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樊荣本课分析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世界文明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历史概念较多,要求精确解释。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和“学思之窗”等栏目,紧扣“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主要线索来进行教学,本课分为三个子目: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三、道家和法家。整体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进行科学的解读分析,形成探究问题的答案。2.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归纳法等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3.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等方面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2.通过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学习,增强师生热爱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2.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材料、学案●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历史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出示ppt: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图和2016年杭州G20峰会图)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图片和杭州G20峰会图片中,你能感受到哪些文化元素?第一幅图片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用孔子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英语“Welcomemyfriends”欢迎全球来宾;第二幅图片中,G20峰会彰显“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人文和谐;第三幅图片中,G20峰会彰显杭州西湖山水的自然和谐。现代文化和城市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那么,友善、和谐和创新的文化元素源自何处呢?(设计意图: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杭州G20峰会这些现代元素激发学生兴趣,由教师领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生集体诵读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以引入新课。)【讲授新课】一、探寻“百家争鸣”之源教师启发:“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是怎样的辩证关系?”师生互动:出示ppt,强调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设计意图:历史学习需要史学理论支撑,教师启发,推进历史学习进程,提高学生史学理论水平,增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启发:走进春秋战国时代,让我们共同探寻“百家争鸣”之源。【学生探究】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页“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结合已有必修1和必修2的相关历史知识经验,认真思考,尝试回答。学生活动:学生探究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教师:出示ppt,检测学生探究活动效果。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经济基础: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物质条件;(根本原因)3.政治基础: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4.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5.文化基础: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设计意图:学生探究活动,巩固已学历史知识,训练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深刻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何谓百家?何谓争鸣?何谓百家争鸣?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出示ppt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各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对宇宙对社会对万物做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而形成的局面。“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设计意图: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养成获取历史概念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二、感受“百家争鸣”之光【创设环境】教师出示ppt,温馨提示法家的创始人是商鞅;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李斯;墨家:墨子【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研习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思想,邀请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的结论。学生活动: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的孔子思想观点。教师:出示ppt,检测学生探究活动效果。至圣孔子—儒家,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之一。1.仁的思想:(Benevolence)(思想核心)仁者爱人,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民本思想进步性:以德治民,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局限性:希望恢复周礼,维护等级制度。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论语·颜渊》3.伦理观:子曰:“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颜渊》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特别突出,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体现新兴奴隶主阶级要求。师生互动:出示ppt,至圣孔子—儒家至圣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伟大的教育家之一。1.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2.教育实践①首创私学,满足平民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②整理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师生互动:儒家孟子思想观点。出示ppt:亚圣孟子—儒家1.政治思想:“仁政”“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3.伦理观:性本善师生互动:儒家荀子思想观点。出示ppt:荀子—儒家1.政治上:仁义”和“王道”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4.朴素的唯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篇》教师启发: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学,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和师生互动,巩固已学历史知识和语文知识,训练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互动巩固】完成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异同点的比较表格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教师启发:战国后期,儒家学说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互动巩固】出示ppt:学思之窗孔子、孟子、荀子、告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设计意图:通过列表比较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巩固已学的文史知识;通过师生互动,训练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发散性习惯。)教师提问: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启发:这是本课的难点内容,儒家思想的原因要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学生活动:学生探究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出示ppt: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客观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在吸收各家之长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主观原因:儒家思想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并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启发,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学生活动:学生陈述道家老子思想观点。出示ppt:无为辩证的智者—道家1.哲学思想①世界本原:“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德经》②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均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相互依存,不断转化。辩证法思想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熟之其极?”—《老子·德经》2.政治思想①“无为而治”对于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有积极作用(进步性)②“小国寡民”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局限性)特别关注:老子思想的两面性。(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启发,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师生互动:出示ppt:为君独尊的帝王术—法家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2.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权威震慑臣民。3.以法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韩非子》法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设计意图:学生联系已学必修1政治制度知识,训练学生善于整合问题,养成横向思维的习惯。)师生互动:出示ppt:小生产者的愿望—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互动巩固】共同完成“百家争鸣”的表现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儒家孔子仁、德、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孟子仁政、民本、性本善荀子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道家老子道、无为而治、朴素辨证法庄子相对主义、消极避世法家韩非子变革、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及时学习及时巩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历史知识的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追寻“百家争鸣”之果【学生探究】:同学们阅读历史教材P4页,并结合已有必修1和必修2的相关历史知识经验,认真思考,尝试回答。学生活动:探究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教师活动:出示ppt:追寻“百家争鸣”之果1、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设计意图:阅读是养成学生缜密思维和科学品质的重要手段。)课堂总结师生互动:读史使人明智,学习历史,感悟历史。师生合作完成。师生活动预期效果:出示ppt:感悟历史教师诵读: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深刻体现出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当今,孔子民本的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永恒的价值。学生诵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同舟共济共建和谐是全人类的不懈追求;以德治民,依法治国,是世界人民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制度保障,而公民素养是国家富强的根本(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合作诵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体会读史使人明智。)布置作业学案【检测反馈】板书设计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探寻“百家争鸣”之源1、“百家争鸣”的原因2.“百家争鸣”的含义二、感受“百家争鸣”之光1.至圣孔子—儒家2.亚圣孟子—儒家3.荀子—儒家4.无为辩证的智者—道家5.为君独尊的帝王术—法家6.小生产者的愿望—墨家三、追寻“百家争鸣”之果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条件。4.结合实际分析儒家思想的影响。5.讨论“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的重要影响。【预习内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社会背景:________(2)经济基础:________(3)政治基础;________(4)文化基础:________(5)阶级关系:________二、主要学派及其主张(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__________”。(2)主张__________(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3)主张“____________”,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黎的要求。(4)主张“_____________”,首创_______
本文标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06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