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课件第七章 《中央银行学》货币政策(一)
第七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一)《教材》第九章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讲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含义、作用、内容、特点、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的实践和理论、货币政策的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货币政策的基本内涵极其特征,重点掌握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关系及货币政策对于经济运行影响的机制、掌握货币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意义和选择标准。第一节货币政策的概述和作用机制一、货币政策的概述含义:中央银行通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等,进而实现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持续稳定增长目标的公共政策。政策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工具、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指标、政策传递机制和政策效果等内容。内容: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特征:宏观性、调整社会总需求、间接性、较长期性二、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货币政策根本目的是要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通过调节货币供求关系调节社会总供求均衡。1.货币供给促使社会总需求的形成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社会总需求的变化之间产生差异:两者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时间上会产生“时滞”。2.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供给3.社会总供给决定真实货币需求4.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总需求总供给货币需求第二节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货币政策能否有效调控货币供应量,调控途径?货币供给量变化能否影响实体经济,影响途径?一、货币政策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基础货币一般方程式:资产1.对政府债权A12.对商业银行债权A23.国际储备资产A34.其他资产A4负债1.通货B2.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B3.政府财政存款L14.对外负债L25.其他负债L36.资本项目L4A1+A2+A3+A4—L1—L2—L3—L4=B(基础货币)或:中央银行资产—中央银行非货币性负债=基础货币1.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将手持现金存入银行2.非金融企业或个人纳税(用银行存款纳税)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现金-存款+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准备金+存款+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货币发行-存款准备金+结论:基础货币没有变化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存款-应纳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准备金-存款-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存款准备金-政府存款+结论:基础货币减少3.中央银行买入外汇资产公众资产负债外汇资产-本币存款+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准备金+本币存款+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外汇资产-准备金+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外汇资产+货币发行+(超额准备)结论:基础货币增加4.中央银行买入其他资产(例如证券)5.中央银行增加向银行的贷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完全同买入证券。6.中央银行卖出外汇资产和证券以及收回向银行的贷款则减少基础货币供应,请自己推导。企业或个人资产负债证券-现金/存款+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证券-准备金+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证券资产+货币发行+(超额准备)结论:基础货币增加二、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1.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内生性:货币供给量由经济运行内在决定。外生性:货币供给量由中央银行决定。2.货币供给量公式M=B×mk:现金漏损率,由公众决定,也受利率影响。rd: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由央行决定。rt: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由央行决定。e:超额准备率,由商业银行决定,也受利率影响。ketrrkBMtd11ketrrtkBMtd123.准备金与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借入准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之外的途径(再贴现和再贷款)提供的基础货币。控制能力较弱。非借入准备: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供的基础货币。控制能力强。结论货币供应量既不完全是外生的,也不完全是内生的。而是由经济体系内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中央银行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三、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1.AD-AS模型解释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货币量增加,总需求增加,产出增加,价格缓慢上升。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量增加,产出不变,价格急剧上升。AS曲线的倾斜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时滞和预期因素的影响ASP1Y1P2Y2P3充分就业产出AD1AD2AD3价格水平产出四、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合理预期学派其他理论解释希姆斯因果性检验真实商业周期理论流动性过剩?什么是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有何影响?第三节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最终目标动用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其他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准备金基础货币其他目标操作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其他目标中介目标实现中介目标实现最终目标实现操作目标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币值稳定:保持价格稳定和币值稳定,既要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避免通货紧缩。•充分就业: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需求不足失业。•经济增长:使经济在潜在增长水平上的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币支出的保持基本平衡。2、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多重目标论3、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方法1.相机抉择法2.“临界点原理”抉择法3.“简单规则”抉择法(单一规则、泰勒规则)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1、建立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意义通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影响经济。判断政策操作效果。及时调整和修正货币政策。2、选择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的主要标准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三、可供选择的操作目标(一)存款准备金1.特性分析:可测性分析:央行监测资产负债表中的存款准备金即可。可控性分析:央行通过以下方式控制存款准备金规模:法定准备率:改变银行总体的准备金水平。再贴现:改变银行单个的准备金规模。公开市场业务:能够精确地调控银行体系的准备金规模。相关性分析: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变化,意味着信贷规模的变化、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利率变化,总需求随之变动,经济随之调整。2.准备金指标的具体内容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非借入准备金等。3.局限性采用再贴现手段控制准备金水平,央行处于被动地位,可控性较差。容易产生“顺周期”波动,加剧经济波动。(二)基础货币基础货币MB=通货C+准备金R资产负债表中的储备货币一项。特性分析:可测性分析:定义明确,易于测度。可控性分析:调控的方式与准备金相同,精确程度要高于准备金。(三)短期利率主要是指货币市场利率,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代表。特性分析: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极优相关性:与中间指标的相关性不确定。四、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一)利率1.优点:不仅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还能够表现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进行较为有效的控制。数据易于及时收集和获得。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强。2.缺点: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预期实际利率很难淮确计量。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依赖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二)货币供应量1.优点: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较强与货币政策的意图联系紧密不易混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2.缺点: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不是绝对的。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性。调节货币供应量还存在时滞货币层次选择的问题(三)利率与货币供给量的比较1.特性比较:可测性:利率比货币供应量更便于测量,但只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测得的利率是名义利率,而非预期实际利率。可控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都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由于内生性问题,在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方面,央行的控制能力不一致。相关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经济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但何者的影响更大目前仍难以计量。抗干扰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一国的金融制度有关。2.两者的冲突:无法同时实现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目标r2r1M*Md3Md2r3Ms1Ms2Ms3Mdr*目标货币量目标利率Md1案例分析: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国别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意大利50-60年代以利率为主以利率为主先以信用总额,后以信用条件商业银行的自由流动准备民间贷款总额以利率为主70-80年代先以M1后以M2为主英镑M3并参考DCE,后以M0为主。先以M1后以一系列的信息变量(主要是M2和M2+)先以央行CMB,后以M3为主。M2+CD国内信用总量90年代以来放弃货币供应量的中介目标,在政策上实施监测更多的变量,但主要以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变量为主。第四节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一、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特点1978年以前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1995年以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经济增长?物价稳定?1995年《人行法》: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2003年十六大:充分就业目标的提出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生效:充分就业目标法律地位确定。二、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及特点(一)发展历程1978年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典型特点是以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统存统贷,主要控制方式是进行信贷指标的分配。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症”和“预算软约束”,使企业对资金需求的贷款效率缺乏弹性。这一阶段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主要是贷款额度的控制。1980年引入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的货币调控中间目标。1993年由于我国货币当局对货币供给的直接控制受到极大削弱,导致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上,由直接控制逐步转向间接控制。1993年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第一次把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一起确定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99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则宣布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划分标准,并将其作为检测指标,按季向社会公布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情况,以此来分析金融货币形势。1996年正式明确地将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中介目标。1998年随着人民银行正式放弃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得以最终确立。(二)中介目标存在的问题作为货币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减弱:M2口径窄,基础货币调控,再贴现率的被动性增强而作用范围减少,这使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大为削弱。中介目标的可测性降低:电子货币的出现扩大了货币供应量概念的范围,界定M1、M2、M3等不同层次货币的内涵十分困难。中介目标相关性降低:一方面,外资银行将促进国内的金融创新,致使国内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发生变化,货币需求与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趋于减弱;另一方面,随着外资银行业务的扩展,利率市场化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高度相关性,将被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所替代。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开放将使中介目标发生变化。本章小结货币政策的含义、内容、特征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机制货币政策相关理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之间关系、抉择方法。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中介目标的内容、选择标准。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实践发展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面临的问题
本文标题:课件第七章 《中央银行学》货币政策(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5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