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钱学森之问与创新教育
钱学森之问与教育趋势钱学森何许人也?他留给了我们什么?我们学习他什么?科学成就爱国情怀淡泊荣誉、地位、金钱的崇高精神搭建创新平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一,缺乏自由宽松的环境。其二,急功近利其三,官本位的价值体系。现状和原因学校里,关心科技发展的人已成少数----没氛围;提得出又打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人已成少数----没数量;关心的往往是创业问题并非科学研究----没火候;现在社会,人人祈求安贫乐道,不搞也不敢搞科技创新----没手段..............总之,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常规的思维是绝不可能造就出像达芬奇,牛顿,冯卡门,特斯拉,诺贝尔,爱因斯坦这种伟人的!——大学功利化是要命问题温总理的回答•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总理接着说,大学改革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环境。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大学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来办。教育家办教育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大学还应该逐步改变行政化,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大学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李约瑟之谜•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诺贝尔情结•科学大师迟难出现?创新期待标新立异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了,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为什么我们所期望的科学大师却迟迟难以出现?•出不出人才与时代的要求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知识分子唯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有杰出的成果,时势将钱老这一代老科学家推上科研舞台只是一个方面,若没有他们这老一代科学家那种甘于奉献的精神,哪有两弹一星的成功?钱学森身上最宝贵的精神就是把爱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爱科学、不断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融为一体,而如果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丧失了这种精神和信念,自然就不可能真正成为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创新从何而来?科技创新的人才从融合、从求异、从实践和淡泊之中来(1)创新,从敢于否定开始——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质疑意识(2)摒弃浮躁情绪,呼唤学术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回归——社会和个人的浮躁情绪是人才培养最大敌人(3)淡泊名利,把自己的工作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4)教育的去行政化和教育体制和机制的问题。(5)剔除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不利因素有创新能力的人,要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逻辑思维能力,一个是形象思维能力中国文化1“自上而下的听话”文化——循规蹈矩、中庸保守2中国的文化强调共性,不鼓励标新立异。——中国的小学教育中国科学家:老喜欢打听别人在做什么,然后跟在后面学;3中国的科研,也许是文化的原因,崇尚谦虚谨慎,对待别人成果以肯定居多,敢于否定的意识薄弱。其实,在科研和学术方面,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应该再加强一些。培养这种批评精神的同时,更要培养自我批评、愿意接受批评的精神。•多数中国研究人员所做的事是——“别人提出问题、发表论文,我们跟踪别人的论文,解决别人论文中剩下的需要修修补补的问题,然后发表论文。”•这种论文导向的跟踪型科学研究,很难产生真正原创意义上的重要科学贡献,也制约了创新思想的出现。西方文化•国外专家:很关心别人不做什么,然后对自己说,为什么不试试呢?•美国天赋教育(国人所谓的“神童教育”)“童子功”的入门招数“批判性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的聆听能力”,即从阅读和聆听中批判性地吸收,学校要赋予学生三个“法宝”1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2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华的机会;3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自主行为,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哈佛大学专家视野1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是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而不是题海战术,不是要求学生把一切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2科技创新人才三做到:一不盲从潮流,二由兴趣驱使,三有益于社会。3有创新能力的人,要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逻辑思维能力,一个是形象思维能力。4没有创新,光会死记硬背,即使你考试成绩很好也不是优秀的学生。5科研能否成功,就是要看走到悬崖能不能再向前走一步。《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规划纲要》高校去行政化高考制度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本文标题:钱学森之问与创新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3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