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徐州市政府办发表日期:2011-02-28点击量:3967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徐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徐州市委关于制定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立足“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美好徐州”的战略要求,阐明“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徐州”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顺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力推进“三重一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实现良好开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GDP完成2800亿元(预计,下同),人均GDP超过3万元(折合4200美元以上),与2005年相比均实现翻番;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2亿元,与2005年相比实现翻两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振兴老工业基地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14.2:50.6:35.2调整到2010年的10:53:37。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旅游、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均突破千亿,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多晶硅产量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国家级新能源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现代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设施农业总面积、新增设施农业面积、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全省第一。服务业实现总量倍增,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荣获“中国现代服务业最佳投资城市”称号。城市内涵发生新变化。“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城市建设投入最多、城市功能提升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国务院审批,部分行政区划调整顺利实施,市区面积扩大到3037.3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八位、全省第三位。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徐济高速建成通车,京沪高铁、亿吨大港开工建设。新城区建设加快推进,老城区空间结构梳理规划顺利实施,累计完成棚户区拆迁408万平方米,回购和建设安置房389万平方米,完成1300万平方米老居民小区整治,艺术馆、音乐厅等功能性项目建成开放。中心商圈、新城区商圈和高铁站区商圈建设全面展开,彭城壹号、南湖水街等月光经济区竣工运营,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大城管”体制基本形成。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卫生城市等称号。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3%,居苏北第一;新沂、邳州、沛县、丰县、睢宁5个副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主要指标连续四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铜山、邳州、沛县跨入全国“百强县”,“突破睢宁”和“丰县崛起”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重点规划建设了30个重点中心镇,新建26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和600个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城全部通达高速公路,所有行政村全部通达等级公路。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362家国企改革全面完成,徐工集团整体上市,恩华药业、燃控科技、蓝丰生化股票公开发行。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综合改革相继启动,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削减39%,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有序实施。投融资平台进一步完善,浦发、招商、兴业、莱商等银行在徐州设立分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达到65%。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观音机场晋升为国家对外开放航空口岸,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快速推进,中德合作东方鲁尔工业园启动实施,徐州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阶段。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新提高。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引进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9.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五年全市累计专利授权量达到11343件。全市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各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家、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家。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市”、“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五十强”和“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称号。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就。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2009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到1.164吨标煤/万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比例连续五年稳定在85%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40.6%,森林覆盖率29.5%,建成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完成3万余亩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能力不断提升,地表水全面达到水域功能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水利设施投资71亿元。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验收。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840元和7780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9655元和3337元,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不断提高。创业活力明显增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2万人,全社会从业人员突破500万人,荣获首届“中国创业之城”称号。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启动实施。每年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民生民计得到持续改善,91.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成功申办省第18届运动会。“法治徐州”、“平安徐州”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未发生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开放型经济较为薄弱;城乡二元结构仍较突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土地利用不能适应国家要求和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因利益引起的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建设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表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略)第二节新时期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徐州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扩张期和经济国际化提升期,将向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迈进。纵观未来五年,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四大挑战:——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仍然较大,基础产业、资源消耗型产业仍占较大份额,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迫切需要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新的优势。——城市发展面临新挑战。在苏南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沿海开发迅猛推进、周边城市竞相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市面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紧迫形势,区域发展中心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实现争先进位、率先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协调发展面临新挑战。城乡发展不平衡,市强县弱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社会发展总体仍滞后于经济发展,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增大。——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城市快速扩张、产业迅猛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加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短期内很难转变,土地利用、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将面临更多的考验。五大机遇:——战略定位显著提升。徐州被国家长三角区域规划列为不超过4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沿东陇海线发展带成为国家十二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沿运河发展带进入国家规划层面。省委、省政府将继续实施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开辟了特大型中心城市建设的广阔空间,为我市在更高层次上率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徐州融入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我市更好的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本,为全面提升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新机遇。——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批准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不仅为我省未来发展拓展新的空间,而且为我市建设东陇海产业带、实施“东进战略”提供了新机遇。——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启动。淮海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纳入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有效消除区域行政壁垒,为我市集聚区域优势资源,打造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由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服务型城市转变提供了新机遇。——徐州进入高铁时代。京沪高铁2011年全面开通,我市作为京沪高铁和徐兰客运专线的交汇点,沟通南北、承东接西的战略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将更加凸显,为我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第三节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美好徐州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大力实施科教和人才强市、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开放带动、统筹发展、民生优先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加强环境保护,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开创徐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以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美好徐州为主题。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把“三重一大”作为“十二五”工作的龙头,推动经济实力更大提升、社会建设更大进步、人民生活更大提高、生态环境更大改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逐步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以实施六大战略为重点。科教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科技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建设“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快科教资源向发展资源的转化,构筑徐州跨越发展的战略优势。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工作创新,树立发展新理念,探索发展新路径,健全发展新机制,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绿色增长战略,以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以新型城市化支撑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和产业联动发展、互动并进;切实抓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加快实施显山露水、采煤塌陷地治理、景观提升和“第二次进军荒山”计划,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圈、带和产业园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开放带动战略,东进呼应沿海开发,以大城市对接大港口,以大交通对接大开发,促进沿东陇海线工业走廊和城市群快速崛起;南融接轨长三角,全方位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全面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区域一体化、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增创发展新优势。统筹发展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城市南北共同发展、县域之间均衡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全面性
本文标题: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