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焦作职工医学院杨淑敏中医穴位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人体经络是一套具有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五脏六腑都通过经络紧密相连,相互影响。所以,从古至今,中医们就一直将经络以及经络上的穴位当作人体大药来使用。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道位于“经络”——能量的通路上。而人体中,五脏六腑“正经”的经络有12条(实际上,左右对称共有24条)。另外,身体正面中央有“任脉”,身体背面中央有“督脉”,各有一条特殊经络,纵贯全身。这14条经络上所排列着的人体穴道,称为正穴。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9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针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三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对人体无损伤与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恒,不失为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养生祛病良法。鉴于经络理论博大精深,人体穴位内容丰富,针刺、灸法、按摩等操作方法复杂,非经专门学习训练者,不宜草率施行,否则,容易酿成事故。但作为养生之道,现择其易于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经络穴位养生方法加以介绍。在传统中医推拿按摩中,确定穴位的方法一般共有三种:一、根据体表的一些特定标志来定位取穴,即“体表标志法”;二、将身体各部分分别折量成几等分来定位取穴,即“骨度折量法”,各点之间的距离度数称为“折量寸”;三、根据手指的比量来定位取穴,即“指量法”,用于比量的手指特定部位的长度称为“指寸”,也称其为“同身寸”。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度量法虽然都称为“寸”,但并非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度量衡中的“寸”,而是中医推拿按摩中专用的特殊的“寸”,二者决不可以等同视之,否则势必“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分两种:一、固定标志,即根据骨骼或肌肉形成的凸起或凹陷、五官的轮廓、发际、手指或足趾、乳头、脐窝等定位取穴;二、活动标志,即根据关节、肌肉、肌腱、皮肤等活动时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定位取穴。在临床治疗中,“体表标志法”多数要与“骨度折量法”及“指量法”配合起来使用。二、骨度折量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将身体不同部位规定成一定的长度或宽度的等分折量寸。依此折量法,无论一个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在相同的部位皆按相同的比例折量成相同的长度,即“折量寸”,人长则“寸”长,人短则“寸”短,如此方才能够正确的确定穴位的准确位置。三、指量法这是利用每个人自己的指节宽度或长度以比拟骨度折量寸的方法。有三种折量取寸法:横指寸——拇指或除拇指以外的四指合用的同身寸;直指寸——中指中节的同身寸。横指寸:以本人拇指中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将本人的食指、中指、环指、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的横纹为准,四指宽度合为3寸。直指寸:以本人中指中节桡侧(即拇指一侧)的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在实际应用时,每个人应根据自己手指的情况,以自身的“体表标志”为取穴的基础,以“骨度折量寸”为取穴的度量标准。否则将影响取穴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治疗的效果。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主治齿痛.手腕及臂部疼痛.口眼歪斜.感冒发热等症。少商穴: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解表清热,通利咽喉,苏厥开窍1.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发烧,支气管炎,肺炎,咯血;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休克,精神分裂症,癔病,失眠;3.消化系统疾病:食道狭窄,黄疸;4.五官科系统疾病:齿龈出血,舌下肿瘤,口颊炎;5.其它:脑溢血,盗汗,小儿惊风,手指挛痛。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①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晕车等心与神志病证。②高血压。③胸胁痛。配内关、三阴交治健忘、失眠。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配公孙穴: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治肚痛,胃酸过多;内关配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治胸满支肿;内关配中脘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脐中上4寸.足三里穴: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治胃脘痛、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内关配建里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除胸闷。内关配外关穴: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俯掌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曲池穴:取该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侧腕的取穴姿势,曲池穴位于肘部,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治上肢不遂、手振颤。后溪穴: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①头项强痛、腰背痛。②耳聋,目赤,咽喉肿痛,癫狂痫。③盗汗,疟疾。④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膻中穴: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连线之中点。现代临床上常用于咳嗽、气喘、气短、咳唾脓血、肺痈等呼吸系统病症,噎膈、臌胀、呕吐涎沫等消化系统病症,胸痹胸痛、心痛、心悸、心烦等心血管系统病症以及产后无乳、瘿气、霍乱、转筋等其他病证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内与条口相平,当外膝眼(犊鼻)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痔疮、脱肛等。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太冲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配合谷称为四关穴主治头痛、眩晕、小儿惊风、口喎等。生气(肝火)时按太冲穴足浴加按摩太冲穴可治感冒头部点穴点按风府穴:风府穴,后背正中一条线,往上,在开始长头发的地方,也就是头发的边缘,用大拇指中间的关节在这个边缘向上比划一横指就是1寸(大拇指中间关节就是1寸)。双掌掌根贴于耳后,双手中指弯曲以指尖点按头后正中线的风府穴约1分钟,力量适中。风府为督脉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颈疼痛,预防中风。点百会: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当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前后发际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当于12寸。(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四神聪: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双掌掌根贴于头的两侧,然后以双手中指指腹依次点按头顶百会穴及四神聪穴,约1~3分钟,力量适中。常点按此二穴,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证。点印堂:在面额部,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正坐,或仰靠,或仰卧取穴。以双手中指指尖点按双眉中间印堂穴,约1分钟。印堂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前额头痛、鼻衄、鼻渊等证。点太阳: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太阳穴,点法和揉法结合,约1分钟。太阳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痛、目疾诸证。点人中:人中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位于上嘴唇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界处。以左手中指指腹按人中穴。人中又称水沟,为督脉穴,为急救昏厥要穴。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等症。上肢点穴按摩中冲:仰掌,在手中指尖端之中央取穴。中冲穴现代常用于治疗昏迷、中暑、心绞痛等。配水沟、太冲、劳宫、曲泽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指压中冲用于心绞痛的应急治疗;配大椎、曲池、曲泽主治中暑;配大椎、合谷、外关主治小儿惊风。少冲穴:在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俯掌的姿势,少冲穴位于左右手部,小指指甲下缘,靠无名指侧的边缘上。减轻疲劳引起的头痛不舒服,有助于醒脑提神。做法:要求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左手小拇指指甲两侧的凹陷处,以垂直方式轻轻揉捏此穴位。此穴位是脑部的反射区,要慢慢地出力揉捏,不要用蛮力,左右手可以互相按。列缺穴:取此穴位时患者应正坐或仰卧,微曲肘,侧腕掌心相对,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列缺穴的主治症状为: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委中穴:委中穴位置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古有“腰背委中求”之语。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腰背痛、急性腰扭伤等。主治腰痛:配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腰阳关:在腰部,身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志室: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为肝、脾、肾三者经脉交汇处,经常按揉此穴对肝、脾、肾有保健作用。次髎穴: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中。现代常用于治疗腰骶神经痛、腰骶关节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等。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配委中主治腰骶疼痛。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急性腰扭伤的患者,只要在脚外侧的“金门穴”痛点处点按2分钟,腰痛可即时缓解。配太阳穴合谷穴治头痛。劳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高血压患者可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此时,可按压劳宫穴,用大拇指从另一只手的劳宫穴开始按压,逐个按到每个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压。按压时要保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按压后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2、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3、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被点中后头晕眼昏。4、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感觉有个凹下去的地方。被击中后头晕、脑胀。5、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6、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9
本文标题:中医穴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69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