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2010年1月10日)为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推进“三促进一保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现就我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作出如下决定。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大意义1.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深入贯彻中央战略方针的必然选择。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方针。这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广东实际,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省必须增强全局观念,坚决落实中央战略决策,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积极的贡献。2.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我省必须危中求机,在稳定外需的同时,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效弥补外需不足,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能力,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成为推动发展上水平的过程、成为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的过程。3.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转变发展模式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先行一步,实行外向带动战略为主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前,国内外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我省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我省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必须顺应国内市场日趋成熟、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全面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化传统发展模式之危为科学发展模式之机。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4.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着力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增长可持续性,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内需新空间,着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5.基本原则。——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加大开拓国内市场力度,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深化对外开放战略,巩固和发展我省外向型经济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形成内需外需协调发展、互补相长的新格局。——保持增长与调整结构相结合。立足当前,积极扩大内需,拉动即期经济增长,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谋划长远,着力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大投资与促进消费相结合。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快投资结构调整,释放民间资本潜能;找准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改善人民群众消费预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最终消费能力。——市场导向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调节供需和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增长的活力和动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开放,消除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消费升级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坚持挖掘物质消费潜力和扩大服务消费并举,创新消费方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倡导绿色消费,满足多样性、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先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需求6.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新十项工程”和区域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和重要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动“散裂中子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实施“双千工程”,三年内投资1000亿元对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技术改造。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生态屏障和能源保障体系、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到2012年,新增高速公路1500公里、城际轨道交通450公里、地铁约400公里、铁路约1700公里;疏浚内河航道约1400公里;新增1300万千瓦装机容量。全力支持并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和省内机场改扩建。完成全省1645.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江海堤围加固和内涝整治工程,在试点基础上稳步推进中小灌区节水改造工程。7.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落实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相关政策。完善价格机制,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保护民间资本投资合法权益,引导民间投融资行为规范发展。出台鼓励民营经济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编制民间投资重点项目计划,每年重点扶持100家民营企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贷款贴息等财政扶持力度,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促进民间投资的政府采购政策。依托现有创业投资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试点。8.改善投资服务。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下放审批权限,加快建立并联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开展1000家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设立投资审批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和完善网上审批系统和审批监察系统。制定政府投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依法高效做好征地拆迁工作,为项目建设投产创造条件。积极培育和规范各类为企业投资服务的市场和专业化中介机构。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和引导消费9.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市场前景广阔和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取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信息网络、节能环保、文化创意、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网络经济制高点。推动高新区“二次创业”,重点建设广州、深圳等国家级高新区,以及东莞松山湖等省级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珠海航空产业园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12年,珠江三角洲建成全球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带。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和“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促进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产业化。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色照明,做大做强节能建材、LED照明等相关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和高世代液晶面板显示器等,加快推动新兴产品进入消费领域。推进三网融合,发展数字家庭相关产业,促进信息消费。启动“智慧广东”计划,推进物联网发展。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优先采购国产自主创新产品和设备制度。10.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努力扩大服务业的服务半径,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建设泛珠三角无障碍服务圈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快建设广东金融高新区。加强粤港工业设计合作,推进省市共建工业设计基地。支持生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研发设计、物流配送和展销渠道等服务。推进白云空港、宝安空港,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汕头港、湛江港,以及广州国际医药港等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建设广州南沙、深圳前海湾等保税港区和东莞虎门港等保税物流中心,支持在保税功能区发展流通加工和现代仓储。推动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专业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南方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广东现代流通大商圈”、国际性营销服务中心和中央商务区。培育、引进一批大型会展企业和国际品牌会展。加快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实施“万企电子商务”工程。建立面向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经纪服务。11.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产品质量,拓展产品功能,促进换代消费,提高广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研发设计、原料控制、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品牌建设等关键环节的应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传统制造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名牌带动、以质取胜战略,发挥优势龙头企业和名优产品的带动作用,扩大国内市场消费。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推动产业集群、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12.发展优质安全高效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广东农产品的覆盖率。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快发展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坚持惠农补贴政策向有利于促进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和优化品种、提高质量的方向集中。调整结构,改善供给,引导消费,巩固农产品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创建和培育农业品牌,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份额。实施农产品流通工程,推广农产品分等分级和包装标识上市,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可追溯制度。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推进林业产业开发。五、推进城镇化,拓展内需增长空间13.加快中心城市和城镇群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以新(城)带旧(城)、新旧联动”原则,加快推进“一群二心三带”建设工程。以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抓手,与港澳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以举办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发挥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以东部沿海城镇经济带、西部沿海城镇经济带、北部山区城镇生态保护带为依托,加快粤东西北地区中心城市重点项目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乡环境改造工程,建设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岭南特色的城市改造示范项目。以工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群、人口集聚,加快发展新城区。以专业化、特色化、卫星城为取向加快中心镇建设,建设区域服务业和消费中心。14.加快推进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庄改造。以省部合作共建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为契机,遵循“全面探索、局部试点、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原则,推进“三旧”改造,建设宜居宜业城乡。加快旧城镇改造,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保护,建设特色街区。坚持“退城进园”、“退二进三”、“优二进三”,加快旧厂房改造。按照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人居环境优美的要求,把城中村改造为城市宜居社区。2010年,全省启动100条城中村改造和21个旧城镇改造示范点;到2012年,完成200条城中村和21个旧城镇改造。15.加强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城际轨道、城市地铁等快速公交为主体,与常规公交无缝对接的区域公交网系统建设。围绕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快速公交与常规公交等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的综合运输枢纽,以及购物休闲文化公园、商务酒店、会展场馆、停车场等。推进城市河岸海岸整治和生态修复,打造城市生态景观岸带和环保林带。加快城市文体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市政公园免费开放。加大水电、通信等设施建设力度,到2020年,投资约4000亿元建设和改造电网;投资约700亿元建设油气主干管网;投资约500亿元建设LNG接收站及油气储备设施;投资约200亿元完成通信网络设施升级扩容;完成对中心城市和县(市、区)运行超过20年、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改造。16.加快城市环保设施建设。落实全省和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加快推进河流综合整治、集中饮用水源地建设保护、火电脱硫脱硝、环境监测预警应急等重点工程建设。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合理制定和调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制度。2010年内,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63%以上;到2012年,达65%以上。积极推动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在设区的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到2010年,全省所有地级以上市建成一座以上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到2015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建成一座以上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加
本文标题: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4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