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尿液检查陕西中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尿液检查的意义1、诊断疾病、观察治疗效果(急慢性肾炎、尿路感染、结石、肿瘤)。2、鉴别某些特殊疾病(糖尿病、急性胰腺炎、黄疸型肝炎、丝虫病、金属及药物中毒致肾损)。3、药物监测(氨基甙类、磺胺类)。.一、尿液一般检验尿液一般检验包括:物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尿沉渣检查。㈠尿标本的收集1、清洗、清毒成年女性留尿要避开月经期,且要清洗外阴;男性包茎者要求包皮翻开洗净;留中段尿时先清洗外阴、尿道口,将标本留于消毒试管。2、时间通常以清晨第一次尿标本最理想:①晨尿较为浓缩,偏酸性,有形成分较多。②无饮食干扰。③特殊检查则应按实验的要求留取,如:24小时尿蛋白定量,3小时尿细胞计数。3、保存收集的新鲜尿液最好半小时内送检,否则需经以下处理:⑴低温(4℃)冷藏。⑵加防腐剂:甲苯(0.5-1ml/100ml,用于蛋白定量),盐酸(10ml/24小时,用于肾上腺素,17-O,17-OH检测),醋酸(醛固酮)。㈡一般性状检查1、尿颜色正常新鲜尿液多透明,从无色澄清至淡黄色或琥珀色。其颜色受尿色素、尿胆原、尿胆素、卟啉等的影响。影响尿色的因素包括:食物、药物、尿量尿色异常见下表:尿色异常(上清液)尿沉渣尿隐血乳糜试验革兰氏染色尿双胆临床意义血尿清亮RBC+---肾小球性血尿、非肾小球性血尿血红蛋白尿红色—+---Hb尿,蚕豆病,误输血脓尿、菌尿可混浊WBC、RBC、PC-或+-+-尿感、尿路结核乳糜尿乳白色—-+--丝虫病,淋巴管阻塞胆红素尿深黄色—---+阻塞性、肝C性黄疸2、尿量⑴正常人:1000-2000ml/24h,平均为1500ml/24h。⑵多尿(polyuria):>2500ml/24h①暂时性多尿见于饮水过多或应用利尿药后。②病理性多尿见于:糖尿病、尿崩症、肾小管疾病、ARF多尿期、精神性多尿(常伴尿频)。⑶少尿(oliguria):<400ml/24h;<17ml/h⑷无尿(anuria):<100ml/24h少尿或无尿可见于:各种原因所致休克、创伤、严重脱水、急性重型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所致肾小管坏死、慢性肾衰竭终末期、各种原因所致尿路梗阻,膀胱尿潴留等。3、气味⑴由于细菌将尿素分解产生氨而散发出氨臭味。若新鲜尿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血酮增高而致尿液呈烂苹果味。⑶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尿液呈蒜臭味。⑷大量食用大蒜、葱时可有大蒜、葱臭味。4、酸碱度(PH)正常新鲜尿呈弱酸性,尿PH约6.5(波动于5.5-6.5)⑴尿PH增高(碱性尿):见于碱中毒、肾小管酸中毒(Ⅰ、Ⅱ、Ⅲ型)、呕吐应用利尿剂、多食蔬菜等。⑵尿PH降低:见于酸中毒、发热、痛风、糖尿病、低钾性碱中毒、白血病、食入大量肉类等。5、尿比重与渗透压主要用来评估肾小管浓缩、稀释功能。成人正常膳食尿比重约为1.015-1.025;正常渗透压>700-800mOsm/kg·H2O(禁饮8h)。⑴尿比重升高:见于急性肾炎、高热、脱水、出汗过多、糖尿病、心衰、休克。另外,蛋白尿、放射性造影剂均可使尿比重升高,故尿比重升高不一定都是病理性的。⑵低尿比重:急性肾小管坏死、肾间质性疾病、尿崩症、CRF、药物所致肾损。⑶比重固定:CRF(尿比重常固定在1.010±0.003)。㈢尿化学检查1、尿蛋白⑴检测方法尿蛋白定性试验:磺基水杨酸法加热醋酸法尿蛋白试纸条法尿蛋白定量试验:双缩脲法染料结合法⑵尿蛋白正常值正常人:尿蛋白仅40mg/24h尿(20-150mg/24h),定性试验阴性。尿白蛋白正常人小于30mg/24h。异常:尿蛋白含量>150mg/24h,或尿白`蛋白大于30mg/24h,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蛋白尿。⑶尿蛋白产生的四种机制: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破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蛋白质漏出。②肾小管功能损害,抑制近端肾小管重吸收。③血浆中小分子量蛋白或阳性电荷蛋白的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出后超过肾脏吸收能力。④肾小管分泌T-H糖蛋白增加。⑷蛋白尿的分类及特点分类机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组分蛋白分子量疾病举例g/24h溢出性异常增多的血浆蛋白0.2-10IgG、IgM的轻链低分子量多发性骨髓瘤、挤压伤成分通过正常肾小球本周蛋白、肌红蛋白<40000急性溶血时滤过增加血红蛋白肾小球性选择性肾小球滤过膜截留>3清蛋白中分子量微小病变性、轻微病变正常血浆蛋白缺陷60000性肾病综合症非选择性>1-5IgG、IgA、IgM、高分子量肾小球肾炎、C3、ß2-M、清蛋白>68000糖尿病肾病肾小管性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2ß2-M、溶菌酶低分子量间质性肾炎、抗生素肾血浆蛋白重吸收障碍<40000损害、重金属肾中毒血液动力滤过增加和可能重吸<2ß2-M、清蛋白、中低分子量暂时性蛋白尿、发热、学收减少溶菌酶20000-充血性心衰、运动680002、尿糖⑴定义:正常人尿内含糖量很少,定性试验阴性。当尿糖水平达50mg/dl时,此时定性检测尿糖为阳性,称为糖尿,一般指葡萄糖尿。当血糖超过8.88mmol/L时,尿糖增加,此时的血糖水平临床上常称为肾糖阈值,可看做是部分肾单位重吸收功能达到饱和时的血糖浓度。⑵尿糖的分类①血糖增高性尿糖(血糖超过肾糖阈):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Cushing综合症。②肾性糖尿(肾糖阈降低所致):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家族性糖尿。③假性糖尿:尿中还原物如VitC、尿酸、或随尿排出的药物如异烟肼、阿斯匹林等,可使斑氏剂中铜还原,呈现假阳性。④一过性糖尿:如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静滴大量高糖和应激性糖尿(在颅脑外伤、心肌梗塞、脑血管异外时,血肾上腺素或胰高糖素升高),出现一过性糖尿。⑴组成:由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组成。⑵正常值:正常人定性试验尿酮(-)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如糖尿病、剧烈运动、妊娠剧吐、应激状态、饥饿时,脂肪动员加速,代谢紊乱,酮体生成过多,引起血酮体过多而导致酮尿。⑶意义:①糖尿病性酮症: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尿酮,应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发生酮酸中毒性昏迷的前兆。②非糖尿病酮尿:孕妇可因严重妊娠反应剧烈呕吐、重症子癫不能进食引起尿酮体阳性。3、尿酮体4、尿胆红素与尿胆原⑴定义:胆红素可分为结合性和非结合性两种,前者是非水溶性,不能从肾脏滤过,故尿中正常没有胆红素,结合性是水溶性的,可从尿中排出。尿胆原是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后形成的。尿胆原与空气接触后变成尿胆素。尿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素共称尿三胆,前二者称尿二胆。⑵正常值:正常人尿胆红素定性试验阴性;尿胆原阴性或弱阳性。⑶意义:①尿胆红素阳性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门脉周围炎、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如Rotor综合症和Dubin-Johnson综合症。②尿胆原阳性见于:肝细胞性黄疸。4、尿胆红素与尿胆原5、尿亚硝酸盐试验⑴定义用尿试纸条法来筛选尿路感染,即尿亚硝酸盐试验。尿中革兰氏阳性细菌能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其阳性结果表示细菌数量大于100000。⑵正常值正常人尿中含亚硝酸盐,但尿亚硝酸盐试验阴性。⑶意义:①大肠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引起的尿染呈阳性;其他如淋球双菌、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则为阴性。②细菌感染量不多、尿量多时可出现假阴性。③进食富含硝酸盐的食物如波菜、卷心菜时,可出现假阳性。㈣显微镜检查尿沉渣作显微镜检查可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主要检查细胞、管型及结晶等。1、细胞⑴、红细胞正常人尿沉渣镜检红细胞0-偶见/HP,>3个/HP称为镜下血尿,>10个/HP(+)称为肉眼血尿。多形红细胞大于80%时,称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多形性小于50%时,称非肾小球性血尿。意义:①肾小球性血尿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进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等。②非肾小球性血尿见于尿路感染、肾结石、肾结核、多囊肾等。尿红细胞⑵尿白细胞正常人尿沉渣镜检尿白细胞<5个/HP,>5个/HP称镜下脓尿。尿中若有大量白细胞,多为泌尿系感染如肾孟肾炎、肾结核、膀胱炎或尿道感染。尿白细胞⑶上皮细胞尿中所见的上皮细胞可由肾、尿路等处细胞脱落所致。肾、输尿管、膀胱覆盖移行上皮细胞,近尿道口覆盖鳞状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含有少量以上两种上皮细胞。肾实质性损害时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尿上皮细胞2、管型⑴组成:是蛋白质、或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圆柱形蛋白聚体。⑵形成管型的必要条件:①尿中少量的清蛋白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②肾小管有浓缩、酸化能力。③有提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⑴细胞管型定义:常以蛋白质为基质,其所含细胞数量超过管型体积的三分之一时称细胞管型。分类:①上皮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肾炎、慢性肾炎、肾淀粉样变性、中毒后肾损害等。②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炎、急进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③白细胞管型: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性肾炎。上皮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⑵其它管型①颗粒管型:肾实质病变的变性细胞或由血浆蛋白分解产物崩解成大小不等的颗粒聚集于T-H糖蛋白中形成的。②透明管型:可见于正常人。在肾病综合症、慢性肾炎、心衰时较常见。③脂肪管型:见于肾病综合征、中毒性肾病。④肾衰管型:在慢性肾衰时若出现,提示预后不良。⑤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炎晚期、慢性肾衰、肾淀粉样变性。⑥色素管型:见于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色素管型血红蛋白管型蜡样管型3、结晶体⑴结晶体+RBC:见于泌尿系结石⑵磺胺药物结晶:见于服用磺胺类药⑶亮氨酸、酷氨酸结晶: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肝硬化等。⑷胆红素结晶:见于急性肝坏死、阻塞性黄疸、肝硬化、急性磷中毒。⑸胆固醇结晶:见于肾淀粉样变、肾孟炎、膀胱炎、乳糜尿等。⑹针尖状结晶:见于痛风㈤尿沉渣计数1、Addis尿沉渣计数:RBC<50万/12hWBC<100万/12h管型<5000/12h意义:各类肾炎病人尿细胞和管型数可由轻度到明显增加。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炎尿白细胞明显增加。2、1小时细胞计数:男RBC<3万/1h,WBC<7万/h;女RBC<4万/h,WBC<14万/h。意义:肾孟肾炎时白细胞排出明显增多;急性肾炎时尿红细胞排出也显著增多。二、尿液其他检查㈠尿蛋白电泳1、原理:用尿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来区分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亦称尿蛋白SDS盘状电泳。2、意义:⑴高分子型:见于肾小球受损为主的疾病。⑵中分子型:见于肾小球受损为主的疾病。⑶低分子型:见于肾小管受损为主的疾病。⑷混合型(高、中、低分子均有):见于肾小球肾小管均受损时,如慢性肾炎晚期、严重间质性肾炎累及肾小球,慢性肾功能衰竭等。㈡尿红细胞形态检查1、原理:肾小球源性血尿是由于尿红细胞通过肾小球基底膜,受压损伤,且随后在肾小管中受不同PH和渗透压影响,发生三种形态学改变:①大小改变;②形态异常;③血红蛋白含量变化。2、参考值:正常人尿红细胞计数<10000/ml;肾小球源性血尿多形性红细胞大于80%。3、意义:⑴肾小球性血尿呈多形性改变,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应做肾活检。⑵非肾小球性血尿呈均一性型,见于尿路感染、结石、肿瘤、结核等。㈢尿β2微球蛋白1、原理β2微球蛋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但几乎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故正常尿中很少。β2-M可用放免法或酶标法测定。2、意义:⑴肾小管疾病: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减弱,尿β2-M增高。⑵监别上、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累及肾小管,故尿β2-M增高,而下尿路感染尿β2-M不高。⑶观察药物对肾脏的中毒损害:如氨基甙类药、重金属、造影剂,当尿β2-M增高时,应停药。⑷协助诊断恶性疾病:恶性肿瘤时尿β2-M可增高。㈣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1、原理:纤维蛋白原功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酶的作用下产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在尿道有炎症时,可有FDP随尿排出。2、正常值:正常时尿无FDP3、意义: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尿出现FDP且进行性升高,说明肾脏疾病在进行性发展,可能发生新月体肾炎。⑵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原发性纤溶性疾病时,尿内FDP阳性。⑶肾肿瘤时尿FDP亦可阳性。㈤尿酶1、尿溶菌酶⑴原理:溶菌酶来自单核、中性粒细胞,是能溶解某些细菌的酶。能从肾小球滤过,但绝大部
本文标题:尿液、粪便检查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77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