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教学课件 (新版)粤教版
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却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5.3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学习目标•了解CO2的物理性质。•掌握CO2化学性质及其用途。•了解CO2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培养低碳生活的环保意识。•掌握CO2的实验室制法(原理、步骤、检验、验满)•掌握气体制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世界闻名的“杀狗洞”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附近,有个世界闻名的“杀狗洞”,这个山洞是肓肠结构、洞口在上。任何一只健壮的狗走进去,过不多久,就会倒毙在洞中,而人走进去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你知道吗?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时,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向软塑料瓶中加入水,盖紧瓶塞后,发现塑料瓶变瘪无色气态无味大能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枯的深井,由于地势低,空气不流通,可能二氧化碳含量较高,若贸然进去有窒息的危险。为防不测,人们在进入菜窖、深井前,如何检测CO2含量是否较高?温馨提示:枯井先做灯火实验原因:CO2+H2O=H2CO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⑶CO2与H2O的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⑴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⑵不能供呼吸,无毒。二、CO2的化学性质H2O△H2CO3+CO2碳酸(红色石蕊试液变紫)原因:碳酸不稳定,易分解。1、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2、能溶于水(1:1)3、标态下,CO=1.977克/升,比空气的密度大。2碳酸受热分解,已经变红的石蕊又变成紫色CO2+H2O=H2CO3(4)、CO2与石灰水[主要成分Ca(OH)2]的反应结论:CO2+Ca(OH)2=CaCO3+H2O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反应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碳酸钙氢氧化钙小花遇醋酸变红小花遇水不变色小花遇二氧化碳不变色小花同时遇水和二氧化碳,由紫色变成红色醋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干燥的CO2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水和CO2接触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类似醋酸的物质(化学性质)实验探究2(分组实验)CO2纯碱汽水尿素人工降雨温度计灭火工业原料致冷剂光合作用三、CO2的用途四、二氧化碳的制取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药品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实验步骤检验验满KMnO4固体2KMnO4===K2MnO4+MnO2+O2↑△2H2O2===2H2O+O2↑MnO2H2O2液体和MnO2固体固固加热型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固液不加热(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气体溶解性)活动一思考:哪些途径能产生二氧化碳?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含碳酸根(CO3)的物质与酸反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药品碳酸钙或石灰石[CaCO3]稀盐酸(HCl)(固态)(液态)反应原理OHCOCaClHClCaCO22232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活动二: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试管集气瓶锥形瓶烧杯酒精灯水槽ABCDEF长颈漏斗量筒漏斗铁架台导管导管导管GHIJK1K2K3双孔分液漏斗L▲▲▲▲▲▲▲▲▲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活动三:制备二氧化碳气体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药(先固后液)收集二氧化碳实验步骤活动三:制备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验满查装定点收离熄××××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步骤1)药品2)反应原理3)仪器装置4)操作步骤5)验满方法6)检验方法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练一练:2、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既与物理性质有关、又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A、制干冰B、灭火C、制化肥D、作制冷剂B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干冰是固态水B、CO2有毒不能供呼吸C、石灰水可以检验CO2的存在C白色沉淀DAC紫色石蕊试液变红B无色气体A,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溶于水滴加紫色石蕊试液通入澄清石灰水3、判断A、B、C、D分别是什么物质。并写出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CO2H2CO3H2OCaCO3CO2想一想:装修房屋时,常用石灰浆[Ca(OH)2]抹墙壁,为了使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更潮湿?课堂小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1、通常情况下,CO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⑵CO2不能供呼吸,无毒。一、物理性质二、化学性质⑴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⑶CO2与水反应:CO2+H2O=H2CO3H2O+CO2△H2CO3⑷CO2与石灰水的反应:CO2+Ca(OH)2=CaCO3(白)+H2O三、CO2的用途(灭火、制冷剂、工业原料……)
本文标题:5.3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教学课件 (新版)粤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3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