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9号上午涂创新国家与教育创新2018
创新国家与教育创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涂艳国一、创新国家(一)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十九大报告(一)创新发展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一)创新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二)经济转型1.成就巨大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部分地区人均经济总量接近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贸易进出口影响全球;外汇储备独占鳌头。(二)经济转型2.大而不强我国虽然已是经济大国,还不是经济强国。我国的发展路径是速度优先型赶超战略,经济发展呈现出“规模大、人均低,消耗高、技术低,积累高、消费低”的阶段性特点,不平衡、不均衡、不持续、不经济的粗放特征非常明显,在诸多方面显示出“大而不强”。(二)经济转型3.制造大国2016年3月,工信部长苗圩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对《中国制造2025》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二)经济转型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包括中国;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三)科技创新1.占有一席之地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三)科技创新2.世界科技实力排名前20的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芬兰、以色列、瑞典、意大利、加拿大、荷兰、丹麦、瑞士、澳大利亚、挪威、比利时、俄罗斯、新加坡、韩国。(三)科技创新科技实力排名的5个级别:第一级,核心,美国。第二级,发达,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第三级,登堂入室,芬兰、俄罗斯、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捷克等中等发达国家。第四级,在大门口,中国、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第五级,落后,其余发展中贫穷国家。(三)科技创新3.创新不足的原因(文章标题)——创新驱动与言论自由;——创新说到底就是自由;——如果只允许一种声音,创新无从谈起;——今天社会流行的复杂人际关系极大阻碍创新。(三)科技创新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行政审批和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国家现有的重大科研项目都是搞专家评审制,专家们坐在一起评审、投票,最终的结果,往往把真正具有创新想法的项目给投没了。——徐匡迪(三)科技创新难道重点基金不正该支持有风险但重要的课题么?一定要四平八稳、完全预测得到结果、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项目才值得支持?这是创新之道么?——颜宁二、教育问题(一)知识水平高中国教育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方面很有效,使得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平均水平比较高。用统计学的语言叫做“均值”较高,意思是“平均水平”较高。这是指同一学习阶段的横向比较而言,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这是中国教育的重要优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以PISA测验为例这本书研究了上海、芬兰、日本、新加坡和加拿大等五个被认为是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对他们的成功经验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以PISA测验为例2012年的PISA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在蝉联世界第一的同时,也获得了另一个“第一”——学生课业负担之重居全球之首。对比同为第一梯队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获得第二的香港,学生每周作业时间约6个多小时,是上海的一半;分获第四、第五的日本、韩国,每周作业时间仅为上海的1/4-1/3。(二)杰出人才少与“均值”高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方差”小。“方差”也是统计学的概念。“均值”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的平均数,而“方差”则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偏离平均数的累加起来的程度。简单地说,“方差”小就是两端的人少,出众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以科学精神为例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和实证精神,是这四种精神之总和。不能怀疑,不准批判,不会分析,也想不到要去实证,当然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是,文科生变成字纸篓,理科生变成机器人。谁都不会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丧失了自我。——易中天(二)杰出人才少“方差”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在低收入阶段,经济发展主要靠模仿和改进,人才“方差”小无关大局,甚至还是长处,只要“均值”不低。但进入中等收入后,当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时,“方差”小的后果就严重了,因为这影响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三)人的素养差在人的素养、价值、品德等方面,我们的问题就是低“均值”、高“方差”了。低“均值”是指人们经常批评的人的素养的平均水平低。而人的素养的“方差”大,是指太差的人不在少数。这在反腐过程中可以领略,多么让人触目惊心,不可思议。以“空心病”为例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徐凯文:《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以“空心病”为例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也许可以把它姑且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三)人的素养差正因为我们对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有紧迫感,所以就特别重视“才”。这种急功近利的结果呢?不但“杰出人才”的培养仍是问题,而且轻视对“人”的素养的培养造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四)育人是根本中国的家长或教师,对子女或学生的要求,大致都认同如下的教育观念:要学好知识,要学有用的知识,最终要成才。而实际上——“无用”知识有其有用性;“好学”比“学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第一课读书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三、教育创新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第188页。(一)创设良好环境一流创新人才主要不是课堂教出来的,而是在良好的环境中自己“冒”出来的,社会和学校要创造利于杰出人才容易脱颖而出的好环境。——朱邦芬:《从我所熟悉的几位中国物理学大师,看影响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好的学校环境一是汇聚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二是学校里有着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良好学术氛围;三是有一批好的老师,而且这些老师愿意把自己的精力花在培养人才上,开展个性化教育,最好是一对一的培养;好的学校环境第四是给予学生比较宽松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这个方面是我们的教育比较欠缺的——“规定动作”太多,“自选动作”太少。还有两点:学校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以及相对较好的学生学习研究与教师教学研究的软件和硬件条件。(二)真正打好基础到底什么是基础?基础教育给每个接受教育的个体留下什么才算完成“基础”的使命?知识?能力?兴趣?中国课堂相当强调落实,尤其强调基础扎实,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毛病。何谓落实?就是教师要控制学习结果,保证其质量,保证知识和技能被大多数学生掌握并能运用。听起来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实际上,过分强调落实是以伤害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为代价的。从根本上来说,落实,是十分功利、十分无趣的一件事情。——魏勇:《为什么美国课堂不讲落实》美国课堂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不遗余力,不惜牺牲了难度和落实程度。这究竟值不值呢?这让我们困惑,一方面,他们的课堂象乌龟,又笨又慢,似乎不是好的课堂;另一方面,我们没有看见厌学的学生,没有看见课堂打瞌睡、玩手机的学生,所有这些让我们中国老师感觉低效的课堂,学生积极性却都很高。“让教室成为学生愿意呆的地方”,不经意间人家实现了。——魏勇:《为什么美国课堂不讲落实》基础教育的“三底”:一是“底线”,懂得且遵循做人、做事必须有的底线。二是“底色”,童年、青少年期的生命底色应是阳光、自信、热爱生活,对未来抱有希望,不畏成长中的艰难。学校教育有责任给孩子的生命打上明亮温暖的底色。三是“底蕴”,让青少年走出只能依靠直接经验认识世界的时空思维局限,获得走进文化世界的工具,学会借助文化知识不断学习、探索、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力。基础教育的特质集中体现在这“三底”上。成此“三底”,则基础教育大成。——叶澜:《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三题》(三)努力解放学生1.“小奴才”及奴性教育奴才就是心甘情愿地听任别人使唤或摆布的人。传统教育一般都把儿童看作消极被动的教育对象,忽视或抹杀了儿童的积极主动性,养成了儿童的奴性。2.“两颗种子”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两颗种子,第一颗种子的核心品质是自我控制力,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务的能力;第二颗种子的核心成分是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出于个人内在的兴趣、动机和愿望,自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北师大教授对200个孩子追踪研究20年的重要发现2.“两颗种子”对中国孩子来说,前一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肥沃,而第二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贫瘠,相反,西方国家的孩子,第一颗种子的生长环境可能不如我们,但是第二颗种子的生长土壤比较肥沃。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这些事实进行反思。对父母而言,有责任在发扬第一颗种子环境优势的同时,改善孩子第二颗种子的生长环境。2.“两颗种子”取得高水平成就需要的心理条件包括——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的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强烈的成长动机(超越、巅峰动机);反潮流精神;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2.“两颗种子”上述心理条件中5条与主动性有关,只有1条与自控力有关。而我国传统文化对与主动性有关的前5条都是不支持、不提倡的,只有与自控力有关的第6条符合我们一贯提倡的“头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滴水穿石”等理念。2.“两颗种子”说到创造性,陈会昌引用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本文标题:9号上午涂创新国家与教育创新2018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7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