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药用植物资源学-绪论
李景照ljzqbasic@yahoo.com.cn药用植物资源学ScienceofMedicinalPlants南阳师范学院生科院课程介绍授课学时18学时授课内容全书包括总论、各论、附篇及附录四大部分。授课主要内容为总论、各论和附篇三部分。总论分9章介绍了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内容。各论与附篇部分兼顾地区、入药部位、利用途径等,精选了48种研究基础较好的药用植物,详细介绍了药用历史、地理分布、资源化学、资源综合评价、开发利用及资源保护等有关内容。附录内容为常识性知识介绍。绪论1.药用植物资源学概念2.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3.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4.药用植物资源学的研究内容5.药用植物资源学的性质及相关学科6.药用植物资源的分类7.中药的一些常识(中医理论)1.药用植物资源学概念1.1相关概念:中药资源学: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特点、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科学。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药资源、矿物药资源和动物药资源。药用植物资源:指自然资源中对人类有直接或间接医疗作用和保健护理功能的植物总称。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产品主要是用以人类防病治病的中药(包括民族药和民间草药等)、植物药、保健品等,此外还包括兽药、农药、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等相关产品。药用植物资源学:是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和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的学科。药用植物资源学是在生物分类学、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植物学和中药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多学科、跨学科并兼有管理科学性质的新兴学科。现代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为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活力。1.药用植物资源学概念1.1相关概念:中药材:指药用植物、动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饮片: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形成一定规格,供中医配方使用的制品。将中药进一步的加工制成人们可以服用的中药饮品称为中药免煎剂(方便携带,适合旅游出差人群使用)。中成药:按照中医配方加工的各种制剂。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制剂加工制成各种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种剂型。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周荣汉.中药资源学,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3:1-669.1.2主要的相关书籍:陈焕亮.中药资源学.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1-230.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药的分布第三章中药资源区划第四章中药材的种类第五章中药资源调查第六章受危中药资源第七章中药资源保护第八章自然保护区第九章中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十章中药资源保护法规王文全,沈连生.中药资源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4月4日.1-279.目录:绪论第一章中药资源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第二章我国的中药资源与中药区划第三章地道药材资源第四章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第五章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第六章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第七章中药资源调查研究方法第八章中药资源的信息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第九章中药资源的经济学分析万德光,王文全.中药资源学专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79.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中药资源与生态环境第三章道地药材形成的机理及其质量评价第四章中药资源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第五章中药材人工培育理论和技术第六章中药资源保护第七章中药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第八章中药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第九章中药资源经济何本鸿,朱敏英.中药资源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278.目录:第1章绪论第2章传统的中药资源区划及其资源状况第3章中药资源自然属性的构成第4章中药资源的应用种类第5章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第6章中药资源的垂直性分布第7章中药资源蕴藏量第8章中药资源的开发第9章中药资源调查第10章我国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国际生物资源保护第11章地道药材及重要中药资源附录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参考文献2.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繁多、来源复杂、分布零散、性质各异,它们在自然界均占有特定的位置,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归纳起来药用植物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地域性(二)分散性(三)有限性和可解体性(四)可再生性(五)多用性(六)国际性(一)地域性药用植物资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从北到南横跨八个气候带。由于各气候带的水热条件和生长期不同,分布的药用植物种类也存在很大差异,反映了药用植物资源的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我国从东到西,由于距海远近而出现的干湿条件差异,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等不同地区,各地分布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又有明显不同,反映了其经向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也有不同,又反映了药用植物资源垂直分布的差异。四大怀药:指古怀庆府(今天的焦作市)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四大中药。(一)地域性道地药材:指一定的药用生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道地药材的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四大怀药”等就是闻名遐迩的道地药材。药用植物资源的地域性是做好药用植物资源区划的重要依据。道地药材的性质:•质量性:品质优良、功效卓著•地理性:特定产区•历史性:环境变化与产地的扩大,道地产区有可能发生变化而迁移•种质性:种质是影响药材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技术性: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种植、采收、加工技术,影响和决定药材的质量(二)分散性药用植物资源的分散性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这些资源的地理分布往往是分散的、零星存在的。野生药用植物在地理分布上往往是分散于其他的群落之中。从整体看药用植物资源有较强的地域性,从局部看则又有广泛的散生性。除甘草和麻黄等极个别种类外,很少见有集中、成片的大面积分布;虽然有些药用植物具有集群性,但作为资源来分析还是比较分散的。(三)有限性和可解体性药用植物资源的蕴藏量是有限的。新中国建立初期,人口少、生产力水平低,药用植物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得还不明显。随着人口的剧增,药用植物资源的消耗量增加,其有限性就日益明显。药用植物资源又具有可解体性。作为药用植物资源主体的生物资源,因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而导致数量上的急剧减少、濒临绝境乃至灭绝。(四)可再生性药用植物资源具有自然更新和人为扩大繁殖能力的特性称为再生性。但是,资源的再生、增殖不是无限制的。随着人口的剧增和医药工业的发展,药用植物资源的消耗量增加,其有限性就日益明显。利用药用植物资源就要掌握资源再生的特点,保护资源不断更新的能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与资源的再生、增殖、换代、补偿能力相适应。在利用量小于或等于再生量时,不致损害资源;在利用量超过再生量时,就会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的减少或枯竭,以致某些种类的灭绝。此外,还要采用引种栽培、人工抚育和养殖等方法来扩大药用植物资源的数量。(五)多用性许多药用植物资源往往具有多种用途,既可直接入药,又能从中提取制药的原料,有的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有些药用植物资源除主要供药用外,还可用于食品、保健、日用化工、轻工、农林、园艺等方面。药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又往往具有不同的成分和功效。对药用植物资源实施多方位、多目标的立体开发,进行综合利用研究,是当前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六)国际性有些药用植物种类分布地区广泛,往往遍及同一气候带的各个国家;另一方面各不同国家对相同或近似的药用植物种类各自进行着多方面、不同深度的学术和技术探索。由此可见,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和研究均超出了国界而带有国际性。我国每年向国外出口大量药材,也进口一些药材。当前对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逐步开展了国际技术合作和交流。因此,在研究药用植物资源时既要立足国内,也要面向国外,了解世界各国特别是邻近国家对中药资源研究的进展、对药用植物的需求现状和前景,以便制定合理的开发对策。3.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一)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形成我国是开发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最早、最完善的国家。我国古代本草学家、药学家编纂了大量的本草书籍,具有代表性的有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等。在众多的本草书籍中,以《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最具代表性。李时珍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有关书籍,深入群众,身历深山僻壤,走遍湖广八省区,完成近200万字的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是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知识的全面总结。近代历史阶段,中国的内忧外患使中国的药用植物研究走向衰落,至建国前,中医、中药学研究已处于停滞状态。文革期间,因政治原因,抑制国外先进技术,盲目崇拜传统中医药,反面使中医药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3.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一)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形成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形成,除了得益于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文化遗产(本草学)外,很重要的是近年来国家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资源调查,在药用植物和其他经济植物的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药用植物资源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编写了《中国药典》、《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中国药用植物志》、《中华本草》等举世瞩目的重要专著。此外,还出版了不少药用植物类群、资源学专著和地区性药用植物志,如《中国药用真菌》、《中国药用地衣》、《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浙江药用植物志》、《东北药用植物志》、《新疆药用植物志》、《中国民族药志》等。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中国药材公司主持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和《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等系列专著。20世纪90年代,周荣汉主编了《中药资源学》等教材。21世纪初陈士林和肖培根主编了《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导论》。这些工作为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药典》标准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1)中药材名称,包括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学名等名称。按(命名的技术要求)和卫生部下发的《中药命名原则》制定。(2)来源,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3)性状指标,包括药材的形态、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怔。(4)鉴别指标,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一般理化鉴别、色谱鉴别和光谱鉴别等。选用方法要求专属、灵敏、快速、简便。(5)检测指标,包括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和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黄曲霉毒素等,应按药典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查。(6)含量测定,凡已知有效成分、毒性成分及能反映药材内在质量的指标成分的,均应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包括测定指标方法的选择、方法学考察和含量限(幅)度的制定等。(7)加工炮制方法。(8)功能与生治、用法与用量、禁忌、注意事项及贮藏等。(9)起草说明,说明制订质量标准中各个项目的理由,及规定各项目指标的依据、技术条件和注意事项等。3.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二)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发展植物学(药用植物学,植物化学分类学、化学生态学)、化学(特别是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数学(特别是统计数学、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环境科学的发展,为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实验手段。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含了两方面含义:一方面要保证质优的药用植物能够源源不断地持续供应,既要防止短缺或断档,又要防止过多或过剩;另一方面要保证药用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保证人们赖以生存的良好环境条件得到有效保护,从而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4.药用植物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一)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课本第二、三、九章)药用植物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性资源,具有种类多、使用周期长、分布地域广、动态性强的特点,易受人为因素及自然条件的影响,蕴藏量易发生变化。以药用植物资源为基础的中药业生产迫切需要
本文标题:药用植物资源学-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2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