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第1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社会原因:影响:释义:学术流派及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术流派或学者(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一、“百家争鸣”的含义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十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橫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家二、社会原因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三、代表人物及流派孔子姓孔名丘,春秋时鲁国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政治上:1、儒家2、教育上:有教无类3、历史地位孟子名轲,主张:1、道德规范;2、提出“仁政”学说;3、“民为贵”、“君为轻”;著有《孟子》一书。后世把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孟子荀子1、政治主张:(1)天人关系上(2)儒家思想的发展上2、历史地位《道德经》2、道家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认为在变幻无常的世界背后,有不变的“道”存在,“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永恒不变的。人要顺应“道”而生活。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2)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老子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百姓满足於原始简朴的生活,不奢求物质的享受。(3)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观点:(1)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2)追求逍遥自得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2、继承与发展:战国时期,庄子(庄周)3、影响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生)和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它与老子的说统称黄老之学。黄老思想是西汉前期(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休养生息政策的思想基础。黄老政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但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新儒学西汉武帝后百家争鸣法家流行春秋战国法家秦朝黄老之学西汉前期(武帝前)小结:从春秋到汉武帝治国思想演变经过:3、法家李悝战国时期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韩非子——法家的创始人,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影响:秦王借法家思想振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统一后,秦始皇继续厉行法治,结果呢?——法家理论可得天下而不能治天下。——天下大乱,15年便灭亡。历史启示?墨子战国时期人,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赏同、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他的言行记录在《墨子》一书中。汉代以来,逐渐湮没失传了。墨家儒、法、道三家的主张及联系(1)主张: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在动荡年代宜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2)联系: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思考与练习1: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孟子》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请回答:(1)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民本思想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样做?仁爱和取信于民实行德政(为政以德)(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民贵君轻仁政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孟子》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墨子》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湖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1)“兼爱”、“非攻”思想。解析:“视人之宝若其宝”、“视人之身若其身”、“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国若其国”反映出的是一种没有等级差别的普遍的爱,是墨家的“兼爱”思想。“谁攻”反映的是“非攻”思想。(2)儒家。(3)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不同点: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王道之治;韩非子重视“刑”的作用,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实行霸道统治。解析:孟子和韩非子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为封建阶级服务的。孟子主张实施仁政,实行王道之治;韩非子是法家的典型代表,强调法治,主张实行霸道。(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韩非子》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本文标题:1.1百家争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63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