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1讲: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住房不平等与居住分异毛子丹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大纲居住分异的相关概念居住分异的衡量标准中国居住分异研究背景及现象过程与机制典型的居住分异:单位大院vs门禁社区居住分异的现象(上海和北京的案例)关于居住分异分异:事物从一个“均质”到“异质”、从“整体”到“分化”的变化特征与过程居住空间分异: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住房选择不断的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趋于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的状态(白光润,2009)城市居住空间表现出适当的多样性与异质性是城市具有社会自由与市场活力的表现,是一个城市健康发展的特征和条件(黄志宏,2006)极化如果不加控制地任其发展,居住空间的分异就很可能进一步演化成居住空间的极化“极化”(polarisation)原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被延伸引用至社会科学领域城市居住空间的极化是指构成城市居住空间的各阶层,特别是最高与最低阶层之间社会距离急剧扩大,并引起在居住空间形态上强烈反差的社会现象。极化反映城市居民社会经济结构的两极分化,反映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处于一种隔离状态,隔离是极化的必然后果(黄志宏,2006)居住隔离居住隔离是居住分异的极端形式,是指居住区完全独立。居住区之间断绝联系与往来,彼此不接触(白光润,2009)指都市居民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以及财富差异等关系,相类似的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不相类似的集团间则彼此分开,由此产生隔离作用,有的甚至产生歧视与敌对的态度。(Roy,1986)把个人或集团从更大的集团或社会中分离开,如通过强行或自愿的居住在限定地区,通过社会交往设置障碍,分割教育设施等,把一个阶层或少数民族孤立起来(吴启焰,2001)居住隔离五个维度Evenness均衡:如果一个群体相对于另一个群体分布不均,那么这个群体就是隔离的。一般用ID进行测量Exposure接触:少数群体与其他群体接触的可能Concentration集中:少数群体占据的地理空间的数量Centralisation向心化: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区附近,主要指美国Clustering簇状:少数群体之间的分布,集聚度高说明这些少数群体分布互相邻近且空间限制大,形成独立的飞地型分布MasseyandDenton(1988,1989)居住分异的衡量1分异指数:衡量较大范围内次一级人口分组之间居民的隔离程度D表示分异指数,ti和pi分别代表i区域总人口和研究对象人口数占该区域总人口数的比例,T和P是区域的人口规模和研究对象在总人口中的比重0-10代表无分异,1代表完全分异西方标准:0.3以下隔离程度低,0.3-0.6隔离程度中等,0.6以上隔离程度高(Kantrowitz,1973)不同学者的表达有差异,要注意武汉案例黄友琴,易成栋,2009居住分异的衡量2区位熵(地点指数)LQ1表征的是特定地区的特征人群其集聚度低于城市理想均质情况的水平,而LQ1则代表了在特定空间上比较高的集聚度居住分异的衡量3空间集中度计算统计单元内群体A占该单元总人口的比例设定一系列门槛值(0,10%,20%,30%……)计算群体A占该单元总人口的比例超过或等于门槛值的统计单元中群体A占总人口的比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异度是最高的。其次是农业与产业工人这一劳动者群体集中度第三的则是商业服务业人员这三条高集中度曲线共同验证了外来人口在居住空间分布上的高分异度。李志刚,2008中国社会空间分异背景概述计划经济时期:单位社区是中国城市居住空间中的主导社区类型,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形成了以单位社区为主的特征(吴缚龙1992;柴彦威,陈零极,张纯2007)不同社会阶层在城市内部相对均匀分布,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相对均质和单一(HuangandA.V.Clark2002;柴彦威,陈零极,张纯2007;张京祥,吴缚龙,马润潮2008;黄友琴,易成栋2009)居住分异主要是单位之间的分异(白光润,2009)社会区的性质由单位及其职工的组成决定(LiandWu,2008)转型期:城市居住分异成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现象阶层分化的空间化进程加速社会分层转化为居住分异,社会流动导致空间流动(TemkinandRohe1996)单体均质而整体异质的社区空间正成为中国城市的典型特征(李志刚,吴缚龙,刘玉亭2004)居住空间重构社会主义阶段:城市结构由内城和工业区组成。内城住房转化为公共住房,还有一些残留的私人住房。国有企业的居民住在单位大院或者工人居住区。公共住房展现了相对低的社会地位。整体上是社会阶层的混合。转型期:门禁社区增加了以上城市结构的组成。分异是基于市场的分选,如住房可支付性。虽然门禁社区的标准有差异,但是社会组成更加同质。Wu,2005中国城市社区变化1949前建设的私人住房区工业化之前居住混合的手工工场;1920s在沿海城市建立了大量的外国居住区,围绕工厂建设的是工人的联排住房;基于社会经济地位的社会区开始出现;downtown、工厂附近、上层区域、半城市地区和低质量地区的移民聚居区。没有进入障碍,除了居住区的上层。1949年以后政府管理的公共住房区内城区成为了特殊的社区,住房由城市住房部门管理,外加少量的有限制性的权利的个人住房出售,居民可能是住在小的和集体所有的公司。很少有再开发。住房需求通过增加密度来满足。居住时间长,邻里交往多。居委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单位生活区和居住区同一个单位建设的生活区,伴随着工业开发,有明确的界限。规划的居住区是扩大的单位大院,是为几个单位共同开发的工人村,一般是开放进入的,但是可能建设门。内部道路是封闭的,阻止交通。工人村的建设在1979年后被鼓励。在边缘建设大规模的混合社区,但是住房分配和服务提供还是各单位分别进行,没有社区感。改革前的住房供给系统是单位住房和市政住房的分异。商品化后,住房提供是一个杂化的系统。这种变化让有单位住房的人受益。单位逐步脱离住房实物分配,商品化导致居住空间分异。社区服务的提供是商品化的。原来社区服务是福利机制,改革后很多的服务由私人部门或者独立的公司提供的。商品房社区建设、专业化管理公司进入社区管理中商品房由于住房可支付性的过滤,成为了相似社会经济地位的飞地。在邻里层面,社会空间是同质的,而在城市层面,不同质量的居住区减少引起了隔离。Wu,2005居住分化与社区类型——现象城市贫困者和低收人人群在居住空间上的相对集中于老城衰退居住区、退化的单位社区和城中村(吴启焰1999)单位社区居民主要是新建国营工厂、行政机关、科研教育单位的职工(张艳2009)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只有具有本地户籍的中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城中村”和城郊地带及城市中心的旧城区由于租金便宜、就业方便而成为流动人口聚集地(刘望保,翁计传2007)高收入人群往往居住在商品房社区,形成相对封闭的门禁社区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过程分异的过程重要性空间意义历史遗产的展现不同质量的建成环境租界区与本地居民区之间差异以及不同时期建设区域的差异住房供给系统的片段化获得特定住房供给模式的机会单位大院、旧城居住区、商品房之间的分异城市开发的市场化土地价值差异的扩大以及选择性和城市再开发再开发区域与恶化区域之间的分异全球化和经济重构劳动市场分异全球导向的、新建或者再开发地区与传统的制造业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人口流动根据家庭户口的分异城市边缘外来人口聚居区与城市建成区之间的分异WuandLi,2005历史遗产的展现社会空间分异植根于过去举例解放前主要港口城市的租界区——隔离1949年后整合城市马赛克空间,租界消失居住分异消失但是建成环境保留居住区属性保留(Logan,2001)混合居住区、完全居住区住房质量差异阶层组成差异租界区与本国居民区之间差异以及不同时期建设区域的差异住房供给系统的碎片化改革前——单位福利住房体系社会区性质由工作单位性质决定(YehandWu,1995)住房改革城市蔓延、单位搬迁单位的市场资源影响居民的居住区质量单位内部差异趋势:基于收入的个人消费能力成为主要因素城市再开发宏观层面:土地租金导致旧城更新,大量家庭被动迁居到郊区个人水平:个人属性决定了拆迁的影响单位大院、旧城居住区、商品房之间的分异城市开发的市场化房地产开发不仅改变人口分布,而且创造了选择性的城市再开发区域住房商品化导致不平等,并表现为资本差异住房作为一种资本:升值与贬值房地产市场的意义(Wu,2002)价格分异导致一些最差的居住区再开发的新困难靠近工业区等造成的资产贬值导致居民难以从住房得到收益并迁居选择性的再开发成为居住隔离的新机制再开发区域与恶化区域之间的分异全球化与经济重构全球化与外商投资城市再开发的新资源:供求两方面新的游戏规则新的社会阶层影响城市生活方式影响促进城市住房提供的制度变化加剧了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全球化与经济重构(国家)全球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变是由市场力量以及国家发展的背景共同决定的全球化中国家有两种作用美国:效率福利国家:改善经济重构事实上进一步增加了国有部门与外商投资之间的劳动市场分异全球导向的、新建或者再开发地区与传统的制造业地区之间的差异城市空间重构的各种政策效果(全球—国家—地方背景)全球化vs国家开放政策户口控制放松经济自由化合资企业人员组成的高级的社会地位群体移民组成了社会地位的底层下岗工人组成了新的城市贫困LiandWu,2006城乡人口流动住房形式根据地理区位而有不同可支付性的差异就业机会城中村:地缘、血缘联系居住条件差城市边缘外来人口聚居区与城市建成区之间的分异五个过程并非相互独立它们综合作用将社会分层转化为社会空间分异居住分异的框架LiandWu,2006a,b后改革时期,社会分层和空间转变相互作用产生了新的居住分异。有三种主要的社会经济地位凸显为主要的社会群体。一类是干部和专家,第二类是工人,第三类是农村移民。这三类群体被城市再开发的过程进一步分层到居住分层系统中。五类,有户口的新定居者,开发后的回迁者和迁居居民,迁居居民,未迁居原住民,没有户口的新定居者。每一类居民有唯一的一种产权模式使得社会分层转化为居住分层。内城绅士化的邻里与旧的公房居住区混杂。房地产商有选择的开发,导致其他荒废的地区在城市再开发中被剩下。郊区由于地价便宜,多种形式的新社区出现。不同类型的邻里之间有很大的分异。没有再开发的邻里的居民可以按可支付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原住民,主要是在内城公房邻里中。另一类是迁居的居民,可以购买商品房,他们是有户口的新居住者。再开发的邻里中,居民也分为两类。一类是迁居的居民,以补贴价购买新房,一般是经济适用房。另一类是开发后的回迁居民,这种购买一般是有补贴的商品房。最后一类是没有户口的农村移民,他们不得不住在郊区农民的家里或者城市中心的工人村里。典型的居住分异门禁社区研究门禁社区的概念中包含着共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也包含着排出与非成员的社会交往。主要的研究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其看做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俱乐部领域:另一是将其看做是为了避免犯罪和出于恐惧的新的社会文化产品。这两种研究并不互相排斥。Blakely&Snyder1997提出了三种类型的门禁社区,生活方式社区、声望社区、安全地带社区。生活方式社区强调共同兴趣的俱乐部领域,门用来定义内外服务差异;声望社区是社会分异的结果,门有更多的符号性,标志着环境质量;安全地带社区是对于安全感降低的回应,门有更多的强化安全感的功能,通常是由居住者而并不是开发商建设的。不同的文化背景门禁的首要原因有很大的差异。Wu,2005单位大院具有门禁社区的性质社会主义城市化的产物在社会主义时期有效率:1。克服不充足的基础设施建设限制2。单位大院是一个准基础社会,节省信息收集和监视的成本。Neighborhoodwatch单位大院不仅是生活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社会生活的意义。单位的存在导致工人对集体消费的依赖。通过克服复杂的信息收集实现有效资源分配的需求、后续基础设施建设和不可移动的资源产生了集
本文标题:第11讲: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82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