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二讲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二讲主讲人:徐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的节日之一-----端午节,“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端午节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吴越民族图腾祭说。在《道书》中,地腊成为祭祀祖先和请求赎罪的重要日子:“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地腊节之名也因此而来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据专家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深最广,占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吃粽子粽子,又叫”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早在春秋时,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傣族过端午也吃粽子,还要过“粽子节”。据说“粽子节”是为了纪念一对因婚姻遭父母反对而殉情的男女,在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粽子包,与姑娘们相会在大龙潭的芒果树下,男女围成圈,姑娘唱情歌,小伙子吹叶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粽包送给中意的姑娘。吃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此外浙北端午节还吃豆腐。喝雄黄酒或蒲酒或朱砂酒消毒杀菌,避邪解毒。咸鸭蛋吃鸡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但有鸡蛋,鸭蛋,鹅蛋,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欢在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赛龙舟,祭祀诸神,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与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赛龙舟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佩香囊端午节小孩陪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不同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系五彩线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物色组成。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画额禳解、祛除及避五毒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壁虎在遭到袭击时,会丢掉自己一截尾巴来逃命,但是被丢掉的尾巴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活的。也就是说会摆动,而人的耳朵里的骨膜比较脆弱,一旦壁虎的那半截尾巴真的掉到耳朵里,我估计即使不聋。你的听力也会下降很多躲端午端午节,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祭祀诸神端午节是一个祭祀诸神的节日。其中有屈原、曹娥、蚕神、农神、(张天师、钟馗)。浙江建德地区认为白娘子盗取仙草救了许仙,也救了百姓,所以当地在端午节也祭白娘子。沐兰汤端午节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开始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佩兰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迎涛神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和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的称号。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本文标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与文化第十二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23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