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总结报告
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西南财经大学1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总结报告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是1999年教育部批准建立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同时也是全国财经类院校中唯一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社会经济形势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在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的指引下,为适应社会对高等财经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党委和行政及时提出了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根本,以构建具有财经特点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途径,以物质设施条件改善为基础,传承“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精神,发扬光大文化育人的优良办学传统,真抓实干、奋发进取、扎扎实实地搞好西南财经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并且初步探索了高等财经院校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路与途径、形式与内容。2002年11月,我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中期评估。专家组认为“西南财经大学对文化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工作非常认真,建设效果非常显著,具有自己的特色并形成主题特色”。在2002年西宁、2004年成都的“三北四川片区”会议上,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抓得“具体、扎实”。对我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西南财经大学2一、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管理体制(一)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及指导思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面向新世纪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建设非常薄弱,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知识经济时代初现端倪,人们日益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培养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又是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的关键。学校及时抓住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这个契机,按照“巩固、提高、有特色、重实效”的工作思路,统筹规划,协调配合,通过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全面促进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2001——2004学年,学校在全体教师干部中开展了三次转变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把实施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作为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使广大教师充分认同了以下思想:(1)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又是人文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和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3)我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即一定要坚持以“经世济民,振兴中华”为魂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关注经济、社会、民生的人文精神,崇尚科学的素养和高尚的艺术品味,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形成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桴鼓相应”的财经人文氛围。(4)必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是文化素质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教师应在教学中采取措施,努力把科学教育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西南财经大学3和文化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在每一门课程中贯彻文化素质教育的精神,在自已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自觉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让大学生既懂得如何做事,又懂得如何做人。(5)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在教学计划中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6)要有效地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7)要有效地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必须牢记“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行为准则,全体参与、相互协调,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大学自身独有的精神。通过教育思想的研究与讨论,增强了全校师生员工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为全面、深入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我校是一所以文科为主的财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丰富学生的人文科技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有力地促进我校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精神,带动校风、学风的好转,营造出育人的优良环境,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财经人才。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财经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我校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时,把文化素质教育定位在提高经济管理人才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培养新世纪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品质。我校作为全国财经院校中唯一的一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既要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的共性,又要突出财经院校的特色。我们对此的理解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弘扬学校建校52年以来形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西南财经大学4成的“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南财大精神,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激励学生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树立热爱祖国、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实现求知、做事和做人的有机统一。(二)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我校“十五”发展规划中把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列入8大建设工程首位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之中,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在我校设立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力度,通过努力使基地成为特色明显、教育质量居部属院校优秀水平”的奋斗目标。在2000年学校召开的第十次党代会上,再次鲜明阐述:“要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主要载体,进一步抓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贯彻和落实学校党代会的决定,学校制定出了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文化素质教育的近期目标是: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完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管理体制,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着力抓好教材、课程、队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的文化品位,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初步构建起具有财经院校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文化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是:用5到10年时间,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富有财经院校特色的管理体系、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学生考核与反馈体系,组建起一支稳定优秀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建立起与四川省其它高校及其它文化单位的合作机制,显著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出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人文素质优良的经济管理及其他领域专门人才。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西南财经大学5(三)文化素质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体制1.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按照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教育素质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学校组成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与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党委办公室、组织人事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科研处、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图书馆、财务处和后勤服务总公司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一个全校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高效、精干、务实、团结的领导小组,制定规划、整合力量、组织协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汇报基地建设情况,重大问题及时提交学校领导集体研究决定,保证了基地建设决策科学化,责任明晰化,管理目标化,工作制度化。为具体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学校于1996年成立了“校中校”——文化素质学校,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校长,教务处处长与学生工作部部长任副校长,办公室2001年以前挂靠在宣传部,2001年以后挂靠在学生工作部。2.建立健全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体制在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中,按照分工负责制,职责到人,任务到岗,措施到位。其中,由教务部门统一负责并规划第一课堂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目标与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在发挥我校经济类管理类学科的优势的基础上,强化了理工类课程的建设。学生工作部牵头负责文化素质学校的日常管理,组织实施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过挖掘现有师资潜力,聘请校外专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西南财经大学6家,整合分散的文化资源,提高了文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其它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保障规划内容的具体落实。如团委负责艺术团建设、学生社团建设、以及寒暑假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各类文化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宣传部运用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和传媒,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全方位营造文化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科研处负责组织专业学术讲座;组织人事部门牵头负责师资和管理;图书馆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文献保障;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教学设施的建设、维护;后勤和基建等部门负责生活服务、绿化和校园环境整治;财务部门负责对专项经费的使用进行管理等等。每学期各职能部门都将学校要求的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与部门日常工作计划衔接起来,统筹规划、认真落实、逐项考核。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的重要工作,如每年度校园文化月系列活动的主题思想及其活动内容,由领导小组统筹意见,提交校务会议讨论决定,再交由文化素质学校牵头布置运作。二、我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组织实施情况根据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我们通过以下一系列措施落实目标任务。(一)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校积极探索文化素质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结合的途径。不断加强和完善富有财经院校特色的文化素质课程体系。1995年,我校在保留“数学”、“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上,首次将“现代科技概论”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初步确立了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并举的路子。1999年着手基地建设以后,第一课堂的文化素质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1999级学生开始,针对原来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忽视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强调教学计划的指导性,突出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个性培养,对教学计划中开设的文化素质教学成果《以“校中校”为突破口构建三个课堂促两个转化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西南财经大学7教育课程给予重点扶持,实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潜在课程”为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1999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单列140学时用于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大体分为科学技术类、人文科学类、文学艺术类三个基本模块,同时在法学、英语、行政管理等专业开设《数学》课程;从2003级开始,又将《大学语文》列入公共课程模块,要求每位学生必修。文化素质教育开出的课程主要有科技发展简史、科学学、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健康知识、数学建模、政治学、现代西方哲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论语》、《孟子》述评、唐宋诗词鉴赏、实用美术、音乐欣赏、电影欣赏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实践环节学分应占总学分172学分的10%-15%。学
本文标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总结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3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