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府发〔2011〕24号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现将《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意见》(川办发〔2010〕85号)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与战略需求(一)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科技工作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加强,成果应用推广显著加2快,创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正加速向农业强省迈进。1.农业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坚持走创新型农业发展道路。省政府建立了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领导小组,农业科技工作得到显著加强。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0.17%增至2009年的0.21%。2009年,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计30.1亿元,居全国第14位,较上年增长16.5%,高于14.1%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省育成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或认定的农作物新品种375个,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新品系)24个,创造可直接应用于育种的新材料1100余份,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数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7项;225项农业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5项、二等奖61项。2010年,我省7项农业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全国农业类科技进步奖总数的28%,居全国首位。3.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加快。“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省应用农业科技成果1734个,应用率达70.8%,获奖成果、审定品种、授权专利应用率分别为92.9%、67.9%和58.1%,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成果的应用率均在7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生猪、家禽和水产良种覆盖面分别达95%、67%、83%、85%。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不断推广,农业物质技3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5年的2182万千瓦增加到2010年的3155万千瓦。农业科技转化项目培育年销售额500万以上的农业企业260多家,发展壮大了粮食、生猪、泡菜等20多个优势特色产业。4.农业科技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省建有省级以上农业重点实验室20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5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有涉农高等学校30个、涉农科研院所6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223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93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近300个,科技特派员8000余名,省级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建成村级科技信息服务站65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建成涵盖农业、畜禽、水产领域的省、市、县、乡综合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现有市(州)农技推广机构60个,县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分别为651个和8995个,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325个。基层在编农技推广人员已达到11.13万人,其中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已延伸至村。5.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建成优质水稻、饲用玉米、商品蔬菜、茶叶和蚕桑等16个优势产区,农业优势产业区域布4局初步形成。电话入村率、自来水受益率、农村广播和电视覆盖率稳步提高,以沼气工程为重点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245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082亿元,年均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803元增长到2010年的5140元,年均增长12.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存在问题。1.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涉及部门多、层次多,科技资源分散,可能出现竞争项目、重复立项等问题,有限的财政资金使用不尽合理,吸引社会投资不足。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现象,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户生产需求脱节。2.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民素质较低,对农业技术尤其对规模化种养殖技术认识不够、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农业单项技术多、综合配套技术少,常规技术多、先进技术少,一般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2009年,全省推广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品种共648个,其中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的仅6个,占总数的0.9%。3.农技推广队伍建设滞后。我省农技人员的编制和工资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线断、网破、人散的不利局面得到很大改善,5但农技推广人员数量总体上仍显不足,平均每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服务2290亩耕地。同时,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技人员收入偏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与转化推广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完善,农技人员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基层普遍难留人才。(三)发展机遇。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性战略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离不开科技支撑。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有三个涉农(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水利发展和水利兴农的宏伟目标,为农业科技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2.我省“两个加快”的科技使命。我省正处于“两个加快”的攻坚阶段、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重要时期、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打造“全域灌区”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工作担负着重要使命。必须推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组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非农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3.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今年4月10日,6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农作物种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面对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重要机遇,要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企业主体,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扶优扶强,着力培育一批突破性优良品种,加快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建设。4.低碳高效农业的全球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性致灾天气明显增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目前,各国正积极发展和应用推广农业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固碳以及节水灌溉等低碳农业技术,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5.农业生物技术的重大进展。农业生物技术迅猛发展,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9年,农业部批准了转基因Bt水稻和植酸酶玉米的生物安全认证,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农业资源丰富,作物特别是水稻育种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必将加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亚洲乃至世界农业产生重大影响。(四)战略需求。71.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科技突破。确保我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深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关键技术,以提高粮食大面积单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科技引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联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农民幸福感。3.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科技支撑。四川盆地干旱的发生频率高达95%(三季连旱频率为35%),季节性、区域性缺水严重,耕地有效灌溉率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仅为2.6亩,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人地矛盾突出。现有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4家,仅占全省种子企业的5%,种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继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农民持续增收需要科技助推。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受资源短缺、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科技开辟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农业技术8水平,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使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实现持续稳定增收。5.应对市场竞争需要科技保障。农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科技的原始创新,发展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有效增加科技储备,从总体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推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协调和“六良”(良种、良法、良壤、良灌、良制、良机)配套,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发展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服务农村民生改善。(二)基本原则。91.坚持创新与转化推广并重。创新与转化推广是农业科技工作的两个方面。既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形成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又要抓好成果转化推广,迅速把试验产量变成大田产量,把试验产品变成市场商品。2.坚持“四新”协调与“六良”配套。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系统的思想推进农业科技研究、转化和推广工作,加强“四新”协调和“六良”配套,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示范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的综合效益。3.坚持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畜牧水产业技术链构建,突破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营销与现代物流配送等农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促进技术链与产业链融合。4.坚持农科教协作、产学研联合。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载体,整合农科教、产学研各方科技资源,集成部门优势,统筹协调,形成农科教和产学研大联合局面,协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5.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统筹。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10向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安排,实现从单一目标突破向综合目标突破转变。在现有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6.坚持战略需求与市场导向结合。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攻关目标,协调推进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三)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显著加快,科技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1.科技创新目标。到2015年,培育100个以上市场竞争力强、影响重大、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新品种;创造200份以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新材料;攻克关键技术120—150项,申请500项涉农专利,制定40—50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本文标题: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的通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5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