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是(c)A.教育影响B.教育物质资源C.教育内容D.教育途径2.人类自身再生产不仅指人的繁衍生存,还指(a)A.个体社会化B.人类的延续C.社会的发展D.知识的传播3.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成为学前教育目标是(a)A.工业社会初期B.工业社会C.农业社会初期D.农业社会4.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a)A.文化B.政治C.经济D.教育5.认为儿童是民族和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b)A.人本位的儿童观B.社会本位的儿童观C.神本位的儿童观D.教育本位的儿童观6.出生到3岁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在(d)A.社会机构中进行B.托儿所中进行C.幼儿园中进行D.家庭中进行7.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这表明个体发展具有(a)A.规律性B.个别差异C.阶段性D.社会性8.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教育价值的是(a)A.福禄贝尔B.卢梭C.蒙台梭利D.夸美纽斯9.皮亚杰认为心理特点为“自我中心化”的儿童处于(b)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思维阶段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D.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0.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方法是(b)A.自然后果法B.教学做合一C.整个教学法D.发现式教学法11.教育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的作者是(c)A.戈尔曼B.洛克C.裴斯泰洛齐D.加德纳12.《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a)A.基本活动B.教育活动C.主要活动D.生活活动13.教师在布置活动区域时,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这是活动区之间的(b)A.界限性B.相容性C.转换性D.规则性14.积木、拼板、穿珠等材料应投放在(a)会选择和利用建造材料,正确地建造物体,这种结构游戏的要求是针对(b127)A.小班B.中班C.大班D.学前班16.我国学前教育中特有的一条教育原则是(b)A.独立自主性原则B.保教结合原则C.发展适宜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17.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的方法是(c)A.讨论法B.语言法C.演示法D.环境体验法18.让幼儿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如果你是一位老年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你的心情会怎么样?”这是移情训练的(c)A.认知提示B.情绪追忆C.情感换位D.巩固深化19.在家庭中,人们调剂精神、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这是家庭的(c)A.经济功能B.教育功能C.休息娱乐功能D.繁衍后代功能20.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这是家庭教育的(c)A.率先性B.丰富性C.终身性D.深刻性21.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保证父母安心地参加工作,这是托儿所的(d)A.保育性B.教育性C.社会性D.社会福利性22.能正确辨别基本颜色,但还不能正确命名颜色的是(d)A.3个月儿童B.6个月儿童C.1岁儿童D.3岁儿童23.2个月的婴儿每天睡眠时间一般为(c)A.8—10小时B.13—14小时C.17—18小时D.21—22小时24.处于发展的不平衡期,甚至出现“撒野”行为的是(a)A.1—2岁B.3—4岁C.4—5岁D.5—6岁25.在刚入园时,当与家人暂时分离后,幼儿会出现情绪不安的表现,称为(c)A.分离依恋B.分离异常C.分离焦虑D.分离断乳26.幼儿与同伴说:“我看到一条象牛那样大的狗”,幼儿的这种说谎属于(b)A.夸耀式的说谎B.分不清事实与想象的说谎C.掩盖式的说谎D.模仿式的说谎27.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是(b)A.合同关系B.伙伴关系C.指导与被指导关系D.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28.以联邦政府以及州政府为主投入资金,由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环境不佳的儿童提供负责的学前教育的“提前开端计划”是(d)毛毛对小朋友说:“昨天我爸爸带我去动物园了”,其实他爸爸、妈妈计划近期带他去一次动物园,他的说谎行为属于(a199)A.分不清事实与想像的说慌B.夸耀式说谎C.掩盖式说慌D.模仿式说谎30.社区教育形式是多样的,应面向社区内的(dA.学前儿童B.青少年C.成人D.全体成员31.“三优”工程是由全国妇联倡导的群众性活动,其宗旨是(d365)A.提高家长教育水平B.创造良好育人环境C.推动儿童社会化进程D.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32.社区教育的真正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a)。A.美国B.英国C.法国D.日本33.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三优工程”是指(b)。A.优产、优生、优育B.优生、优育、优教C.优产、优生、优教D.优生、优护、优教34.我国农村不发达地区为了适应所在地区园舍缺乏、设备不足、适龄幼儿多的特点而采取的农村社区学前教育形式是(c)。A.二部制幼儿园B.完全幼儿园C.学前班D.巡回辅导班举例论述题.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以及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答:答: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时应注意:1\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开阔眼界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如散步、郊游、参观、看电影等来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2\尊重儿童的意愿。角色游戏的主题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主题应该由儿童自己提出,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对于年龄小的儿童,教师可以利用玩具以及富有情感的语言启发儿童,帮助他们确定游戏主题。例如,教师看到一个孩子在使劲地切菜,便可启发说:“你忙着切菜,给谁吃呀?”孩子说:“我给幼儿园切菜”。老师接着说:“那你是幼儿园的厨师了,你跟谁一起玩幼儿园的游戏呢,你还会烧饭吗?等。在选择角色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儿童扮演各种角色,根据他们的经验自由表现。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角色游戏是按儿童的意愿进行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可以充分、真实地表现自己,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活动,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与表现,通过游戏教育他们。例如,一个儿童胆小、孤僻,很少参加游戏,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后,可以带领他去参加别的儿童的游戏活动,到“商店”买东西,到“娃娃家”做客,并鼓励他大胆与人交往,说话声音要大一些等。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当儿童游戏出现困难,或者游戏内容单调乏味,以至于不能顺利进行等情况,教师可以适时地参加到游戏中,扮演其中的角色,可以起到示范榜样和指导作用。如,儿童在玩食堂游戏是,出现了混乱局面,教师可以扮演卫生检查员的角色,提出改进意见,使食堂工作变得有秩序了。.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以及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答: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1、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2、制约幼儿智力的发展3、压制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4、不利于幼儿入学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1、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2、师资力量薄弱3、办学条件差学前教育区别与学校教育,要杜绝学前班“小学化”倾向。1、以游戏活动为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学前班的教育活动应以游戏为主,掌握知识不是学前班的主要目的,而应通过游戏活动来增强体质,增长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2、根据农村幼儿卫生习惯差、社会适应能力弱等特点,抓好生活常规的培养和文明礼貌的教育。农村幼儿没有养成个人身体和服装清洁卫生的习惯,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爱说话,教师在日常教育中要重视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还要使幼儿逐渐学会与别人相处,待人有礼貌等行为规范。3、根据农村幼儿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特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读写算能力,为入小学打基础。由于许多农村学前班附设于小学内,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小学生到学前班当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生活,同时使幼儿学到了许多知识。4、充分利用大自然对幼儿进行教育。农村在自然条件上与城市相比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有广阔的户外活动场地和丰富的自然材料,如各种豆子、树叶、石子、麦秆、黄泥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教玩具、布置环境,开展各种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发展孩子的能力。5、正确评价学前班的教育质量。学前教育机构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测验与考试,应该纵合评价儿童的发展水平。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通过幼儿在教育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的,主要评价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学前班教师的考评,更多地注重教师的全面技巧。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不属于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的是()。A.睡眠不足B.情绪低落.经常感冒D.人际关系不良2.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智育的核心是()。A.非智力因素B.思维能力C.记忆知识D.掌握技能3.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方面。A.入学的适应性B.幼儿身体素质C.文化课学习D.社会性培养4.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要培养幼儿主动与同伴、老师交往,友好相处,这属()方面的适应能力。A.主动性B.独立性C.人际交往D.规则意识5.非智力品质主要是指影响智力活动的各种个性品质,不包括下列中的()。A.兴趣B.意志C.自信心D.创造力6.研究结果证明,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有效保证是()。A.幼儿教师的素质B.园校的沟通C.家庭的配合D.社区的帮助7.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主体的适应性问题B.幼儿园小学化问题C.小学幼儿园化问题D.幼儿的读、写、算问题8.下列不属于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的是()。A.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B.幼儿的兴趣C.师资力量薄弱D.办学条件差二、名词解释1.幼小衔接2.过渡期3.幼儿教育小学化三、判断题1.幼儿园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幼儿能顺利地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2.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是由幼儿园和小学来完成。3.幼儿阶段也需要让儿童养成阅读图书的良好习惯。4.幼小衔接工作主要是在幼儿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之间的事情。5.儿童入学后如果不适应,容易发生睡眠不足、人际交往不良、学习兴趣下降等现象.幼儿园与小学阶段教育的区别就是小学开始分科教学。7.幼儿园向小学阶段过渡只要顺其自然,不需要老师花太多精力。四、简答题1.如何摆脱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或“小学化教学”,发挥儿童学习的自主性?2.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怎样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3.列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4.儿童入学后的适应性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有何意义?5.对幼儿园来说,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内容?6.幼小衔接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一、单项选择题1.C.经常感冒属于疾病范畴,不属于适应性问题。2.B.思维能力是智育的核心成分。3.A.幼小衔接的工作重点是要解决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4.C.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取得教师的帮助。5.D.创造力属于智力范畴。6.A.幼儿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7.A.幼小衔接根本上是解决生理、心理等的适应性。8.B.幼儿的兴趣不属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二、名词解释.幼小衔接:指幼儿园与小学直接过渡的特定阶段。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存在不同的教学特点,主导活动、作息制度、师生关系、环境布置、社会期望等都存在差异,导致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都出现不适应状态。幼小衔接是个长期的、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2.过渡期:指幼小衔接的特定阶段。在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前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3.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一种误区。是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表现在两种情况中:一种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等,幼儿不能
本文标题:幼儿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5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