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自然辩证法及其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科学社会学)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最根本的看法,主要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科学技术观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总的看法。它在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考察科学技术自身内部矛盾发展的规律性科学技术方法论研究的是科学技术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研究的特殊方法加以总结,概括出适用于各门科学技术的普遍的原则。科学社会学是阐明各种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深刻揭示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这一本质属性,以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第一部分:自然观从静态看自然,自然是什么?如何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系统性自然界的层次性从动态上看自然,自然是如何发展的?自然界的演化发展第一讲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概念、物质实体、物质属性1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2物质实体能独立存在、自我支持而不需要别的东西作为载体加以支持的自立体,是属性、关系、变化过程的主体、载体和基体。因此,相对属性、关系和过程来说实体是“第一存在”。而属性和性质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是依附于实体而存在,是形容、刻画与表征实体的东西(所以又被称为“第二存在”)。3物质属性属性又分为内在属性和关系属性。单独由某一个实体作为载体而具有的属性叫做内在属性(如:原子中的核子数,原子中的电子层结构);由多个实体作为载体协同具有、在其分开来时所不具有的属性,则称之为关系属性(如:原子价或化学键)实体是以属性标志其存在的;属性决定于实体的内部关系和实体之间的外部关系,并通过关系表现出来。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但是,既然感官知觉只是间接地提供关于这个外在世界或“物理实在”的信息,我们就只能用思辨的方法来把握它。由此可知,我们关于物质实在的概念绝不会是最终的。为了以逻辑上最完善的方式来正确处理所知觉到的事实,我们必须经常准备改变这些念。——《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422物质实体包括分立体和连续体按照牛顿的体系,物理实在是由空间、时间、质点和力、(质点的相互作用)等概念来表征的。在牛顿的观点中,各种物理事件都被看作是质点在空间中受一些不变的定律支配着的运动。这种质点就是分立体与此完全不同的是,电磁场不能用上述物理量加以描述,它服从偏微分方程,不能对它作机械论的解释实在概念的这一变革是物理学自牛顿以来的一次最深刻的和富有成效的变革。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科学表明,宇宙在大爆炸之后,开始了漫长的自然界物质的进化史,自然界物质既以个体形式存在,也以群体的形式存在。就个体而言,有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直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相应的群体形式有弥漫物质(基体场和多种基本粒子的群体)、各种星体(如微观粒子的群体中子星等)、生物圈(生物的群体)。每一类物质形态内,个体之间差异及由个体组成的不同大小的群体之间的差异是不可穷尽的由此产生了无穷多种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三自然界物质的统一性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物质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自然界除了物质的各种状态、属性、表现和关系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其他的东西,物质运动的各种状态、属性、表现和关系都有相应的物质承担者(2)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有统一的物质基础,即具有基元成分和结构上的统一性(107种化学元素)(3)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有统一的物质起源和发生学上的联系,即无限多样性的事物可以纳入到统一的世界进化链中(产生于原始的宇宙大爆炸)第二讲自然界物质的系统性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和物质之间普遍联系的基本方式)一系统及其基本要素:1系统:由若干个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系统的组成要素:(1)元素、(2)结构、(3)环境、(4)功能元素就是构成系统的成分结构就是元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环境是指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功能是系统与环境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对环境产生的某种作用的能力或系统对环境变化和作用作出响应或反应的能力二自然界物质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整体与部分是自然系统中的一对矛盾。这里的“整体”是指自然系统的有机整体,“部分是指自然系统的组成元素。自然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原理是系统思想的精髓,具有重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意义。自然系统整体与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系统整体是由部分(元素)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存在。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加和性关系或守恒关系(质上、量上)2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又称非加和性原理。总之,整体与部分关系可以简略为:整体=()()∑部分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原理系统的组成、结构、环境、功能是完整规定和描述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系统的功能是由组成元素、结构、环境共同决定的。系统的整体突现性是一种结构效应,因此要特别强调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的重要性。在上述决定系统功能的三个基本要素中。系统的内部结构对于系统的功能有直接根本的意义(这个规律可以称之为结构——功能规律):自然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由结构决定的。一定的结构是一定性状功能的内在基础,而一定功能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辩证的。这种辩证关系可以用两个原理来表达:第一,特定的结构产生特定的功能;第二,系统的功能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某一种功能而言,有多种结构与之对应,结构与功能的对应是“多一对应”)四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自然物质系统呈现出层次结构,这是自然界复杂性的表现。1层次结构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层次结构:若干个由组成元素经相干关系构成的系统,再经过新的相干关系而构成新的系统的逐级构成关系。特点:A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有构成性关系,低层次系统必定是包含在高层次系统中为高层次系统的构成部分B同一层次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关系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杂系统,这种结构形式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可是为什么自然界演化会朝着增加等级层次结构的方向发展呢?为什么自然界最终会采取层次结构这种存在形式呢?这是因为,一个由相对独立的稳定的子系统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比起直接由组成元素构成的规模相当的非层次系统,更能经受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在变化的环境中更加稳定。有层次结构的系统不会因为某一层自组织的失败而破坏整个系统,它只是分解为低一级的层次系统。在演化过程中,产生多层次结构的物质系统的概率要比直接由元素组成的非层次系统的概率要大得多。分层形成的系统比直接形成大小相当的非分层系统,其发展速度要大得多3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规律A特定物质层次结构与特定能量状态相适应B特定层次系统的尺度与结合能成反比C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丰度成反比(丰度:某一物质层次质量与宇宙总质量之比)D高层次物质系统与低层次物质系统相互关系:(低层次物质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次系统中引起一定的结果,可以决定高层次物质系统的特有规律;高层次物质系统对低层次物质系统的限制和影响;高层次的相对独立性)第三讲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一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二自然界的自组织性:自然界的物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是一促自组织的过程1自组织的概念:所谓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2自组织理论:非平衡自组织理论是一个学科群,包括许多门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等;各种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尽管背景和对象有很大差别,但它们都试图解决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从无序到有序的条件和机制问题,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其主要内容:A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系统与环境能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系统中的状态参量有最大的差异从而距离平衡态很远的状态C非线性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产生的相干效应、分岔效应和临界效应是系统存在和进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机制D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涨落指的是在某时刻对系统状态统计平均值的偏离第二部分科学观(科学哲学)一从静态上来看,科学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二从动态上来看,科学是如何发展的?1科学研究始于问题2科学假说的检验与评价3科学观察与科学试验三科学的价值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2科学的价值1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为了获得关于自然界某一个方面的真理而进行的一种系统性的理性的研究与追求,这样获得的知识必须是经验地有意义的和可检验的,其目的旨在增进我们对于自然界的理解。系统性、创造性、可检验性和逼真性就是它的基本特征。2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查明事实;发现规律来解释事实;建立理论来解释经验的规律,将某一领域的认识逻辑地整合成知识的体系。所以,科学知识包括:科学事实、科学规律、科学理论。科学事实:借助于一定的科学语言对观察实验所揭示的客观事实的描述与记录。其特点:1受理论影响;2直接的单称陈述;3可重复客观事实:科学研究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它是自然界的客观物质过程,不是知识的本身。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与记录,它作为观察与实验的结果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是经验的事实。(感性知觉本身不能传达给他人,要想为他人了解自己的感觉,必须借助于语言、符号来表达)科学规律:对自然界的重复性和规则性的尽可能精确的表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的反映。普遍性是科学规律的一个根本特征。按其普遍性程度,科学规律可以分为全称规律或普适规律和统计规律按其对自然界理解的深刻程度来说,规律又可分为经验规律和理论规律经验规律就是关于可直接观察的实体、属性和关系的规则性或齐一性的表述。它可以通过观察与实验直接检验理论规律就是关于不可直接观察乃至不可观察的实体和性质的规律。通常用抽象的理论词汇表达(如:万有引力定律)科学理论: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逻辑性:一切结论都是从基本前提逻辑地推演出来的;统一性:统一地解释同一对象领域的各种表面上很不相同的现象;简单性:逻辑上独立的基本假定和公理尽可能地少与观察事实一致;3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的几种不同观点1)逻辑经验论的意义标准:一个陈述如果与人们的感性经验有关联的才是有意义的,才可以称得上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但这个标准有两个缺点:第一,它主张意义的标准是证实,但是科学理论大部分是全称陈述,而全称陈述是不能归纳为观察陈述的总和的,第二,从更广的意义上说,科学中总有一些命题属于科学的思辨或科学的极高抽象,它不但是经验达不到的,并且在附加上一些必要的条件之后仍然推不出可检验的陈述或暂时找不到检验它的方法,如:量子力学中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速度2)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针对逻辑经验主义意义标准的第一个缺点,卡尔·波普尔提出了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可证伪性标准或可反驳性标准。卡尔·波普尔说:作为划界标准的不是可证实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59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