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屈原 楚辞 课件091003
第一编中国文学导读屈原与楚辞名著导读第一节楚辞的产生与特点一、何谓楚辞1.是指战国时代在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它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高峰。“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有时简称“辞”或“辞赋”。又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黄伯思2.是指战国时期楚国人及后来汉代一些文人骚客用新诗体创作的作品。如:战国时诗人如屈原、宋玉、唐勒等人的作品;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甚至刘向、王逸的作品。3.是指书名。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及汉代人所作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名--《楚辞》。二、楚辞的文化特征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楚辞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楚辞的形式特征句式:有六字句和五字句两种(不计语气词兮、些、只等),为“三三”或“三二”节奏,前者以《离骚》和《九章》为主,后者以《九歌》为主。语气词“兮”的运用:普遍带有规律性,成为语言形式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种情况:《九歌》:“兮”在句中,如“若有人兮山之阿”。《橘颂》模式: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兮”字用在下句之末,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大招》改为“只”,《招魂》改为“些”)《离骚》:上下两句字数增多,“兮”字用在上句之末,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四、《楚辞》的编定西汉末刘向整理屈、宋作品,始编定《楚辞》。王逸《楚辞章句叙》云:“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四库全书总目》云:“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16卷,是为总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17卷,而各为之注。”刘向所编16卷本久佚,惟王逸17卷本《楚辞章句》传世。楚辞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以及比兴寄托手法,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7),名平,字原。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主要史料,另外刘向的《新序·节士》也有记载。屈原伟大的思想人格忠君爱国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11)、《九章》(9)《天问》《远游》《卜居》《渔父》共25篇。《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歌》《招魂》《天问》《九歌》《招魂》《天问》三部作品,都不直接涉及屈原本人的生活经历。前二种与楚地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有密切关系,后一种却是对神话传说和社会历史的质疑。但这三部作品,又从各方面曲折地反映了屈原的个性和思想情感,同时也是研究楚文化的基本材料。《九歌》《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九歌》11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一般认为,这是屈原根据民间的祭神乐歌改写而成的,既洋溢着古老的神话色彩,又表现着诗人对人生的某种感受。徐悲鸿国殇图徐悲鸿山鬼图《天问》《天问》是一篇奇文。它就自然、历史、社会以及有关的神话传说,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摩罗诗力说》)。战国时期还没有哪一家曾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表现出这么广泛而深刻的怀疑。这就意味着《天问》作者具有超越当时一般思想家的强大的独立人格力量。这种怀疑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橘颂》《橘颂》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致描绘橘树的灿烂夺目的外表,和“深固难徙”的品质,以表现自我优异的才华、高尚的品格,和眷恋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怀。在描写过程中,诗人既不黏滞于作为象征物的橘树本身,又没有脱离其基本特征,从而为后世咏物诗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招魂》司马迁认为《招魂》为屈原之作。所招为谁之魂,一说认为是屈原自招其魂,一说认为是招楚怀王之魂。诗歌开头一段说明招魂的原因。前半部分假“巫阳”之言,竭力渲染东南西北四方以及天上、幽都的可怕,劝魂不可留居。各种吃人食魂的鬼怪,凶残狰狞的毒蛇猛兽,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组成一幅幅光怪陆离、诡异恐怖的图景。后半部分则竭力铺陈楚国宫廷的富丽奢华,以招魂归来。辉煌华贵的殿堂和陈设、妖娆的女子、醇酒美食和诱人的歌舞,耀人眼目,动人心魄。最终以“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收结,流露出无限深情。《离骚》篇幅宏伟,气势磅礴,波澜起伏,气象万千。它突破了《诗经》的“短章复沓”形式,在丰富的生活实践和深刻的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抒情、叙事和说理的有机结合,对抒情主题作了富于变化而层层深入的表达。《离骚》在创作上具有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在超现实想象和比兴手法的运用上都富有创造性,从而大大地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创作经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和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三、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1.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熔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与一炉新颖的比喻手法深邃的象征意象三、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2.“发愤抒情”文学传统的形成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3.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王逸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它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四、《离骚》讲析《离骚》篇名的四种解析1.遭遇忧患《史记》“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犹忧也。明己遭忧作辞。”2.离别的忧愁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讽谏君也”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离,别;骚,愁也……盖怀王时,初见斥疎,忧愁幽思而作也。”3.牢骚:《汉书·扬雄传》载扬雄“乃作书,往往摭(zh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4.歌曲名:楚地的歌曲名称。《离骚》的主题思想爱国和忠君是长诗的主题。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之美的内涵首先,就是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这就构成了诗人无比崇高的美的人格,光辉灿烂的美的形象。《离骚》之美的内涵其次,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是《离骚》又一鲜明的美学特色。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既有“存君兴国”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胸怀“美政”理想,企图改善楚国的处境,振国兴邦。但却为黑暗势力所围困,从而引发出悲剧性的冲突。而最为感人的是,屈原始终是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离骚》的艺术成就与特色1.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发展了我国上古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流俗和现实之上。2.比兴手法灵活而广泛的运用首先,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3.用神话编织情节、营造深邃的意境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又编造了女须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眼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的境界。4.诗的形式具有独创性、新颖性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颇有特点。《离骚》“《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列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较之《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凭心而论,不遵规矩,……其影响于后来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宋玉创作概况宋玉生平不详。《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作品十六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宋玉集》三卷。王逸《楚辞章句》中有《九辩》、《招魂》两篇。《文选》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共五篇,都是文学史上的名作,在写法上体现了由楚辞向汉大赋的过渡。《九辨》《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抒发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黑暗的现实政治,委婉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九辨》中最动人的是对秋景的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凄凉寂寞的秋景和自身的惆怅失意、冷落孤独之情交织在一起,感人至深。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高唐赋》《神女赋》《高唐赋》、《神女赋》分别写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梦遇巫山高唐神女之事,内容相似。《高唐赋》以铺陈高唐的景物风光为主,《神女赋》以描摹神女之美为主,都写得情致飘渺,极富韵味。两赋文笔委婉曲折,状貌传神,肆意铺陈,而且曲终奏雅,略陈讽谏之旨,已开汉大赋之先河。《神女赋》:“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宋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明日以白玉,……王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环姿瑰态,不可胜赞。其始来夜,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妙横生。……秾不短,纤不长。’”《洛神赋》:“余告之曰:‘其形也飘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青云之蔽日,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出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登徒子好色赋》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若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
本文标题:屈原 楚辞 课件09100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6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