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广东海丰县白字戏有关资料
广东海丰县白字戏有关资料:广东省海丰县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潮人为了区别于潮州白字(即今潮剧),称之为“南下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指海陆丰白字。戏曲剧种。正字戏传入闽南、粤东后,与当地的潮调、泉调及民间艺术相结合,并用方言演唱而逐渐形成。当地称中州官话为“正字”,称本地方言为“白字”,故名白字戏。白字戏原有老白字(闽南地方戏)、潮州白字(今称潮剧)和南下白字(海陆丰白字)之分,现为海陆丰白字的专称。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两县及惠东、惠来、紫金等县的部分地区。早年白字戏如与正字戏同地演出,正字戏必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如同台演出,则正字戏在前半夜,白字戏在后半夜,称为“半夜反”;民间并有“正字母生白字仔”的谚语。它与梨园戏在剧目、唱腔、语言上颇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潮剧,两者除方言略有差异外,几乎相同,可见白字戏与正字戏、梨园戏和潮剧都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明末白字戏已经流行。1925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人彭湃的领导下,艺人曾成立梨园工会,并作出改良戏剧的决议,编演了《彭素娥》等反封建反压迫的戏和宣传革命的歌谣。现有专业演出团体海丰白字剧团。传统剧目有200余种,文戏多,“全连戏”(整本戏)多。有大锣戏、小锣戏、民歌戏、反线戏、科白戏之分。主要剧目大锣戏有《英台连》、《同窗记》、《高文举连》、《珍珠记》、《教子连》、《三元记》、《蒋兴哥连》、《珍珠衫》;小锣戏有《陈三连》、《荔镜记》、《苏六娘》;民歌戏有《闹花灯》、《骑驴探亲》;反线戏有《剪月容》、《李唔直》;科白戏有《天门阵》、《双白燕》等。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为《白鹤寺》、《访友》等,并改编上演了《金菊花》等现代戏。脚色行当分生、旦、占(贴)、末、婆、丑、净。唱腔曲调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也有部分板式唱腔。分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与正字戏和潮剧颇多相同。有帮腔,一个角色唱曲时,其他角色可随意接唱。其拖腔和帮腔,末句必续以“嗳咿嗳”或“啰嗹哩嗹柳嗹”的有声无字拉腔。这种腔调来自南曲,后又吸收当地的“师公歌”、渔歌,使唱腔富有地方特色。[历史渊源]白字戏和潮剧原都称白字戏。白字戏称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称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海、陆丰和潮汕,同属闽南方言语系的两个方言区。海、陆丰的白字戏,用海、陆丰方言规范;潮汕的白字戏,用潮州方言规范。它们是同一语系的孪生姐妹。两个剧种的剧目体系、音乐声腔体系、表演体系、舞台美术体系,也都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后来的发展和规范的方言不同。白字戏的艺人,尊奉田元帅为戏神,与福建南部的梨园戏、老白字戏,以及正音戏、潮音戏等相同,它们是同源异流的剧种。白字戏渊源于南戏的泉调、潮调。现在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泉调、潮调剧本,有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的重刊本《荔镜记》,以及稍后的《摘锦潮调金花女》、《苏六娘》等。可从中看到:一、所谓泉调、潮调,是用闽南语系方言演唱的腔调。所用方言、词汇,同白字戏也都一样。二、在体制上,称剧目为戏文,称折子戏为锦出,以主角人名命戏名。故事多取材于爱情生活、婚姻家庭问题,与传奇南戏的路子相同。三、在行当上,基本上同是南戏七角的规模。泉调、潮调是:生、旦、丑、净、婆、占、末。白字戏是:旦、生、占、丑、婆、公、净,实际也全相同。四、在音乐曲调方面,同是联曲体,明刊本《荔镜记》用了[望吾乡]、[风入松]、[驻云飞]、[红衲袄]、[四朝元]、[山坡羊]等不同曲牌七十五个。这些曲牌,白字戏保留了不少。且其中的句数、字数、节奏、文采也多相同,还有唱平调和唱赚的习惯,也大同小异。白字戏在粤东地区演出历史久远,而且经常与正字戏同台演出。以前潮州和海陆丰地方俗例迎神赛会,如有几班戏同在一起演出,正字戏居正棚,白字戏居偏棚。还有一种半夜反,即上半夜演正字,下半夜演白字。有所谓正字母生白字仔的戏谚。白字戏的开台戏《净棚》、《八仙拜寿》、《仙姬送子》、《跳加官》等,仍以正音演出。这和早期正字白字合班,不无关系。白字戏有哩调,有哩拉腔,与《金钗记》、《荔镜记》相同。这也是出自南曲。正字、白字两个剧种,有些剧目也是相同的,如《三元记》中秦雪梅教子一折,除科白使用方言不同外,词曲俱同。从历史资料和现在面貌来看,均说明白字戏是在南戏改用方言而歌的泉调、潮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正字戏的很多东西,并进一步与海陆丰地方方言、民情风俗、民间艺术相结合而形成。也有人认为,白字戏源自漳州、潮州流行的竹马戏。元、明之际,闽南大量移民到海陆丰,他们带来宋代陈淳《上傅寺丞论淫戏》所说淫戏。宋庆元三年(1197年)漳州有戏头逐家裒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这种戏随移民传到海陆丰,就有现存的俗称老白字的竹马戏。竹马戏用孩童演《搭渡弄》、《士久弄》等戏,载歌载舞,以《踏钱鼓》收场;现存的竹马戏、钱鼓舞尚可见早期白字戏的影迹。它表现陈三五娘等民间故事,伴奏曲牌、锣鼓点与白字戏是相同的。白字戏虽从正字戏中吸收了很多剧目,但由于它没有大袍大甲戏,因之艺术上趋于向柔美方面发展,形成轻歌曼舞的风格。鸦片战争后,因受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农村小农经济迅速破产,白字戏也走着一条由兴盛到衰落的道路。这时白字戏出现一些开始是从正字戏中学习搬演过来的科白戏,这类戏的场口、科介,都有一定的程式可依。有些戏做工也相当精彩。打击乐主要是大锣大鼓,吹管乐主要是大唢呐,有较丰富的吹奏牌子。由于科白戏的上演、流行,使原来的曲戏丢失不少,唱工艺术也就因之倒退。但从另一方面看,为了满足观众的欣赏要求,提纲戏也给演员在表演艺术创造上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所以,科白戏的出现,对于白字戏来说,有功也有过。鸦片战争后,海丰西路的粤剧,以及东路的潮剧,都有很大发展。他们不时来往于海陆丰等地演出,白字戏为了稳住阵脚,也着力发展文戏,因此就从潮剧中吸收了一些新剧目,以招徕观众。这主要以新编的地方故事剧目为主,如《剪月容》、《审冯旭》、《李唔直》、《铁剪刀》、《滴水记》等,是通过延请潮剧教师来教授。这时潮剧的音乐声腔,已有很大的发展,和白字戏已有很大的差异,故此这类剧目另成一格,被称为潮音反线戏。同时,白字戏的本地教师,也根据当地的民间故事编演了一些剧目,如《稔山案》、《一板打死江西王》等,称为“白字反线戏”。大革命时期,海陆丰戏曲艺人,在彭湃同志的领导下,于1925年10月成立了梨园工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和宣传工作。彭湃同志以白字戏的形式写过宣传材料,其中咚咚咚,田仔骂田公一曲,影响极广,老幼能唱。1927年11月,海陆丰苏维埃大会成立时,艺人们热情地参加了庆祝活动。接着,在第一次苏维埃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改良戏剧的决议案。并且,在彭湃同志的亲自领导下,以当时当地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编演了一出反封建压迫的大型白字戏《彭素娥》,又曾经整理上演了歌颂明代农民起义的剧目《李闯王》。苏维埃政权失败后,不少艺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有的后来牺牲了,有的一直坚持到革命胜利。由于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日甚,随着日寇的入侵,国民党的强征暴敛,使农村经济破产。1943年大饥荒,戏曲无法演出,艺人流离失所,很多成为饿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白字戏陷入了“广陵曲散”的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及时抢救了海陆丰三个地方剧种,白字戏成立了第一个合作性质的班子,即现在海丰白字戏剧团的前身。“文革”前十七年,对白字戏做了大量的整理改革工作,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1962、1963年,白字戏进入了新生时期。整理上演了《白鹤寺》、《白蛇传》、《访友记》、《书琴缘》、《天门阵》、《白罗衣》等优秀传统剧目以及改编上演了《金菊花》、《红珊瑚》等现代剧,受到观众欢迎,《白鹤寺》和《访友记》中的访友一折,收入《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四人帮篡权时期,白字戏被诬为封资修黑货,剧团被强迫解散。打倒四人帮后,1979年3月重建海丰白字剧团,演出《金叶菊》、《刺吕后》、《白罗衣》、《放走曾荣》等剧目,很受群众欢迎。白字戏重新恢复后,业余剧团、曲班有如雨后春笋,又遍及城镇农村。[剧目]白字戏的传统剧目,文戏方面,共有两百多个,其中有些源于明清传奇,但大多数是家庭社会戏剧。全连戏较多,锦出戏较少。按源流和声腔的特点,可分为大锣戏、小锣戏、民歌戏、反线戏、科白戏等五种:大锣戏主要剧目有:《白鹤寺》、《珍珠记》、《同窗记》(又名《英台连》)、《西厢记》、《书琴缘》、《三元记》(又名《教子连》)、《珍珠衫》、《血掌记》、《芦花记》、《白蛇传》等。小锣戏有《荔枝记》、《杜十娘》、《金花记》、《王邦进》、《苏六娘》、《周奇苏英》等。民歌戏有《桃花搭渡》、《闹花灯》、《事久问路》、《补缸》、《打磨》、《骑驴探亲》、《唐二别妻》、《刘二妹割草》等。反线戏有《李唔直》、《剪月容》、《挽面记》、《金殿配》(又名《审冯旭》)、《南洋案》(又名《双凤夺妻》)、《老少配》、《柴房会》、《张古董借妻》、《审猿猴》、《水鸡记》、《金山案》等。科白戏有《天门阵》、《双白燕》、《绿牡丹》、《杀四门》、《三齐王》、《女搜宫》等。白字戏的主要剧目称之为八大连:英台连(《同窗记》)、陈三连(《荔镜记》)、高文举连(《珍珠记》)、秦雪梅连(《三元记》)、蒋兴哥连(《珍珠衫》)、王双福连(《临江楼》)、袁文正连(《还魂》)、崔鸣凤连。《英台连》又称《红罗记》,写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全本包括埋罗别家、松荫结拜、书馆共读、踏青掷鸟、河梁分袂、赏花望楼、山伯访友、梁妈求婚、鹦哥带书、山伯殉情、英台祭坟、阎王审案、还魂成亲等二十多出。这个戏源于明代《同窗记》,又糅合了若干民间传说而成,颇有特色。《白鹤寺》是特有的传统剧目,又名《杨天梅》,故事叙述贫女吴美香为富家子杨政和所骗,怀孕后被抛弃,吴产儿抛路旁,在白鹤寺为尼。十六年后,吴遇杨天梅,互相疑为母子。原来弃儿恰为杨政和抱去抚养,取名天梅。天梅恳求政和接母归家,不允。天梅去白鹤寺求母归家,政和赶到,横加拦阻,美香无限悲愤,撞柱而死。是一出唱做并重的细工戏。《彭素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彭湃同志的指导下,为改良戏剧配合宣传编演的时装戏,以清末海丰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叙述青年寡妇彭素娥与一秀才相爱,为封建地主发现,两人被送县衙冶罪。彭虽受毒刑,始终不屈,在公堂上与族长、县官辩理。后男方遭毒打致死,彭素娥不顾一切为他吊孝。彭素娥本人也参加该剧的编写工作。该剧本暴露了封建阶级及其婚姻制度的罪恶,歌颂彭素娥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屈斗争精神。[演奏特点]白字戏的曲白用海陆丰方言,特别为当地农民所喜爱。音乐优美,具有联曲、滚唱、民歌、一唱众和的特点。剧目擅长演儿女情,表演程式严而不僵,载歌载舞,富有生活气息。短打用南派武工,舞台美术简朴,便于流动。语言特点:白字戏采用地方语言,并不是把正音剧本的官话改用方言唱、念,而是把海陆丰人民的生活语言艺术化。它包括语法修辞、俗语、俚语、谚语、歇后语、口头语、谐音语、双关语、谜语的选择利用,为剧目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情趣。曲体特点:白字戏采用联曲体的结构,接近宋元的“套曲”和“小令”。一段曲由几个曲牌组成,孰先孰后,都有一定的次序。特别哪个开头,哪个结尾,有一定格局。某曲调的基本情绪、句板、字数、标点、节奏、用韵,都有一定的规定。曲牌的强弱快慢、抑扬顿挫,安排曲词的起承转合,比、兴、赋,近似填词的规律,但比较自由。滚唱特点:清王正祥《新定十二律京腔谱凡例》说:“在某句曲文之下,加滚已毕;然后接下句曲文者,谓之加滚。”试举《珍珠记》为例,日本内阁文库藏的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刻的《鼎刻时兴滚调歌会玉谷调簧》中的《书馆逢夫》影印本,与白字戏的《扫窗会》对比,可以看到这种“滚”的发展。《书馆逢夫》(生)[江儿水]举目云山飘缈,家乡隔在万里遥。自从
本文标题:广东海丰县白字戏有关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1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