近短短几年时间,而是要影响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就转入下面一个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理论方面的突破究竟有什么?三、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要理论突破我在全国政协参加了学习,个人体会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是有新的观点和理论突破的:一是提出了“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以往虽然也提过产权问题,但不象这次这么明确,包括:归属清晰–产权归谁要明白;权责明确–权利和责任都要明确;保护严格–无论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要严格地保护;流转顺畅–能够顺利地进行产权交易,要搞活。对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权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提出保护产权首先是要维护公有财产,这改变了从前人们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保护产权就是保护私人财产。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最紧迫的是要保护公有财产,防止公有财产流失、被侵占,产权不清楚,糊里糊涂的,国有资产就没了。所以,首先是巩固了、保护了公有资产。第二,同样重要的是,要保护私有财产,保护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以前讲“保护私人财产”是保护私人的生活资料,现在明确了产权还包括投资、收益、权益各个方面,鼓励私人投资。第三,要发展混合所有制。一个混合所有制企业,有公有的、也有非公有的,过去只讲保护其中一半--公有的要保护,私有的不管--这样,混合经济能搞好吗?所以,要加快国有资产的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必然要大量存在,不把明确产权问题放在首位,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没法搞好的。第四,在中国目前所处阶段,一个重要问题是不讲社会信用,而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产权不清晰,欠债是可以不还的,合同是可以不算数的。不建立社会信用,市场就乱了,所有人都受损失。所以这次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明确产权问题。二是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要转变为混合所有制,有的国有资产要转让,成为非公有经济或其它形式,但究竟是什么形式?这次明确提出股份制是企业的主要形式。过去提到股份制是“一种实现形式”,现在提出是“主要形式”,这就是说,将来独资的是极少数,国家独资、私人独资的都是小部分。国有企业经过改革,股份制是主要形式,这是理论上的第二个突破。三是提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过去只是单纯地提“提高农民收入”,但这次是要从“体制”根源上改变,提高农民收入将只是其结果。因为如果继续保持城乡二元结构,计划经济在这一块就始终不能消除。计划经济体制在两方面是最顽固的,一个是国有企业究竟怎么改,另一个就是城乡二
本文标题: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热点问题(厉以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1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