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计算机发展史PPT模板下载:行业PPT模板:节日PPT模板:素材下载:背景图片:图表下载:优秀PPT下载:教程:教程:教程:资料下载:课件下载:范文下载:试卷下载:教案下载:计算机发展史人类早期的计算工具1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2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3我国计算机发展历程4人类早期的计算工具算盘据史载,早在汉朝末期,中国人就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了珠算,即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算盘”。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最初大约出现于汉朝,到元朝时渐趋成熟。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重要的发明,在阿拉伯数字出现前是全世界广为使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一项重大发明。人类早期的计算工具滚轮式加法器1642年,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帕斯卡设计并制作了一台能自动进位的加减法计算装置(Pascaline)。当初发明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父亲解决税务上的计算。其外观上有6个轮子,分别代表着个、十、百、千、万、十万等。只需要顺时针拨动轮子,就可以进行加法,而逆时针则进行减法。原理和手表相似,可以说是计算机的开山鼻祖了。人类早期的计算工具差分机1822年,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设计了一台差分机,最初的尝试是用来求解对数和三角函数,以致近似计算多项式。1834年他又完成了分析机的设计方案,它是在差分机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进,不仅可以作数字运算,还可以作逻辑运算。分析机的设计思想已具有现代计算机的概念,但因当时的技术水准是不可能制造完成的。人类早期的计算工具机电式计算机1938年,德国科学家朱斯成功制造了第一台二进制Z-1型计算机,这还是一台纯机械的计算机。此后,他又研制了Z系列计算机,其中,Z-3型计算机除了所用的元件是电器元件之外,其余的设计思想和电子计算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机电式计算机。它全部采用继电器,同时采用了浮点记数法、带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人类早期的计算工具机电式计算机美国哈佛大学应用数学霍华德·艾肯(HowardHathawayAiken)教授受巴贝奇思想启发,在1937年得到美国海军部的经费支持,于1944年研制成功了一台机电式计算机MarkⅠ。IBM公司将它命名为ASCC即AutomaticSequenceControlledCalculator(自动顺序控制计算器)。“马克1号”做乘法运算一次最多需要6秒,除法10多秒。运算速度不算太快,但精确度很高(小数点后23位)。继MarkⅠ之后,艾肯又先后研制成MarkⅡ(1946年)、MarkⅢ(1950年)、MarkⅣ(1952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它的名称叫ENIAC(TheElectronicNumbericalIntergratorandCalculator),全称叫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它使用了18800个真空电子管,耗电150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300多次乘法运算,耗资40万美元。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虽然它还比不上今天最普通的一台微型计算机,但在当时它已是运算速度的绝对冠军,并且其运算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也是史无前例的。以圆周率(π)的计算为例,中国的古代科学家祖冲之利用算筹,耗费15年心血,才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一千多年后,英国人香克斯以毕生精力计算圆周率,才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而使用ENIAC进行计算,仅用了40秒就达到了这个记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后,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重大的改进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电子计算机应该以二进制为运算基础;其二是电子计算机应采用存储程序方式工作,并且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整个计算机的结构应由五个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冯·诺依曼的这些理论的提出,解决了计算机的运算自动化的问题和速度配合问题,对后来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ENIAC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问世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按主要构成器件自ENAIC诞生至今半个多世纪来,计算机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依据计算机性能和当时软硬件技术(主要根据所使用的电子器件),将计算机的发展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年)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第三代计算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年)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发展阶段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年代1946-19581958-19641964-19701970-现在电子器件电子管晶体管中、小集成电路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存储器水银延迟线、磁鼓、纸带磁芯、磁带磁芯、磁带、磁盘、半导体存储器高集成度半导体存储器、磁盘、光盘软件机器语言、汇编语言监控程序、高级语言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操作系统、高级语言、数据库系统、应该程序运算速度5000至3万次/秒几十万至百万次/秒百万至几百万次/秒几百万至千亿次/秒典型机种ENIAC、EDVAC、IBM650CDC6600、IBM1401IBM360、PDP-8、VAX11IBMS370、ILLIAC-IV、IBMPC计算机发展的分类按用途分:通用计算机和专用计算机按处理数据类型分: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和混合型计算机按运算速度分类:超级计算机巨型计算机系统是在一定时期内速度最快、性能最高、体积最大、耗资最多的计算机系统。标志性指标:(1)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平均每秒1000万次以上;(2)存贮容量在1000万位以上。应用场合:主要用来承担重大的科学研究、国防尖端技术和国民经济领域的大型计算课题及数据处理任务。如大范围天气预报,整理卫星照片,原子核物的探索,研究洲际导弹、宇宙飞船等。大型计算机大型机是用来处理大容量数据的机器。欧盟委员会称,目前全球绝大多数企业数据依然存储在大型机上。标志性指标:(1)无与伦比的I/O处理能力。(2)大尺寸和使用液体冷却处理器阵列。应用场合:一般用于大型事务处理系统,特别是过去完成的且不值得重新编写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方面,其应用软件通常是硬件本身成本的好几倍。小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是相对于大型计算机而言,小型计算机的软件、硬件系统规模比较小,但价格低、可靠性高、便于维护和使用。它是一种运行原理类似于PC(个人电脑)和服务器,但性能及用途又与它们截然不同的高性能计算机。标志性指标:(1)采用8-32颗处理器,实现多CPU协同处理功能。IXPUB技术博客BJFp-A3~rv(2)配置超过32GB的海量内存容量。(+eT;Y#I$I3By03)系统设计有专用高速I/O通道。应用场合:目前己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控制、大型分析仪器、测量设备、企业管理、大学和科研机构等,也可以作为大型与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辅助计算机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简称“微型机”、“微机”,由于其具备人脑的某些功能,所以也称其为“微电脑”。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体积较小的电子计算机。它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配以内存储器及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和相应的辅助电路而构成的裸机。标志性指标:主要是五项指标:主频,字长,内核,内存容量,运算速度。应用场合:微型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很广,例如科学计算、信息处理和事务管理、过程控制、仪器、仪表控制、家用电器和民用产品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人工智等等都需要微型计算机。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微型机(又称电脑)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飞速发展,微处理器芯片连续更新换代,微型计算机连年降价,加上丰富的软件和外部设备,操作简单,使微型计算机很快普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并走进了千家万户。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微型计算机将发展得更加迅速,其中笔记本型、掌上型等微型计算机必将以更优的性能价格比受到人们的欢迎。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网络化利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互联起来,按照网络协议相互通信,以达到所有用户都可共享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的目的。现在,计算机网络在交通、金融、企业管理、教育、邮电、商业等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各国都在开发三网合一的系统工程,即将计算机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合为一体。将来通过网络能更好的传送数据、文本资料、声音、图形和图象,用户可随时随地在全世界范围拔打可视电话或收看任意国家的电视和电影。我国计算机发展历程1956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主持、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选定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作为“发展规划”的四项紧急措施,并制定了计算机科研、生产、教育发展计划,我国计算机事业由此起步。1956年8月25日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任主任。这就是我国计算技术研究机构的摇篮。华罗庚教授是我国计算技术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开拓者之一。我国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研制(1958-1964年)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等单位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小型计算机。1958年6月该电子计算机安装调试,8月1日该机可以表演短程序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为纪念这个日子,该机定名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后改名为103型计算机(即DJS-1型)。103机,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当时运算速度只有每秒几十次,后来安装了自行研制的磁心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3000次。1964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我国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研制(1965-1972年)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共用2万多支晶体管,3万多支二极管);对109乙机加以改进,两年后又推出109丙机,在我国两弹试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用户誉为“功勋机”。华北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108机、108乙机(DJS-6)、121机(DJS-21)和320机(DJS-8),并在738厂等五家工厂生产。我国计算机发展历程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3-80年代初)1973年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该机字长数48位,每秒运算100万次,主内存130K。主要用于石油、地质、气象和军事部门。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DJS-130小型计算机,8月,第一台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并通过鉴定。之后,131、132、135、140、152、153等共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逐渐形成了我国第一种国产DJS-100系列机。我国计算机发展历程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第四代计算机研制也是从微机开始的。1980年初我国不少单位也开始采用Z80、X86和M6800芯片研制微机。1983年12电子部六所研制成功与IBMPC机兼容的DJS-0520微机。十多年来我国微机产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现在以联想微机为代表的国
本文标题:计算机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8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