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曾仕强-中道管理--M理论及其运用:易知易行的中国式管理
★讲师简介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式管理之父,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成功》杂志首席顾问,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被业界誉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被《民生报》调查为交大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生产力中心调查为最受企业界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课程对象——谁需要学习本课程★企业总裁、总经理★企业其他各级管理者★政府各级领导★从事其他各种管理工作者★中国式管理的研究者★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您将实现以下转变1.领悟中国式管理的核心智慧2.掌握中国式管理的完整架构3.形成完整的中国式管理思维4.学会用中国式的手法进行管理★课程提纲——通过本课程,您能学到什么?第一讲中道管理的思想体系1.科学不是整全的2.哲学、宗教也不是整全的3.道是整全的学问4.偏道与中道5.中道管理的六个组成第二讲虚以控实—虚以控实的道理(上)1.虚以控实的道理2.管理有两个层次3.管理哲学即是管理之道4.M理论代表管理哲学第三讲虚以控实—虚以控实的道理(下)1.管理以修己为起点、以安人为目标2.管理要分清本末、轻重、先后、缓急3.从格物致知着手、以诚意来正心4.德本才末,是选用人才的可靠标准5.知变不知常,妄作凶6.把经营理念当做管理的最高指导原则第四讲虚以控实—管理有两个极端(上)1.大家各执一端以自耀2.管理者先求头脑清楚3.最好先要求自己归零第五讲虚以控实—管理有两个极端(下)1.摆脱极端以讲求中道2.执两用中才能够合理第六讲虚以控实—管理的理念导向1.企业管理的历史2.举一隅应该以三隅反3.真理并不在二者之一4.日本率先采用理念导向5.美国企业也陆续跟进第七讲约法三章—约法三章的精神(上)1.人性要受到尊重2.约法三章是重点管理3.约法三章的精神4.约法三章是管理非常重要的法则5.三是一至五奇数中点第八讲约法三章—约法三章的精神(下)1.管理的原则要首先确立2.把管理的原则加以归纳3.管理原则的理想程度4.管理原则的基本要领第九讲约法三章—人性管理的演进(上)1.管理的对象是人员2.X理论的几个假设3.霍桑研究的大启示4.Y理论有新的假定第十讲约法三章—人性管理的演进(下)1.管理人性化的趋势2.人性管理的特性第十一讲约法三章—人性管理的M理论(上)1.人性问题源远流长2.中庸是天人合一论3.中庸表示恰到好处第十二讲约法三章—人性管理的M理论(下)1.M理论即中道管理2.人性管理的M理论第十三讲约法三章—M理论有三个向度(上)1.“情、理、法”与“仁、义、礼”2.仁为安人之道3.义为经权之道4.礼为絜矩之道第十四讲约法三章—M理论有三个向度(下)1.M理论三大要项缺一不可2.M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3.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第十五讲约法三章—M理论三大要项(上)1.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2.将心比心3.安有各种不同状态第十六讲约法三章—M理论三大要项(下)1.虚安也是一种手段2.经权为致安的途径3.变时要以安为前提4.随时都应将心比心第十七讲约法三章—M理论的实际运作(上)1.管理必须制度化2.制度一定要合理3.制度要自生自长第十八讲约法三章—M理论实际运作(下)1.制度要适时修订2.依制度权宜应变3.务求人人都能安第十九讲易知易行—M理论合乎人性(上)1.M理论是易知易行的2.人性是可以塑染的3.安宁是人性根本需要第二十讲易知易行—M理论合乎人性(中)1.人性要多求安而应变2.将心比心是人性的需求3.人性喜欢简单明了4.易知易行是人性的需求5.M理论把安人作为最高目标6.M理论讲求合理应变第二十一讲易知易行—M理论合乎人性(下)1.M理论讲求将心比心第二十二讲易知易行—M理论贵在实践1.真正的管理功夫在行2.知识要配合实践3.坚持原则求合理应变4.圆融和谐效果才会好5.知识与实际永远存在差距第二十三讲易知易行—M理论大同小异1.实践的结果各有一套2.行的结果要虚心检讨3.时刻不忘以人为本4.管理无统一的模式5.慎始善终求己安人安★课程意义——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为什么西方的管理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如此缓慢?中国企业的管理突围之路究竟在哪里?中国人、中国的企业具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中国式管理无疑是管理者们需要探究的方向,但是其核心究竟是什么?☆中道管理是中国式管理最核心的思想体系,不掌握中道管理,无以掌握中国式管理的精髓和全貌。中道管理系列课程由四部分构成,高屋建瓴、重点剖析,全面展示了中国式管理的智慧所在。☆M理论篇着眼于中国式管理的整体思想架构,让学员全面掌握中国式管理的思想体系,是中道管理系列之全局篇。第一讲中道管理的思想体系《庄子·秋水篇》一则寓言管理有两个不同层次管理哲学即管理之道M理论代表管理哲学主要依据是大学之道管理的最高指导原则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很关心,中国的管理学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答案是肯定的。但要透彻地了解和学习这一思想体系,首先就要清楚中国和西方对体系的概念完全不一样。不言而喻,中华民族最早理解了整体概念,而这是西方到现在都无法把握的。西方重视科学,但“科”就有分的意思,表示分门别类、专科,所以科学不能代表整体的学问。现今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管理者用西方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的东西,不但管理得杂乱无章,并且还很危险。科学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也给人类带来很多的威胁。科学研究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人类,但不幸的是,人类往往沦为科学的奴隶:人类发明钞票,是为了方便使用,但人类却变成了钞票的奴隶;人类发明电脑,是为了帮助工作,但现在小孩都变成了电脑的奴隶;人类开发管理学,是为了帮助人们把事情做好,但是现在却要受到管理学的约束。科学家最终往往会走到相信神明的路上,这就是因为科学家在研究中会感觉到有一只隐隐约约的、看不见的手在指引和支配着一切,他们意识到科学是一条渐进线,只能到达真理的边缘,却无法掌握真理。科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科学没有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最起码科学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21世纪伊始,科学家就觉悟到科学应该受到相当的限制,科学的盲目发展会导致世界的毁灭,人类的灭亡。在任何经营管理中,也同样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法精确描述,于是,有人将之称为哲学。但科学家并不认同哲学,他们认为科学才是实际的,而哲学是虚幻的。事实上,科学总是偏执一端,在管理中只讲科学容易将管理者引入歧途。这并非是反对科学,而是要阐释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有其不足,并非万能。【案例】现代管理学起源于美国,相信科学的美国人发展出了一套管理科学,但20世纪70年代,美国式管理遭遇到了巨大冲击,而此时相信哲学的日式管理方式逐渐崭露头角。日式管理与美式管理往往大相径庭,日本人习惯于终身雇佣,美国人则喜欢随时跳槽;日本人是工作本位,美国人则将工作和休息截然分开;日本重人而不重专业,美国人则重专业而不重人。德国人的管理思想则又与这二者不同,是技术本位。所以,哲学也不能代表全部的学问,真正整全的,可以统合科学、哲学、宗教、文学的学问只有一个字—道,这是中国独有的学问。道有几个特色,其中之一是不可言说。道可道,非常道。凡是能够说清楚的道,都不是常道。【案例】英国某大学在授予数学博士学位时,一名英国学生先进行口试。口试委员问他:“一加一到底等不等于二?”这名学生一听,心想这么简单的问题,一定有蹊跷,于是花了20分钟的时间,写了满黑板,证明一加一不等于二。结果口试委员告诉他,一加一就等于二,英国学生的学位就泡汤了。英国学生后面进来的是一名中国学生,口试委员问了他同样的问题。中国学生想了想,回答道:“一加一通常等于二,但有时候会不等于二。我可以根据委员的需要证明一加一等于二,或是一加一不等于二。”众皆绝倒,中国学生也顺利地拿到了学位。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是无法说清楚的东西,而能够讲得很清楚的东西,反而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例如每天对股市的盘点可以说得很清楚,但这意义并不大;每天开始时无法说清哪几支股票会上涨,这却是真正有用的信息。凡是不清楚的资讯才是最有用的,清清楚楚的资讯最大的用处只是存档。因此,越是基层的人员,做事越要具体明白,需要规则和程序,需要“术”。但越往高层,越不需要很具体的东西,而要务虚,需要“道”,不是全盘采用科学或哲学进行管理的偏道,而是中道。中国式管理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得道高人,不偏重于某一个专业或方向,而是整全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道包括了一切,可大可小,无极无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系统就叫做太极。得道之人应是广博的通才,可以豁然开朗——这才是真正的博士,而现在的博士只能成为某方面的专才。道,没有极端,也就没有中间,中道并不是骑墙的中间道路;中,表示整全,但因为不可能同时掌握整全,所以中就变成合理,可以是大也可以是小,视情况而定。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说“讲道理”,这里的“道”是虚的,“理”是实的,即使懂得了道,也必须落实在理上,所以真正的道,就是以虚控实、刚柔并济。硬碰硬会造成两败俱伤,柔跟柔则会一事无成。【案例】企业的底层需要“术”进行具体操作,而高层则需要“道”进行规划和思考。企业老总的电脑往往只是一个装饰品。有一次,老福特在公司产品部巡视,发现有一个员工在办公室里抽雪茄,把脚翘在桌子上,认为他上班不工作,打算把他开掉。人事部的人立刻表示了反对,他们告诉老福特,这是公司的设计师,公司未来的车型都在他的脑子里,绝不能开除。对于基层员工而言,工作应该是紧张有序地生产产品,是有形的活动,而对这名设计师来说,工作则是大脑活跃的思维,是无形的活动。由此可见,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真正有用的东西往往无形,而那些有形的、看似有用的东西则是雕虫小技。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可以从技术做起,但一定要慢慢远离技术,从实提升到虚,实现管理的价值。中道管理,没有边际也没有中间点,而是要寻找一个合理点—中道就是合理点。中庸之道是合理化主义,而不是中间点,不是骑墙派,不是不敢走极端。时代循环往复,历史可能有惊人的相似,但历史不可能完全原样的重演,时空一改变,合理点就会随之改变。所以,成见太深的人很难当好管理者。好的管理者要随时依据情况找到新的合理点。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这种变通之法,认为这是没有章法,制度不严谨。他们不了解,这种变是顺应时势,而在变中也有不变—合理点不会改变。这种有变、有不变是与西方思维完全相反的,西方人要么就是变,要么就是不变。变与不变之间体现了道,要把握这种道,就需要悟。因此,要把握中道管理之法,就不能从一个点去看它,而要从点到线,然后到面,然后到整体,这就是M理论。有了体系以后,还要运用,只进入观念,而没有实际行动,就是虚的东西。用虚的哲学和理论指导实际行动,这就是虚以控实。所以,在管理中,虚与实要兼顾,不能只偏向一端,否则也不是中道—凡是有所偏的,都不叫中道。【案例】西方的哲学家,喜欢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研究学术,也往往创造出了严谨的哲学体系。而中国的哲学家,自古以来都倡导“入世”的精神,都会走出去。虽然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哲学体系不严谨,但正是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才使中国的哲学世俗化,融入日常生活,具有开放性。中道的依据是《大学》之道,《大学》堪称世界上最好的管理哲学。日本人正是凭借一本《大学》创造了经济奇迹。《大学》讲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而这正是管理的真谛,将做人与做事割裂开来,偏向一端,就偏离了中道,无法做好管理。【案例】西方管理思想将做人与做事分开,做人叫人际关系,做事叫绩效管理。事实上,如果一家公司是人际关系导向,或是绩效管理导向,这家公司往往难以成功。只有将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管理。“道”是一个整体,是整全的,但“道”不是单一。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合起来是太极,分开来是阴阳。总经理掌管的是企业的整体,他必须以整全的思想进行管理,要全面掌握、全面照顾,而不能有所偏好,如果总经理要偏向财务,那就只能做财务经理。一家企业要成功,需要几百条理由,而一家企业要失败,只要老总不能全盘掌握一个理由就够了,不需要太多理由。所以企业的管理者
本文标题:曾仕强-中道管理--M理论及其运用:易知易行的中国式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1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