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黄河文化提纲•一、黄河流域图(附黄河简介)•二、黄河文化•1、黄河文化简介。•2、黄河远古文明(文化碎片)及其遗址。(图片及简介)•(1)早期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2)中期以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为代表•(3)晚期以龙山文化为代表•1977年至1982年春,考古工作者先后对新郑县的“裴李岗遗址”进行发掘。•1920、1921和1937年在黄河中游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并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遗址。•1951、1980和1981年又进一步对渑池县仰韶村作发掘鉴定,发现仰韶村遗址主要包括有仰韶文化中期(三门峡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三门峡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文化晚期(河南龙山文化)。•1953年春发现,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六公里处的“半坡遗址”。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前后发掘5次,1971年又进行了第六次发掘。•1972年至1979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临潼城北1公里处的“姜寨遗址”进行了8年11次大规模的发掘、普探工作。•1965年发现“桐林遗址”位于临淄区凤凰镇和朱台镇的田旺、桐林、义和三村之间,2001~2002年,又对遗址进行了试掘,2003年被北京大学定为考古领队培训基地。•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位于今稷下街道办事处董褚村西南,东西约600米,南北约200米的“董褚遗址”。次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试掘。•1987年3月文物普查时发现位于今皇城镇大蓬科村东北,东西约600米,南北约300米“大蓬科遗址”,并对其进行了试掘。•1965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师生在临淄实习时发现位于今皇城镇于家庄南500米处,与齐国故城一河相隔。“于家庄遗址”南北约500米,东西约400米。•1957年多次调查发现于黄河流域的甘肃省临洮县城西南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南的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即“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的洮河、大夏河和青海的湟水流域。•1924年发现,1957年进行调查.1982、1984和1987年进行复查的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乡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马厂塬遗址”,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1978年发掘于黄河下游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卫家庄与宁阳堡头村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遗址”。•3、黄河周边重要城市民俗文化•黄河沿边重要城市西宁、兰州、银川、包头、西安、安阳、洛阳、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的民俗文化。•一、民俗戏曲文化类•二、民俗歌舞音乐文艺表演文化类•三、民俗建筑类•四、民俗工艺文化类•五、民俗饮食文化类•三、黄河梦1、黄河水域重要水利工程龙羊峡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沙坡头水电站青铜峡水电站三盛公水电站万家寨水电站天桥水电站碛口水电站谷贤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各水利工程简介)2、黄河沿边重要城市现状及其未来发展分述黄河周边重要城市西宁、兰州、银川、包头、三门峡、安阳、洛阳、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现状及其未来发展。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一、黄河流域地图•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黄河简介•黄河文明,起源并最初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文明,后来扩散至中国全境,东亚并影响世界。黄河文明是世界著名的古文明之一,是中国文明的主要源泉。黄河文明于新石器时代已经非常发达,这一时期著名的区域代表文化有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之后出现了龙山文化,奴隶制时期经发展和多方融合,黄河文明发展表现为夏商周文明。•黄河史前文化为在黄河中、下游繁荣的古代文明,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经龙山文化、发展为夏、商、周的青铜器文化。•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1、黄河文化简介二、黄河文化一、歌舞西宁兰州银川包头西安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济南东营市平弦、贤孝汉族民间小调丝路花雨古道传奇安代舞盘鼓梨花大鼓、唢呐短穗花鼓“打老虎”社火河洛大鼓秧歌腰鼓呼和浩特•西宁-汉族民间小调平弦、贤孝•汉族民间小调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经过历代的流传﹐在艺术上经过较多的加工﹐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09年入选第三批国家非遗产名录。•平弦是青海省曲艺中影响较大的汉族曲种之一。它又叫做“赋子”、或“赋腔”,在它的众多曲调中,最基本的一个曲调叫做“赋子”•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流布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县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汉族民间曲艺说书形式。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兰州-丝路花雨•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创作的。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歌颂了老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俩的光辉艺术劳动,描写了他们的悲欢离合,高度颂扬了中国和西域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频繁的盛况。它歌颂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的光辉艺术形象,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至今已演出了1800多场,成为东方艺术的奇葩,并被作为20世纪中国舞蹈经典剧之作,载入中华民族艺术史册。•《古道传奇》•是一台以古道为题材,以文成公主入藏开启唐蕃古道为主线索,以古今“穿越”对话为辅助线,融合了现代“穿越”梦幻风格的情景舞台秀。生动再现唐蕃古道的历史文化传说和人文风貌,追述汉藏人民千百年来友好历史和深情厚谊,烘托出“爱在远方”的爱情主题,使观众通过《古道传奇》剧情的进展“一幕走千里,一剧知古今”。•银川-社火•“社火”亦称射虎,是中国北方地区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追溯社火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包头-安代舞•安代舞被称为蒙古族集体舞蹈的活化石,是一种在肃北草原广为流传的原生态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渊源。它是蒙古民族舞蹈艺术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已发展成为蒙古族的集体健身舞。传统安代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相传是一种用舞蹈来治病的神秘民间舞蹈,至今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安代通常在节庆或闲暇时进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安代舞有强烈的自娱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轻松愉快,简单易学,唱词随编随唱,富于感染力。男女老少皆可入场欢跳,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依其音乐的节奏甩巾踏步,与领唱歌手相应和即可。•大辽阔无垠、绿草茵茵的大草原,养育了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牧民们热爱大草原,他们骑着骏马驰骋在大草原上,也创造了感人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是个能歌善舞、活泼开朗的民族,牧民们在生活中创造了大量的音乐舞蹈,比如“挤奶舞”、“筷子舞”、“盅碗舞”,其中最著名的是“安代舞”。•洛阳-河洛大鼓•河洛大鼓是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当地人都称河洛大鼓为“说书”。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河洛大鼓的曲调来源于河南地方区域的多个剧种或曲种,如梆子、曲子、河南坠子,还有承袭洛阳琴书的曲调等。河洛大鼓艺人具有极强的吸收和融合能力,他们从丰富的地方曲调中,吸纳相关的音乐素材,并将其重组为全新的鲜活的音乐语汇,巧妙地融入各种唱腔板式中,使其成为叙述故事情节与描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段,从而大大增强了河洛大鼓的音乐表现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豫西地区曲调形态。2006年5月20日,河洛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封-盘鼓•盘鼓是开封传统民间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南乃至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开封盘鼓,又名大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复杂多变;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沦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开封盘鼓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久盛不衰是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汉族鼓乐表演艺术。•济南-梨花大鼓、唢呐•梨花大鼓,又称犁铧大鼓、山东大鼓,是山东的一种传统曲艺,属于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鼓曲形式,被尊为“北方大鼓艺术之母”。•唢呐在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实,既有声音高亢宏亮和表现力极强的特点,又有表达粗犷奔放,细腻委婉于一身的优势。成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典型的民族民间吹管乐器。•由於地理环境,风土习俗、语言音调等诸多方面对唢呐的影响,山东唢呐又具体化分为很多不同的支派。其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尚属鲁西南地区的唢呐,尤其是荷泽兴济宁一带更为发达,故有“唢呐之乡”的美称。•东营-盐垛短穗花鼓“打老虎“•“短穗花鼓”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短穗花鼓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入选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短穗花鼓”原是旧社会流浪艺人借以乞讨谋生的手段,在当地流传这样的顺口溜:“花鼓长、花鼓圆,背起花鼓去要饭,家中要有三亩地,谁去要饭离家园。•“打老虎”是东营独特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并且已入选东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之后,仍然活跃在舞台之上。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打老虎”面临着严峻的生存与传承危机。我们必须及时地对它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与保护,使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下去二、戏剧西宁兰州银川包头西安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济南东营市灯影戏藏戏豫剧秦腔吕剧秧歌腰鼓呼和浩特•西宁-灯影戏藏戏•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本文标题:黄河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95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