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北大经济地理学第三讲区位影响因素(张辉)
第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二、要素投入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三、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四、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五、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一)区位和区位理论“区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1882年由W.高次首次提出。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区位同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区,还有被设计的内涵。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尽管我们将区位定义为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现代区位理论并不把诸如动值物占据某特定场所繁殖、生存的行为纳入区位理论范畴,而区位定义中的某事物限定在人类为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诸活动,即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既然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那么人类活动的领域和空间的扩展必然导致区位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对于区位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入手。(一)区位和区位理论农业经济时代中,人类如何选择作为其主要经济活动的农业活动的场所是社会面临着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作为一个影响空间成本的重要因子,受到格外关注,因此最早出现了以成本(主要是运费)最小的韦伯工业区位理论。随着工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的直接制约,市场因子倍受关注,因此就有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的区位理论应运而生。人类活动不仅在生产活动中,在消费和流通活动中的区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而出现了反映作为人类生活基本场所的城市和聚落的空间配置规律的理论,如中心地理论得到了发展。进而,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对于企业组织的空间规律探索的多部门企业区位理论随之发展。(一)区位和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的理论。根据上面对区位的限定,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humanactivities)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前者是区位主体已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出发,来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后者正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区位理论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可以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一般而言,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二)区位条件和因子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是我们通常的区位。那么是什么引起人类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呢。归其原因是不同的场所并不是能同样地满足人类所从事某项活动的要求,即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人类对自身活动场所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位条件的好坏。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例如,在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的区位条件;而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条件则构成主要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例如,就选择工业区位而言,由于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工业活动本身制造工艺技术进步以及生产中的物耗水平和投入比例的变化,在区位选择中的原料、能源、运输等区位条件的地位相对下降,相反,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地区智力密集程度、市场等区位条件地位大大提高。(二)区位条件和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韦伯称之为区位因子(standortsfaktor),哈特向与格林哈特称之为区位因素(locationfactors),艾萨德称之为区位力量(locationalforces)。最早提出区位因子的韦伯,将区位因子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区位理论的角度看,即特定产品在那里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生产的可能性。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格林哈特在其《工厂区位》一书中的纯粹个人因子(purelypersonalfactors)即为这种非经济因子。区位因子的分类可以归纳为下表:(二)区位条件和因子就区位因子而言,对区位主体的区位给予大的影响因子是主要因子,相对影响比较小的为次要因子。就工业区位而言,米勒将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作为主要因子,而将用水、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以及其它要素归结为次要区位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人类活动多种多样,包括有经济、政治、社会等,其中经济活动是人类活动中一项最重要的活动。传统区位理论一般是以经济活动作为区位主体而展开的,像我们将在其后详细介绍的关于农业活动的农业区位理论,关于工业活动的工业区位理论,关于商业活动的中心地理论等。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的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地理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限制了经济活动的范围。经济活动区位理论,都是基于空间移动的制约而决定区位为基础的区位理论。这些理论都是构筑一种使社会全体的空间摩擦最小化的合理经济区位,或者是在这种空间摩擦制约下的能够达到最大合理性的经济区位模型(体系)的理论。二、要素投入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土地自身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在其自然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土地所处的空间位置(经纬度)、与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气候、水文条件)、土地的形态(大小、地形、地貌等)以及地表物质构成(如土壤、岩石、植被等)等。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构成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由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由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差异,反映出土地的利用价值不同。同样面积与自然特性相近的土地,在城市和农村的利用价值相差悬殊,通常为几倍、几十倍或几百倍;即使在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价值(反映在土地价格上)也相差很大,一般相差几倍或几十倍。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保持与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是农业土地利用历来的课题。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二)原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原料按来源可分为初级原料与加工原料。现代经济活动,尤其是工业活动,原材料组织的空间范围已经扩展到全球范围。即在全球生产组织与体系中寻求既能满足自身需要、又相对价格低廉并且供应有保证的原材料供应商。基于此,在像汽车制造等零部件需求种类繁多,又要求及时供应的厂商周围,形成了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供应商圈。(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革命对人类文明给予重大影响。能源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次能源,为自然界自身存在、可直接利用的能源;另一类是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后的能源。一次能源中广泛利用的为常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生物能,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裂变燃料等;一次能源中尚待推广利用的为新能源,包括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潮能、地热能等,不可再生的核聚变燃料。二次能源主要有电力、汽油、煤油、柴油、焦炭、煤气、沼气、余热等。(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不仅仅指金融资本,也包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因此是在一处布局(厂房或大型设备),则不管是否落后于时代潮流,也有可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这就是所说的地理惯性。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性资本流动极其活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达到空前规模,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尽管从全球角度看,全球储蓄可转化为全球投资。但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对资本的需求是不同的。一般性金融资本仅对成熟性产业与企业给予融资,因此成熟型产业或大型企业一般通过上市筹措资金,或以资产抵压从银行进行商业贷款。然而新兴企业尤其是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有限,固定资产额低,很难在一般商业银行得到融资支持。因此,风险资本市场完善程度,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是区位选择的关键。(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是经济活动区位尤其是生产活动区位中重要的区位因子之一。劳动力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劳动力移动上的摩擦等因素导致劳动成本存在着空间差异。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依经济活动区位主体性质不同而不同。某些产业活动,劳动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很大,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的空间差异对其区位的影响很大;相反,对于那些大量使用资本而非劳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活动则受劳动力的影响较小。三、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首先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不同。一般而言,电力、钢铁、石油、化工与机械制造等资本密集的装置型传统工业的需求门槛很高,而一般轻工业部门则需求门槛较低。市场规模只有达到一定程度,经济活动才可能持续进行。其次,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尤其是传统商业活动中的零售业,不同的经营类型与规模对应于比较固定的市场地域的范围与规模。日本通产省在1970年和1979年的两次调查中,得出在全国中心城市同时具有以日用品为中心的商店集团,低级耐用消费品与日常用品中心,中级耐用消费品与日常用品中心,高级耐用消费品与日常用品中心,超级市场,专卖店,分批付款式百货店,大城市大型百货店,大型郊外购物中心;而在一般城市则仅有以日用品为中心的商店集团,农协超级市场以及方便百货店。零售业设施的分类与区位区位类型(1)全国中心城市(1)—1前项的卫星城市(2)地域中心城市(3)人口>15万的城市(4)其
本文标题:北大经济地理学第三讲区位影响因素(张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1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