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第二章 社保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一)社会保障发展的萌芽阶段英国政府1601年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规定济贫事业属于教区的义务同时向地方征税,并建议成立全国济贫机构,对贫民进行扶助。同时,建立教养院、贫民习艺所等机构。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规定社会救助属于公民的合法权利,对贫民实行救助是政府应尽的义务,从而使社会救助成为一种社会制度。第一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社会救助确定下来。疾病保险法规定,对全体从事工业活动的个人,依法实行医疗社会保险。同时规定,医疗保险费的2/3从投保工人一方提取,1/3从雇主一方提取。1883年《疾病保险法》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和残障保险法》从性质上看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保障对象的权利和义务;从内容上涵盖了疾病、工伤和年老这三项劳动者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风险;从体制上明确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以缴费作为享受保险的条件、保险费多方共同负担等内容。(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时期(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保障”这一概念,社会保障从形式到内容都更加完整和统一,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四)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展时期第二大战后,英国等福利国家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全民化、社会保障项目的全面化、社会保障水平的攀升化以及国家在社会保障中主体地位的强化。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发展的思想理论依据(一)国家干预主义(二)福利经济学理论(三)凯恩斯主义(四)贝弗里奇福利国家计划(五)新自由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盛行的西方经济思想。因主张自由竞争,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适当干预经济,反对国家调节经济过程而得名。对福利国家的反对是新自由主义观点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他们认为,福利国家“给它所设想的受益者—被它界定为弱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它削弱了个人的进取和自立精神,并且在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基础上酝酿出某种一触即发的怨恨”。认为人人都要建立自我保障的意识,家庭也必须对其成员的福利承担责任;它抨击“福利国家”,因为国民对社会保障的要求是永无止境的,在不需要付出代价而获得社保权利的条件下,政府就会疲于奔命,并且永远满足不了这种要求。案例一:福利国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有何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国家论开始在西方国家广为传播,进一步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思想主张变为政府的行动计划,由少数资产阶级社会改良派的主张变为几乎所有资产阶级政党都赞同的主张,并且逐步成为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策。1941年英国牛津大学威廉贝弗里奇接受英国政府委托,负责起草有关战后福利制度重建的基本框架报告,并于1942年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告,即英国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以后,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改良主义者和工会领导人一致声称,英国的“社会主义”目标就是“维持充分就业”“扩大社会福利”“实现收入均等化”,国家必须负担其保障公民福利的职责。于是,工党政府采纳了贝弗里奇的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立即颁布和实施了社会保障、工业伤亡、家庭补助等社会福利法案。1948年7月,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建成了“福利国家”。从此,“福利国家”风靡西方。英国的福利制度经过了一定的波动,20世纪初适应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需要,政府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建立福利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又感到福利过了头,进行反思和改革。曲折的发展进程表明,人们对福利国家制度持续性关注的不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公众态度和政治家都倾向于建立福利国家,而五六十年代的经济繁荣亦给福利国家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当时的人口年龄结构较轻,为福利国家提供资源的劳动年龄人口较多,而消耗资源的老年人比重较小,使福利制度较容易实现资金平衡。70年代后,由于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福利制度受到冲击,资金平衡难度很大,因此不得不实行“市场化”改革。福利思想倡导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他们认为,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国家为那些在社会上出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不是任意的施舍和恩赐,享受这种福利是个人的权利。福利政策也是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的必要措施。他们不相信传统自由主义关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会自发的实现正常的经济秩序的深化,反对把国家仅仅看作保护自由竞争的消极工具,主张国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实现公平的财富分配和充分就业,缩小贫富差别,保障下层群众起码的生活条件,为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福利国家思想的影响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面貌,但也带来一系列弊端,如通货膨胀、政府机构庞大、生产率低下等。如今很多福利国家针对福利国家的思想所带来的问题都开始着手进行相应的改革。思考:一、福利国家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有什么启示?二、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你认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能否选择福利国家的道路。三、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一)“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其目标是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公民在年老、失业、伤残以及由于生育或死亡而需要特别支出的情况下,得到经济补偿和保障。典型国家:德国、美国、日本特点:以劳动者为核心责任分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互助共济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长期项目以代际转移方式进行(二)强制储蓄模式强调雇员的个人缴费和个人账户的积累,退休者的社保权益来自本人在工作期间的积累,且所积累的资金通过投资基金进行运作。典型国家:新加坡特点:强调自我保障意识,主要是企业和雇员承担缴费因工资收入低下、存款达不到最低限额时,由家属填补,会员之间并无调剂互助个人享受的待遇和自己的努力与存款多少紧密联系基金筹集属完全积累模式(三)福利国家模式目标在于对每个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险,诸如疾病、灾害、老年、生育、死亡以及鳏、寡、孤、独、残疾给予安全保障。典型国家:英国特点:累进税制与高税收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政府负责与全民保障福利普遍化、体系化充分就业(四)“国家保险”型模式代表国家:前苏联特点:受保人不缴费任何保险费社会保险待遇偏高(退休金占工资的70以上)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而与劳动贡献挂钩。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障事宜。案例二:国情对社会保障模式选择有多大影响(一)德国德国国土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中部,北临北海和波罗的海。约8119万人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9人,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居民主要是德意志人,有少数丹麦人和吉普赛人。其中,外籍人750万,占人口总数的9%。德国于10世纪形成封建国家,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当时其工业化才开始起步,经济发展比英、法两国满了将近一百年。德国首相俾斯麦为了巩固帝过专制政权,一方面镇压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党,另一方面于1883年开始颁布社会保险各种政策,将社保纳入立法轨道,增加工人福利,以缓和国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矛盾。也因此成为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保制度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开始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限制市场力量的过分积累,在主张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强调高税收高福利,通过提高消费者集会、刺激技术进步和创新、按劳分配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来使市场中的各种力量自由发挥作用,这对于复苏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德国目前已成为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第三大经济强国和第二大贸易国。(二)新加坡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口,总面积626.4平方公里,城市面积占绝大部分,因此人称“城市国家”。总人口401万,其中华人约占76%。下加坡推行自由贸易及金融体系,制度健全,私人企业可自由与国外企业进行商贸活动,外币可在新加坡自由兑换及进出。1955年的新加坡是英国的殖民地,由于国家经济薄弱,英国又不愿承担盟主国的责任,所以,新加坡为了积累资金、缓解财政困难等问题,建立了完全积累模式的社保制度体系。1959年6月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成为自治邦,英国保留国防、外交、修改宪法、颁布“紧急法令”等权力。1965年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并于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10月加入英联邦。新加坡独立后,经济发展迅速,是世界海洋交通中心之一。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证明,它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社保制度是成功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瑞典瑞典位于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东半部,面积45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铁矿蕴藏量约40亿吨。森林覆盖率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5%。人口897.7万人,其中90%为瑞典人。国内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并且执行平时不结盟,战时守中立的和平那个中立外交路线,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幸免于难,保持了长达180多年的和平环境。经过良好的发展,瑞典已成为继法国、西班牙之后的欧洲第三大国家。思考:国情是否对社保制度模式选择有影响?请综合分析中国国情,您认为中国的社会保障模式应作如何选择?四、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过程1、创建时期:(1949-1956)(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2.26政务院颁布1953、1956年修订)全面确立了适用于中国城镇职工的劳动保险制度(2)《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政、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1952.6.27)确立了公费医疗制度(3)1956: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了“五保制度”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要责任主体、城乡单位担负共同责任,并一起组织实施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2、调整(1957-1968)(1)企业职工退休养老成为一种独立的制度安排1957.31958.3《关于工人、职员退休、退职处理规定》(2)农村:三级医疗保险网,县、乡(公社)、村(生产队)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得到确立3、责任重心的转移(1969-1985)1968:撤销主管救灾救济、社会福利等事务内务部。负责劳动保险事务的工会已陷入瘫痪。劳动部门受到削弱。1969: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财务工作中心的几项制度的改革意见(草案)》此后,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事业主体内容的劳动保险从此失去统筹机能并演变成企业或单位保障制,社会保障制度职能主要依靠各个单位组织来维持和延续。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第48-50条分别对劳动者的福利、养老、疾病医疗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物质帮助以及对残废军人、烈士家属等的生活保障问题作出了原则规定;国家重设民政部,主管全国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事务,劳动部门的工作亦开始恢复正常。《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1980: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老干部(终身制)。1984:农村:承包责任改革已确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78-1985年仍然维持并巩固着这种制度模式,所作的工作虽然有所改进,但主要还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恢复发展被文革破坏了的退休制度,并未触动根本。4、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迈进(1986年以来)郑功成的依据:1986.4.12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计划》1986.7.12《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86.11.10《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和职工工资、保险福利费用的规定》(二)特色评价1、框架国家保障板块城镇企业(69年前、后)农村集体(社队集体统一提留)2、特色国家负责。单位包办。板块分割。封闭运行。全面保障。(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1、制度转型的时代背景:经济体制改革新带来的变化动摇了国家—单位保障制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国家—单位保
本文标题:第二章 社保产生和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71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