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宁波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宁波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施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认真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商贸流通业作为现代城市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岗位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发展商贸流通业对于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包容性增长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流通领域的发展环境已经焕然一新,居民消费正处于需求增长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关键时期,区域一体化的市场已经出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总结我市“十一五”时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本经验,积极探索不断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成为我市“十二五”时期整合两种资源、利用两个市场,提高驾驭现代市场能力的必要认知基础。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今后一个阶段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提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对加快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至关重要。规划依据主要包括:《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宁波市中心城商业网点专项规划(2005-2020)》、《宁波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规划对象主要包括批发贸易、特种商贸等生产性商贸流通业,零售、餐饮、民生服务业等生活性商贸流通业,以及农村商贸流通业,并对完善市场监测与监管机制提出指导性意见。规划范围为宁波市大市区域,重点规划范围为宁波市中心城区(六区)。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指标预测到2015年。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尽管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回落、台风与低温雪灾的影响,我市商贸流通业仍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规模持续扩大,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整体实力快速提升,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市场调控管理能力全面增强,商贸流通业已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十二五”的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商贸流通规模保持稳健快速增长势头。“十一五”时期,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取得了可喜成绩,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既满足了我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丰富了市场供应。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4.4亿元,比2005年增长88.9%[①],预计到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1700亿元,超额完成“十一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翻一番的目标[②]。2009年底,我市在长三角城市中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第六,在长三角南翼地区城市中排名第一[③],我市作为商贸流通业强市和大市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商贸流通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十一五”时期,商贸流通业有力地拉动了我市经济总量增长、提高了就业水平、推进了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具有突出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2009年我市商贸流通业实现增加值500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8%;2009年我市商贸流通业从业人数达到了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商贸流通业具有消耗能源低、排放污染少的特点,有效缓解了我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节能减排的压力,引导了产业转型升级。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极大带动了我市人员、信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成为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3.先进流通方式和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市场竞争和新兴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十一五”时期,我市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现代科学经营管理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广泛应用,连锁化经营与现代化物流配送水平得以大幅提升。2009年底,我市连锁经营已经覆盖了批发、零售、餐饮等行业,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基本建有现代化的配送中心。现代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在我市商贸流通业得到了广泛运用,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展,涌现了一批特色商务网站,全市大型商贸企业基本拥有了自己信息平台,并且采用了销售时点系统(POS)、管理信息系统(MI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GRM)、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等信息技术。4.商贸流通产业竞争力快速提升。“十一五”时期,商贸流通行业整体实力快速提升,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良好声誉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覆盖餐饮业、超市、专业店、专业市场等主要商贸流通业态。本土企业三江购物、浙江华联、宁波蔬菜有限公司2009年分别入选了中国零售业百强,向阳渔港、来必堡、石浦、顺旺基、阳明餐饮、新四方、华必和7家餐饮企业跻身中国餐饮百强,向阳渔港成为了省内最大品牌餐饮连锁企业。菜篮子工程扎实推进,确保了我市近千万人口菜篮子商品供应保障和消费安全。培育了4个全国绿色批发市场,40个菜市场被授予“全国绿色批发市场”称号;培育了方兴食品、飞洪生态农业、宁波蔬菜有限公司等一批菜篮子企业,新建菜篮子基地120多个,推进了应急储备体系建设,逐步推广了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培育了余姚中国塑料城、中国水产城、华东物资城、镇海液体化工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市场,全市2009年交易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达到了114家,成交额达到1510亿元,辐射到长三角乃至整个华东地区,个别市场甚至成为了全国同行业价格发布中心。“十一五”时期我市加快了外资零售企业的引入,吸引了LV、Gucci、Dior、Armani等国际一线品牌进驻,催生了ShoppingMall、大型超市、汽车4S店、折扣店、便利店、网络超市等新型业态,使我市商业国际化程度和品牌档次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效提高了我市商贸流通业的整体竞争力。5.区域商贸流通业健康协调发展。“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时期,也是我市大型商业项目快速发展时期,区域商贸流通业得到了协调发展,既满足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又有效地提高了我市城市品位和形象。“十一五”时期,我市集中发展了和义大道滨江商务休闲区、江东世纪东方商业广场、鄞州万达商圈等一批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现代购物中心,集中建成中山中路综合商业街、下应大道汽车4S店一条街、江东区惊驾路特色餐饮街等商业特色街(区)30多条,城区商业布局得到进一步完善;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乡镇商贸中心工程”的顺利推进,全市累计建立了1200多个农村连锁便利店,基本实现了乡镇连锁超市的全覆盖。我市区域商贸流通业得到了健康协调发展。6.市场调控管理的能力全面提高。“十一五”时期,我市重点完善了商贸流通业的考核机制,落实了各级商贸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极大地调动了商贸系统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今后五年宁波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加快推进都市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宁波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批重要文件,深入推进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乡镇商贸中心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绿色菜篮子”等一批重点工程,广泛开展了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建立了商品储备体系,建立了市场危机管理机制和应急机制,对于市场中可能出现的波动进行实施监控、预警和干预,及时发布市场信息,事关民生的蔬菜、肉禽、水产、粮油、成品油等商品没有出现异常波动,全面提高了我市对商贸流通市场的调控管理能力。7.商贸流通业“走出去”取得了新成效。“十一五”期间,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国际需求迅速下滑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的若干意见》,先后在南昌、重庆、成都、武汉、上海等大城市建立了“宁波名品直销中心”,创新运作模式,抱团经营,为我市家电电子、文具轻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等品牌产品拓展了销售渠道,增强了宁波产品国内市场竞争力,推动了我市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体上,“十一五”时期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效,全面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商贸流通业发展先导作用有待增强。“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市政府不断要求确定流通产业基础产业、先导产业的地位,但是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仍然存在着对生产和消费拉动力不够的问题。首先是对生产的引导不够,我市工农业产品流通效率整体上讲还比较低,企业流通成本较高,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我市本土产品价值的实现和提升作用还不明显,其次是对我市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发挥不够,对农村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发掘,消费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2.商贸流通业对外扩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时期,依托优越的港口条件和物流基础设施,我市商贸流通产业的辐射力得到有效增强。2009年,我市在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的商流辐射力[④]排名第4,位于全国大中型城市中小水平。与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我市商贸流通业整体上仍存在规模偏小、品牌特色不足、大型商贸流通主体缺乏、产业导向不明确等问题。3.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软环境有待改善。商贸流通业政策机制和规划执行力不足。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制定与落实的刚性不够、落实的力度与执行的钢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市各级政府重工轻商的理念依然存在,商贸流通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发展地位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发展空间也受到多个新兴行业的挑战,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和规划不能得到真正落实和实施。商贸流通业高端管理人才匮乏。调查表明,目前我市大型商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高端管理人才紧缺问题,人才队伍的不足制约了商贸企业的发展壮大,不利于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化发展。(二)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内外统一大市场建立的黄金时期,也是智慧城市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时期我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又面临异常艰巨的挑战。面临的机遇有: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并存的时期,各国对资源、市场的争夺将不断加剧,全球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升温,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商贸流通业将成为拉动内需、扩大居民消费、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点产业。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力度继续加大,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将更多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尤其是服务业的转移,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2.我市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政策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市将打造成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我市将更加注重港口产业与城市的联动,工业港向贸易港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将坚持以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为方向,深入实施《宁波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通过财政和金融等刺激性手段,大力推进我市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将为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政策机遇。3.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和消费能级提升带来的产业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市居民消费变化的主导趋势是从温饱型、小康型逐步过渡到发展型、体验型和享受型,消费能级不断提升。我市城市居民对于一般性和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将趋向饱和,其占消费需求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住宅及其关联品、服务性消费和使生活更为便利舒适的汽车、通讯、家电、数码产品需求会明显扩张;农村居民则会沿袭城市居民的消费轨迹,逐步扩大对千元级、万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这些将给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产业机遇。4.交通条件的改善带来对内集聚对外辐射的区位机遇。对外,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高速铁路通车,以及甬台温沿海高速复线规划建设,“十二五”时期,我市从交通末梢上升为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得到凸显,为我市商贸流通业对外
本文标题:宁波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55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