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真菌感染与治疗(马小军)
真菌感染及治疗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马小军•真菌定义有真核,能产生孢子,不含叶绿素,以寄生或腐生等方式取得养料,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他都为分支或不分支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具有纤维质或壳质的细胞壁的一类生物。(到目前为止致病性真菌尚未发现有性生殖相)•真菌的地位最初,生物学家把地球上的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界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六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病毒界•真菌的基本结构孢子和菌丝孢子:是真菌繁殖的最小单位,是抵抗不良环境的结构,类似于高等植物的种子,是真菌分类鉴定的最主要依据,主要是无性孢子菌丝:是微细的管状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分枝或不分枝,分隔或不分隔,有粗有细,着或不着色。假菌丝:由一系列芽孢连接形成的菌丝状结构。•真菌的分类真菌酵母菌(念珠菌属、隐球菌属)丝状真菌微形丝状真菌(霉菌)巨形丝状真菌(蘑菇、木耳)•真菌的致病机理真菌毒素中毒症变态反应•致病真菌的变迁1986年:1.红色毛癣菌、2.须癣毛癣菌、3.紫色毛癣菌、4.糠秕孢子菌、5.白念珠菌、6.犬小孢子菌、7.絮状表皮癣菌、8.铁锈色小孢子菌、9.许兰毛癣菌、10.断发毛癣菌1996年:1.红色毛癣菌、2.白念珠菌、3.须癣毛癣菌、4.念珠菌种、5.酵母菌、6.糠秕孢子菌、7.犬小孢子菌、8.近平滑念珠菌、9.青霉种、10.絮状表皮癣菌1986年与1996年我国前10位致病真菌分布情况•结论酵母菌及酵母样菌在致病真菌中占了明显的地位,且有后来居上之势,而它们是条件致病菌。原因:高效的抗真菌药使皮肤癣菌得到了明显的控制,但广谱抗生素和介入治疗的广泛实施,致使条件致病菌的发病上升。•常见致病真菌的感染浅部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毛癣菌属)侵犯皮肤及其附属物如指甲、毛发等的角蛋白组织中引起的一类疾病,即癣,包括头癣、体股癣等。深部真菌病:真菌侵袭皮下、粘膜及脏器如心、肝、脾、肺、肾、脑、血液、胃肠、骨骼等各个器官和系统造成的疾病。一、念珠菌病是机会致病性真菌中的主要一属,以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最常见,致病力也最强;其他少见的尚有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伪热带念珠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正常人体的常驻菌,以消化道带菌率最高,其次是阴道、咽部、皮肤及肺部。感染易患因素:皮肤粘膜的机械屏障破坏、广谱抗生素应用导致正常菌群失调、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放疗、严重烧伤、肿瘤性疾病、器官移植、糖尿病、口服避孕药等。病理特点:表现不一,可有肉芽肿形成,系统性感染可见细菌分布于实质细胞内,呈多发性脓肿,以肝、肾、胃肠道多见,与结核不易鉴别。念珠菌病病原学检查涂片直接镜检(高倍镜)可见卵圆形的出芽孢子及菌丝。染色(略)培养普通培养(略)。血培养:主要用于播散感染者。为提高检出率,应注意提供足够的血量10-30ml、BHI双相培养基广泛接触空气、标本至少保留14天、溶血沉淀法。念珠菌病诊断临床诊断困难。提示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迹象有:(1)PMN(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出现持久、反复发热而对应有效抗生素无反应;(2)无PMN减少者,出现内眼炎并有玻璃体混浊;(3)皮肤发生红斑丘疹,并伴肌痛及右胸或左胸上1/4疼痛者,应怀疑有肝或脾念珠菌病,可作影像及取标本检查;二、隐球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占隐球菌感染的80%,预后严重,死亡率高。隐球菌属包括17种和8个变种。致病菌主要是新生隐球菌。上海变种是非免疫抑制者的常见致病菌。鸽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致病机制(隐球菌的毒力因素):(1)能在37℃下生长;(2)含有多糖荚膜,抗原性弱,导致免疫耐受;(3)酚氧化酶系统;易患因素AIDS、DM、lymphoma、neoplasma、SLE、免疫功能正常者也可发病。隐球菌病临床表现及检查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脑膜炎型、脑膜脑炎型、肉芽肿型、囊肿型病原学检查:直接镜检:墨汁染色细菌培养:略抗原检查:乳胶凝集试验:用以检查液体标本中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特异性100%,敏感性99%隐球菌病诊断较为困难。依赖获得细菌学证据。需要与结核性感染相鉴别。隐球菌病诊断注意事项凡未确诊的脑膜炎、脑炎、颅内占位性病变;结核性脑膜炎经炕痨治疗无效者应怀疑本病;有易患因素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发热;墨汁染色直接镜检应同时制作2张玻片,若未发现菌体,应进一步离心沉淀制片观察;培养应有2管,1周内无菌生长时,应振荡培养管后,继续观察2周。隐球菌病预后不良的指标(1)精神异常—脑炎型;(2)乳胶凝集试验滴度1:1024;(3)CSF中细胞计数20/mm3;(4)年龄35岁;(5)血培养阳性;(6)低钠血症—原因不明;(7)CSF中隐球菌计数280个/mm3。隐球菌病复发的原因初治失败;以CSF无菌为治愈标准,忽略了其他部位可能存在的致病菌。三、曲霉病致病方式(1)原发侵袭型:机体抵抗力正常,可引起急性肺炎表现,病情凶险,不及时治疗可迅速死亡。(2)继发侵袭型:继发于严重疾病、免疫功能抑制状态等。此型最常见,病清凶险,死亡率高。致病方式(3)变态反应型:吸入大量曲霉孢子引起变态反应,又称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该型对抗真菌治疗效果差,以抑制变态反应为主。(4)寄生型:寄生于支气管扩张或肺结核的空腔内,最终形成曲霉球。发现曲霉病后的重要价值积极寻找可能存在的恶行肿瘤!常用抗真菌药物----概述分类:多烯类(AMB、制霉菌素)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嘧啶类(5-FC)推荐方案:AMB配合5-FC常用抗真菌药物(一)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AmB)是最常用的一线抗真菌药物。耐药菌:葡萄牙念珠菌、白圭利毛孢子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含量较少)机制:破坏真菌细胞壁。药代:蛋白结合率80-90%,CSF中仅为血药浓度的2-4%,停药后在尿中的排泄至少持续7周毒副作用:肾毒性、低钾血症、心脏骤停常用抗真菌药物(二)5-氟胞嘧啶(5-Fc)抗菌谱:隐球菌、念珠菌、球拟酵母菌等机制:阻断真菌核酸的合成,为抑菌药,常与AmB联合使用药代:口服吸收好,炎症时的脑膜通透性高,达血药浓度的50-100%,血透可清除毒副作用:肝毒性、骨髓抑制等常用抗真菌药物(三)氟康唑(Fluconazole)抗菌谱:隐球菌、念珠菌,对曲霉菌几乎无效机制: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干扰细胞的类脂质合成药代:T1/236h,口服吸收好,蛋白结合率低,渗透性好,CSF中可达血药浓度的一半,炎症时更高;经肾脏以原形排泄;毒副作用:肝毒性常用抗真菌药物(四)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抗菌谱:对皮肤癣菌疗效最好,对酵母菌、曲霉菌组织胞浆菌有效机制:同氟康唑药代:T1/2为30h,组织浓度远远超过血药浓度,但脑脊液浓度低,蛋白结合率高达99%,肝脏代谢毒副作用:不良反应轻微,易耐受常用抗真菌药物(五)制霉菌素(Nystatin)抗菌谱:消化道和皮肤粘膜的念珠菌感染机制:同AmB药代:口服不吸收,对全身真菌感染无效;几乎全部服药量由粪便排出,皮肤、粘膜局部用药亦不吸收,静脉用药毒性过大,无针剂;毒副作用: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常用抗真菌药物(六)两性霉素B脂质体(AMPHOTEC)抗菌谱:同AmB机制:同AmB,是双层脂质体,内含AmB药代:降低与机体中胆固醇的结合而增强与麦角固醇的结合,发挥AmB最大的杀菌活性,而毒性反应降低98%毒副作用:同AmB,但轻微起始量:0.3mg/kg/d,渐增至1-6mg/kg/d,累积量5-8g,8-12周为一疗程;绝不可以NS稀释,以免产生沉淀。
本文标题:真菌感染与治疗(马小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1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