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环评上岗证考试重点复习材料(新)
-1-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1.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环境影响的类别:按影响的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按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按影响性质:可恢复影响(如油轮泄油事件)、不可恢复影响(如风景区改变为工业区)按时间:短期影响、长期影响按空间:区域、国家、全球2.环境影响评价(EIA):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到目前为止,我国只作前两项评价。(1)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预测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估(2)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作出识别和评估对各种替代方案、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及时为决策提供有效信息(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四大功能判断功能:已有客体的价值判断预测功能:将形成客体的价值判断选择功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导向功能(4)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指导环境保护设计,强化环境管理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环评制度瑞典(1970年)、新西兰(1973年)、加拿大(1973年)、澳大利亚(1974年)、马来西亚(1974年)、德国(1976年)、菲律宾(1979年)、印度(1978年)、泰国(1979年)、中国(1979年)(10位)至今,已在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环评制度-2-4.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甲级证书乙级证书环评人员持证上岗: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培训证书二、环境影响评价目的、原则及程序1.评价目的: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2.评价原则:针对性、政策性、科学性、公正性3.工作程序:三个阶段准备阶段: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环评等级、编制评价大纲正式工作阶段:工程分析、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报告书编制阶段4.管理程序(1)环境影响分类筛选重大影响: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以往尚未有过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有限影响:环境影响报告表极小影响:环境影响登记表(2)评价大纲的审查(3)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4)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5.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总则:项目由来、编制依据、环保目标、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建设项目概况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评价工作成果清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内容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经费概算6.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工程内容及规模、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社会环境简况环境质量状况:主要环境问题、主要环保目标评价适用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标准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工艺流程、主要污染工序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水、土、气、生物环境影响分析:施工期、营运期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结论与建议7.环境影响报告书总则:编制目的、依据、采用标准、环保目标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项目性质、规模,职工人数,主要原料,物料平衡,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工艺流程,交通运输-3-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保措施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三、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1.国外环评发展历程1969年,美国率先建立环评制度1970年,世界银行设立环境与健康事务办公室197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加拿大联合召开了第一次环境影响评价会议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1994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环境影响评价部长级会议自然环评→社会环评;污染环评→生态环评;累积环评→影响后评估;工程项目环评→区域开发环评→战略环评2.中国环评发展历程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3年,“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协作组成立――开始环评研究1977年,中科院召开“区域环境学”讨论会――大中城市环评1979年,在南京中国环境质量评价委员会学术会上提出了“环境质量评价参考提纲”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正式确立了环评制度3.中国环评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1)规范建设阶段(1979~1989年):法律规范、部门行政规章,1986年国家环保局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2)强化和完善阶段(1990~1998年)1989年12月26日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8年11月29日国务院发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6年,开始实施“一票否决”制1992年,开始对环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全国甲级证书单位264个,乙级证书单位455个,评价人员11000人1993年,国家环保局颁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3)提高阶段(1999~至今)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草稿)》首次提出了战略环境评价四、中国环评制度的特点1.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主2.具有法律强制性3.纳入基本建设程序4.分类管理: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4-5.实行评价资格审核认定制五、中国环评制度的法规体系1.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行政法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3.部门行政规章4.地方法规-5-第二章污染源调查与工程分析一、污染源调查1.调查内容(1)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企业和项目概况工艺调查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生产布局调查管理调查污染物治理调查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污染危害调查发展规划调查(2)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生活污染源:指住宅、学校、医院、商业及其他公共设施主要污染物:污水、粪便、垃圾、污泥、废气等城市居民人口调查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调查民用燃料调查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3)农业污染源调查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农业废弃物调查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2.调查程序与方法(1)程序A.准备阶段明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计划做好调查准备:组织准备、资料收集、分析准备、工具准备搞好调查试点:普查试点、详查试点B.调查阶段生产管理调查污染物治理调查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种类、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规律污染物危害调查生产发展调查-6-C.总结阶段数据处理建立档案评价文字报告污染源分布图(2)方法点面结合详查:重点污染源调查普查:对区域内所有的污染源进行调查(3)污染物排放量的确定A.物料衡算法如果物料的流失量全部由烟囱排放或由排水排放,则污染物排放量(或称源强)就等于物料流失量。B.经验计算法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排污系数进行计算求得排污量。Q=KW式中,K――单位产品经验排放系数(kg/t);W――单位产品的单位时间产量(t/h)。注:对于拟建工程的污染源进行排放量预测时,若上述两种方法均无法进行时,可采用类比法进行预测。C.实测法(仅适用于已投产的污染源)Q=CL式中,C――实测的污染物算术平均浓度;L――烟气或废水的流量。二、工程分析1.概述工程分析指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和污染特征的全面分析,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工程分析的作用: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2.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体现政策性具有针对性应为各专题评价提供定量而准确的基础资料-7-应从环保角度为项目选址、工程设计提出优化建议3.工程分析的方法(1)类比法指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如: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环境特征的相似性(2)物料衡算法基本原理――质量守恒定律:生产过程中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必须等于产出的产品量和物料流失量之和。ΣG投入=ΣG产品+ΣG流失或ΣG排放=ΣG投入-ΣG回收-ΣG处理-ΣG转化-ΣG产品(3)资料复用法指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4.工程分析的工作内容(1)工程概况工程一般特征简介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用形象流程图的方法说明生产过程,同时在工艺流程图中表明污染物的产生位置和污染物的类型,必要时列出主要的化学反应式。(3)污染源源分析与核算污染物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新建项目污染物源强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污染物源通过物料平衡计算污染源强水平衡无组织排放源的统计风险排污的源强统计及分析(4)清洁生产水平分析重点比较建设项目与国内外同类型项目按单位产品或万元产值的排放水平,并论述其差距。(5)环保措施方案分析分析建设项目可研阶段环保措施方案所选工艺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分析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6)总图布置方案分析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分析村镇居民拆迁的必要性-8-(7)补充措施与建议关于合理的产品结构与生产规模的建议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节约用地的建议可燃气体平衡和回收利用措施建议用水平衡和节水措施建议废渣综合利用建议污染物排放方式改进建议环保设备选型和实用参数建议其他建议(8)工程分析小结建设项目在拟选厂址的合理生产规模与产品结构最佳总图布置方案筛选确定的主要污染源与污染因子主要污染因子的削减与治理措施可能产生的事故特征与防范措施建议必须确保的环保措施项目和投资其他重要建议-9-第三章清洁生产评价一、概述《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工业建设项目应当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最初定义,1996年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完善:清洁生产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2.国际清洁生产的发展历史清洁生产思想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废物最小化”:在可行的范围内减少最初产生的或随后经过处理、分类或处置的有害废物。1989年美国环保局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污染预防法”1991年美国环保局发布了“污染预防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设立污染预防办公室;组建美国污染预防研究所;建立污染预防信息交换中心;开创33/50项目等。英国人称:清洁生产是自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新的生产方式革命。波兰人称:这是一种时代思潮欧洲最初开展清洁生产工作的国家是瑞典(1987年),随后,荷兰、丹麦、奥地利等国也相继开展清洁生产工作。1994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发起了“全球范围创建发展中国家国家清洁生产中心计划”。目前,已在8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中国、巴西、捷克、印度、墨西哥、斯洛伐克、坦桑尼亚、津巴布韦。1992年6月,世界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强调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1992年
本文标题:环评上岗证考试重点复习材料(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3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