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药学吉林大学药学院王广树教授绪论一、掌握生药的概念及与中药的不同。二、生药学的研究内容。三、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生药的概念•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类的疾病,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中药:收载于历代诸家本草中,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天然药物。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Medicinalherb.中草药,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Crudedrug.也称天然药物,naturalmedicines•道地药材: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Famous-regiondrugs.“神衣尝百草始有医药”和“药食同源”的传说,是关于医药起源的概括。《淮南子·修务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口尝身受,逐步认识到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可以治疗疾病,初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形成了原始的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中药的起源炎帝神农自春秋战国到今,历朝历史学家、历史文献作了肯定的记载,炎帝神农诞生於“湖北随州厉山”。如:春秋《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湖北随州厉山生药学:研究生药的科学基础: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化学。内容:研究生药(药材)的名称、来源、鉴定、化学成分(或活性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细胞组织培养、医疗用途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1准确识别、鉴定生药及其基源的种类同名异物:“贯众”药材(50种);药材伪品同物异名:如穿心莲,一见喜,榄核莲、苦草、四方莲、圆锥须草否则:资源浪费,毒副作用2调查考证生药资源资源调查:新植物、新用途保证药源供应:保护资源、引种栽培知识经验的积累,发掘新药3制定生药或其制剂的质量标准,并对其进行品质评价4为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服务我国古代重要本草著作简介《神农本草经》:汉代,作者不详,共收载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原书已失传,现有多种辑本。《神农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共收载730种。原书已失传,现仅敦煌石窟有陶氏集注序录残卷。《新修本草》:唐显庆4年(659),苏敬等人,共收载844种,由政府修订和颁布,最早的药典。包括正文20卷、目录1卷、图经7卷、药图25卷,增药114种。为我国第一部官修的药典。本草拾遗:唐开元27年(739),陈藏器,新增400,包括序例1卷、拾遗6卷、解纷3卷。原书已失传。蜀本草:五代后蜀(934),韩保升等,图说药物形状,较陶、苏为详。原书已失传。开宝本草:宋开宝6年(937),马志等,共收载983种,增药133种。原书已失传。嘉祐补注本草:宋嘉祐5年(1060),掌禹锡等,共收载1082种,新补82种,新定12种。原书已失传。图经本草:宋嘉祐6年(1061),苏颂等,考证详明,颇有发挥,但图与说有不相符处。原书已失传。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宋元祐间(1107以前),唐慎微,共收载1746种,增药500多种及大量单方。大观2年(1108年)重修刊行改名《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政和6年(1116)经曹孝忠校正刊行,改名《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后于宋·淳祐9年(1249年)经张存惠重修并增入本草衍义,称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本草衍义:宋政和6年(1116),寇宗奭,补充嘉祐与图经的释义,发明颇多。救荒本草:明永乐4年(1046),朱橚(周定王),共收载414种,皆为救荒植物,画其形状,著出产、苗、叶、花、子、性味、食法,详明可据。本草纲目:明万历24年(1596),李时珍,共收载1892种,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增药374种,方8160个,附图1110幅。清张绍棠刊本中有412幅图已修改,并增图17幅。本草纲目拾遗:清乾隆30年(1765),赵学敏,共收载716种,收载本草纲目未载的药物,无图植物名实图考:清道光28年(1848),吴其濬,记载植物1741种。生药学的起源与我国生药学的发展生药拉丁文pharmacognosia,英文pharmacognosy,德文pharmakognosie。希腊字pharmakon(药物)和gnosis(知识)构成。1880年大井玄洞《生药学》“凡宇宙直接采取之药物,具有其天然之形状或因机械的制法变换其形貌而贩卖者,皆谓之生药,而讲此等科学者,谓之生药学”1934年赵燏黄、徐伯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卷“利用自然界生产物,截取其生产物之有效部分,备用于治疗方面者曰药材。研究药材上各方面应用之学理、实验而成一种之独立科学,曰生药学。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1、资源调查及整理:编写出版了《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等书籍。编写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中、下、上册(1976、1980、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相继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国本草图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志》、《中药资源学》(1993)等。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已知天然药物的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植物来源的占87%。中国药典1953年版收载药材78种,1963年版增至446种,1977年版收载中草药(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单味药制剂共882种,1985年版收载713种,1990年版收载784种,1995年版收载920种。2005年版收载3214种。1993年起相继出版《中国药典》英文版。《中华本草》共2400万字,共34卷,共收入中医药物达8980味,是迄今为止所收药物种类最多的一部本草专著,代表了我国当代中医药研究最高和最新水平。从1989年开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中药各分支学科的专家,依托有关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系统地对古代本草文献和现代中药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研究、总结,医药结合,各学科通力合作,编纂《中华本草》,以期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最后完成的“民族药卷”部分共计567万字,分为“藏药卷”、“蒙药卷”、“维吾尔药卷”和“傣药卷”4卷,分别收载临床上常用、疗效确切的民族传统药材396味、422味、423味和400味,并配置插图。在编纂过程中,各卷编纂人员不仅参阅了大量古代民族医药学的经典专著,并对各个历史时期民族医药文献著作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从各个方面对药物作了较系统的整理研究,同时还参阅了现代民族药学著作,体现出了民族药学的现代研究成果。2、栽培与饲养:已运用杂交、诱变、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花药培养等生物学技术,获得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许多重要的进口药材也引种载培成功,例如西洋参、白豆蔻、丁香、番红花、胖大海、非洲萝芙木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大面积生产的规模。1993年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建成。3、中药鉴定和质量研究:运用多学科、多指标、客观化的手段,对同一物种道地及非道地产区的药材,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识别特征以及药效与质量关系进行研究,揭示生物多样性、药用部位变异性、DNA多态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自然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综合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为确定道地药材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多种中药进行了资源调查、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研究4、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大约已对250种中草药进行了较详细的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并鉴定了600余种药理活性成分。近年还从常用生药和民间药中分离到多个治疗老年期痴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艾滋病毒(HIV)、抗肝炎、抗过敏、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和免疫促进等活性成分。
本文标题:生药学的研究内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3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