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天论《荀子》一、荀子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時人尊而號爲“卿”,故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战国末期的赵国人。我国先秦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先秦诸子中的最后一位大师,李斯和韩非子都是他的学生。生平事迹荀子早年遊學于齊,曾到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市西北)讲学,因學問博大,“最爲老師”,并三任稷下学官“祭酒”(學宮之長)。齐襄王时,曾任齐国大夫。秦昭王执政时,荀子赴秦,和秦昭王与范睢进行交流。后游学到楚国,得到了春申君的赏识,做了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令。荀子勤政爱民,深受老百姓爱戴。楚君听信谣言,驱赶荀子离开楚国。荀子到了赵国,被任命为上卿。在赵国任职期间,荀子写书信与春申君,对楚国政治表示讥刺。春申君死,荀子又回到兰陵居住,著书立说,不久即谢世。荀子著书三十二篇。思想倾向荀子是战国时期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他对以前的各派学说都有所继承和评论,汲取诸子学派所长,发展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不仅集儒家之大成,同时集先秦诸子之大成。在自然观方面,荀子汲取了道家“天道自然”的观念,反对天命和鬼神迷信,以为“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从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命题,表现了他的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对其进行教化和约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提出了礼治兼法治的治世思想,“礼者,法之大分,类(指各种制度规章)之纲纪者也。”(《劝学》)他关于学习、人的本质、理论哲学的论述,与相关内容的同时代论述相比,惟一的区别就是他更合理、更明确。荀子的理论代表了中国历史上所存在的最高水平的理性。他的人性恶是把人的好恶天性作为人性的基本方面,而把理性规范作为后天习得。他达到了西方心理——伦理学在17、18世纪才达到的水平,他的人性说比孟子的唯心主义性善论更有道理,更合实际。总之,荀子的思想对秦汉政治、学术等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战国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诸子的思想犹如划破夜空的闪电一样耀眼夺目,但那个时代社会上一般人的思想与精英们所达到的高度尚有不小的差距,社会上的迷信思想还很严重。我们从近年颇受关注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就可以窥见当时人们多如牛毛的禁忌和繁杂的避邪驱鬼法术。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荀子对于祈神求鬼以致福的禨祥之事和迷信习俗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著作:荀子的著作經過西漢劉向的編訂,定爲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數爲荀子的自作,少數出於門人之手。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説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多用排比和比喻。荀子還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今存《禮》、《知》、《雲》、《蠶》、《箴》五首小賦。古人對《荀子》的注釋中著名的有唐楊倞的《荀子注》和清王先謙的《荀子集解》。二、内容简介《天论》集中反映荀子的唯物思想,是我国先秦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巅峰。本文的主旨是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和人事没有什么关系;而反过来讲,社会是清明富足还是动乱不堪,也全是人事的结果,和自然界(所谓的“天”)也没有什么关系。荀子的这种思想,有力地否定了当时的各种迷信,强调了人力的作用,放到战国时期看,具有很强的进步意义。本文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天与人的关系,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思想是荀子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作。论述“天”的本质:“天”是客观存在,自然之物,不受人的意志的制约。论述“天”与人的关系:“天”与人事无关,社会的治与乱是人造成的,而不是天。论述对“天”的态度:“天”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人应当主动认识和利用自然。古人由对自然之“天”的崇拜,产生了“天命”思想,认为上天主宰着人间的一切。荀子正是通过对自然之“天”的论述,破除人们心中迷信的“天”,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阐明了“天”是什么东西。本文的语言富于文采和气势。比如第一段中“强本而节用……妖怪不能使之凶”和“本荒而用侈……妖怪未至而凶”这两节文字意思相反,字句工整相对,从整体上看,运用了对比兼排比的修辞手法,而这两节文字分别又是由两组排比句构成,文字的工整严密令人叹服。艺术特点:1、多次运用设问;引起思考,加强说服力。2、多次运用正反例证进行对比,说理透彻。3、善于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文章的节奏和感染力。课文串讲天行有常大自然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行,运行、运动。常,常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因为尧(圣明)而存在,不因为桀(无道)而灭亡。桀:夏朝最后的一个君主。为:会意字。人手牵大象,干活,本义做事的意思。1、动词: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2、判断词:是3、介词:1介绍行为对象;2介绍行为动作原因;3引入行为的目的;4引进行为涉及对象5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应之以治则吉用合理的措施适应它就吉祥。《荀子·不苟》里说:“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应:适应,对待。之:它,指代自然规律。以:用。治:指合理的措施。应之以乱则凶用不合理的措施对待它就凶丧。乱:指不合理的措施。治:1.治水,防禦它或疏導它。“禹之~水,水之道也。”(《孟子·告子下》)引申爲處理,進行某種工作。“然則~天下獨可耕且爲與?”(《孟子·滕文公上》)“惡能~國家?”(同上)“治”的引申義應用甚廣,凡加於名詞的前面,就表示對此事物進行應有的處理。2.形容詞,治理好了的。特指國家被治理得很好,太平。跟“亂”相對。“齊國大~。”(《戰國策·齊策》)“應之以~則吉,應之以亂則凶。”(《荀子·天論》)“~亂,天邪?”(《荀子·天論》)治和理的区别“治”是“治水”;“理”是“治玉”。治國家可以叫做“治”也可以叫做“理”。“治亂”=“理亂”。但是在這個意義上,上古多說“治”,少說“理”。唐代常常把“治”說成“理”。乱:1、会意字:双手整理乱丝。本义:无秩序,无条理。跟“整”相對。引申为使事物混乱起来。战争,叛乱;任意,随便等。“以~易整,不武。”特指政治上的沒有秩序,跟“治”相對。“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孟子·滕文公下》)“治~,天邪?”(《荀子·天論》)2、樂曲的末章。“關雎之~”(《論語·泰伯》)辭賦的結束語也叫亂。吉:会意字:兵器放在器皿中不用。吉祥,吉利与凶相对凶:简体是指事字:象地陷形;繁体是会意字,人在凶下;本义为不吉利,不幸;引申为:饥荒,凶恶,残暴等义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加强农业生产又节约用度,那么天就不能使人贫困(指衣食等养生物资)使动本:农业为本,指农业生产。彊:“强”,古今字。养备而动时养生的东西齐备,又按时活动。养,指衣食等养生物资。养备,养生的办法齐备,指衣食充足。动时,指按时活动。则天不能病:那么天就不能使人患病。強彊强今字“强”本作“強”。強:《说文·虫部》:“強,蜥也。从虫,弘声。”本义为米虫。后借为“彊”字使用。后写做“强”。彊:《说文·弓部》:“彊,弓有力也。从弓,畺(jiāng)声。”本义为弓有力。引申为坚强,强盛,强壮,加强,勉强等。脩道而不贰:依着规律去做而没有差错。脩:应是“循”之误。贰:应是“貣”之误。“貣”同“忒”,差错。遵循规律而不违背。则天不能祸那么天就不能使人遭灾祸。祸:害。使动。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所以水灾旱灾不能使人发生饥荒。飢:“飢”后衍文“渴”。“飢”亦作“饑”,饥荒。饑:《说文》:“饑,谷不孰(通“熟”)为饑。从食,幾声。”飢:《说文》:“飢,饿也。从食,几声。”饑飢饥寒暑不能使之疾:严寒酷暑不能使人生病。疾:小病叫疾,大病叫病)祅怪不能使之凶妖异和怪现象不能使人凶险。祅怪:指自然灾异等反常现象。祅也作“妖”。《左传·宣公十五年》“地反物为妖。”杜预注:“群物失性。”怪:《说文》:“怪,异也。从心,圣声。”祅怪:同义连用,指各种反常的现象。本荒而用侈:农业生产荒废而且用度奢侈。则天不能使之富:那么天就不会使人富裕。养略而动罕:给养简略而且活动稀少。略:简略,不足。罕:稀少。动罕,言怠惰。则天不能使之全: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健全。倍道而妄行违背正道而妄自行动;违反规律,胡乱行事。倍:通“背”,违背。妄行:指胡作非为。则天不能使之吉:那么天就不能使人吉祥故水旱未至而饥所以水灾旱灾没有到来就会闹饥荒。寒暑未薄而疾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会生疾病。薄:迫近。《说文》:“薄,林薄也。······从艸,溥声。”段玉裁注:“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淮南子·俶(chù)真》:“兽走丛薄之中。”树木丛生—迫近、靠近(日薄西山)—厚度小祅怪未至而凶妖异和怪现象没有出现就会有凶险。受时与治世同:遇到的天时跟治世相同。受时:遇到的天时(指水旱、寒暑等)。治世:指政治修明的安定社会。而殃祸与治世异:然而灾祸跟治世不同。不可以怨天:不可以埋怨自然。其道然也: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其:代词,它,指天,自然。故明于天人之分因此对天和人的分别弄明白了。分:分别,区分。一说,分,读去声,职分,本分。则可谓至人矣:就可以称为至人了。至人:最圣明的人,犹圣人。【参考译文】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常规,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么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发生饥荒,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么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治乱,天邪?社会安定、混乱是天造成的吗?(是由天决定的吗?)日月、星晨、瑞历:日月星辰和一切天象。瑞历:指历象,天文岁时的自然现象。瑞,吉祥。古人重视历象,故称“瑞历”。《说文》:“瑞,以玉为信也。”古代玉制的信物——吉祥(瑞雪)曆日月星辰瑞曆,是禹桀之所同也。歷曆历《说文》:“歷,过也。”《说文新附》:“曆,厤(治、研究)象(天象)也。禹以()治,桀以()乱以,因、凭借。夏禹凭这样天象条件就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社会安定;夏桀凭这样条件就把国家治理得很不好,社会就混乱。治乱,非天也:安定和混乱不是天造成的呀。时邪:是时令造成的吗?曰:回答说。繁启、蕃长于春夏庄稼在春夏季节普遍地萌芽,茂盛地成长。繁:众多。启:萌芽。本义开门,引申为种子开壳发芽。蕃:茂盛。《说文》:“蕃,草茂也。”畜积、收臧于秋冬:在秋冬季节聚积储藏起来。畜:后写为“蓄”,积聚。畜:《说文·田部》:“畜,田畜也。本义为家中积存有衣食。引申指积存,积蓄,饲养等。甲骨文“畜”像用绳系口的布囊形。段玉裁注:“田畜谓力田之蓄积也。俗用畜为六兽字。”畜积(后写为“蓄”)——牲畜(假借而来)蓄:《说文·艸部》:“积也,从艸,蓄声。”本义当为积聚。引申指积蓄,保留等。“畜”与“蓄”应为古今字。教材有误。臧:通“藏”。是又禹桀之所同也:这又是禹桀时相同的。禹以治,桀以乱:夏禹凭这样条件社会就安定,夏桀凭这样条件社会就混乱。治乱,非时也:安定和混乱不是时令造成的呀。地邪:是地造成的吗?曰:回答说。得地则生:庄稼得到土地就能生长。生:指庄稼生长。一说,生,指人类能生存。失地则死:失去土地就会死亡。是又禹桀之所同也:这又是禹桀相同的。禹以治,桀以乱夏禹凭这样的条件社会就安定,夏桀凭这样条件社会就混乱。治乱,非地也:安定和混乱不是地造成的呀。【参考译文】社会的太平和动乱,是天决定的吗?回答说:日月星等天体运行和历法现象,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太平和动乱不是天决定的。是时节变化决定的吗?回答
本文标题:天论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52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