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对淮南采煤塌陷区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对淮南采煤塌陷区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摘要淮南地处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是一座“缘矿而建、因煤而兴”的典型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随着大批现代化高产矿井相继投产和先进煤炭开采技术的快速应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面积不断扩大,因采煤导致地面农田和住房沉陷引发的矛盾日益加剧,甚至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总结其他学者的论点基础上,对当前淮南矿区塌陷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看法和对策,以期为实现淮南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沉陷区;地矿统筹;土地红利一、淮南沉陷区概况淮南煤田位于淮河中游两岸,东西长达180km,南北宽约20km,面积为3600km2,煤炭远景储量达4.44×1010t,已探明储量1.536×1010t,淮南市行政区域内矿井总井田面积1245.4km2,2008年生产原煤6.817×107t,到2010年,淮南矿区原煤生产能力将达到1×108t。全市现已形成煤矿塌陷区1.21×104ha.,形成水面4000ha.以上。据测算,淮南矿区万吨煤的塌陷率为1100~2670m2,根据目前的开采速度,每将新增沉陷区1500ha.以上。(一)沉陷区的分布及影响。截至2008年底,淮南市采煤沉陷区分布在一县五区(凤台县、大通区、潘集区、八公山区、谢家集区、毛集实验区),涉及25个乡镇(街道),影响农民超4.6万户、人数超13.4万人。需要搬迁的居民大约21011户约8万人(自2004年到2008年底),现已搬迁安置5040户,在建5760户。目前仍有15971户没有得到搬迁安置。此外还有道路(桥涵)、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以及防洪堤坝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因采煤形成的塌陷,给全市农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特别是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影响尤为严重。因土地沉陷,很多农民失去了耕地,房屋,造成了很多农户返贫,并引起了众多的社会问题,随着各大煤矿的投产,煤矿沉陷区面积的逐年增加,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失地而陷入贫困。(二)淮南主要采煤塌陷区的水域环境状况。根据地面的破坏程度、稳定情况和采掘周期,将塌陷区划分为稳沉、基本稳沉、未稳沉三种类型。稳沉塌陷区:地下煤早已采完,地表塌陷已稳定,塌陷深度10~20m。谢家集区塌陷区主要是城西湖,面积120ha.,深度5~20m,稳沉,由于容纳蔡家岗城市生活污水,水域环境状况较差,水质为Ⅳ类或Ⅴ类,肥沃的水质使该水域鱼产力较高,单位面积产量超过4500kg/ha.。梨树园塌陷区,面积55ha.,稳沉,虽然经过改造,但是其水源主要来自望峰岗选煤场的污水,使这片塌陷区基本上失去了渔业价值。八公山区的孔集塌陷区,面积140ha.,深度1~5m,稳沉,渔业利用较早,生物资源匮乏,鱼产力较低。潘集泥河塌陷区,总面积1400ha.,未稳沉,深度1~5m,大部分塌陷区与泥河连成一片,沉陷不深,渔业利用不多,其生物资源较丰富。凤台新集塌陷区,面积800ha.,未稳沉,深度5~15m,呈封闭状态,渔业利用较少,由于深度较大,水生植物较少,水质一般维持在Ⅲ类。(三)塌陷区治理利用现状。目前淮南煤矿塌陷区大部分没有有效治理,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累计投入沉陷区治理费用近16亿元,复垦塌陷地面积660ha.。治理率为5.81%。淮南市塌陷区因塌陷程度、稳定程度、塌陷年限和周边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差异,利用程度有很大不同。1、种植业:分布在塌陷坡地,这部分比例最大,未形成中心水面的未稳沉塌陷区土地,基本被当地农民粗放种植农作物。由于水系遭到破坏,无灌溉设施,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瘠薄易旱。种植以旱作为主,种植方式一般是麦一豆、麦一杂,土地产出率低,平均年产量5250kg/ha.左右,仅及全市单产的一半。2、渔业利用:分布在塌陷区谷地,多在地表5m以下,常年积水,除一部分工矿、城镇附近遭受严重污染的水面,95%的塌陷区水面进行了水产养殖,但多数是只放不养,白水养白鱼,产量很低,一般单产600~750kg/ha.。二、沉陷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认识不足。近年来,虽然淮南市委、市政府对沉陷区治理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2002年,就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目前又专门成立了煤矿沉陷区治理办公室。积极开展立法工作,明确治理责任。2003年10月,制定并颁布实施了《淮南市采煤塌陷地治理条例》,为开展依法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创新思路,探索治理新模式。淮南市委、市政府与淮南矿业集团打破体制障碍,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化新型能源城的新思路,统筹解决生态环境修复、沉陷搬迁安置等难题。目前,市矿统筹的重点项目之一“泉大资源枯竭矿区环境修复与开发”项目已开工建设,采取“政府指导、企业实施”的方式,五年内计划投资101.5亿元,将“城市荒地”变成“山、水、林、居”为特征的城市生态区。预计2015年完成。虽然淮南市在治理采煤沉陷区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政府投入的精力、物力、财力均显不足,沉陷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还是不断出现,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淮南市作为重工业城市,政府的精力重点是放在发展工业上,煤矿和电力可以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的GDP,煤电产业见效快,影响大。而对塌陷区的治理,一般认为只是如何解决移民搬迁,或者是回填后复垦,如此代价高昂,而且难见成效。从一些已治理工程可以看出这种局面。因此,领导热情不高,兴趣不大。(二)治理和利用主体不明。目前全市因采煤沉陷而影响到的耕地面积有10394ha.,其中绝产地面积4470ha.,减产地面积3350ha.,已被企业征用的耕地面积3600ha.,还有6700ha.(含矿业集团计划经济时期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地1470ha.)没征收。对于没有征用的土地,只是给予一定的青苗补偿,因此土地从权属上说仍是属于一家一户的农民,其治理工作应有采煤企业承担。但实际情况是,目前采煤企业只是一赔了事,每年只按18000元/ha.对塌地农民进行补偿(按当前减收的产量折算补偿金,绝收补偿是18000元/ha.),之后对治理不管不问。即使农民想开发利用,也困难重重。因为土地从权属上说属于一家一户的农民,但是由于每家的面积很小,塌陷后形成水面,无法确界,也就无法使用。而且大部分塌陷地已跨村或跨乡镇,使用时出现的矛盾更大。(三)治理的科学性问题。目前,全市的几个塌陷区主要治理区,利用效果大都不理想,其治理多是挖塘抬田,或回填复垦。甚至是对未稳沉的沉陷区进行治理,重复治理,浪费宝贵的资金。三、建议(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塌陷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塌陷区。淮南市总面积2596.4km2,2008年年末总人口为240.9万人。人口密度为927.8人/km2,合肥是658人/km2,马鞍山是771人/km2。在全省淮南的人口密度是最大的。也就是说淮南的人口对环境的生态压力是最大的。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淮南市的很多地方睛天是尘土飞扬,雨天是黑水横流,居民的生存环境恶劣,“百里煤城尽招灰(朝晖)”,是几十年来淮南市民对城市环境自嘲的名言。“白衬衫一天就变黑,皮鞋半天就蒙灰”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虽然全市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是,远没有达到生态环保城市的要求,特别是全市大量新建煤矿、电厂的投产,都给全市脆弱的生态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因此,大量的水面生态湿地,可以很好地调节环境,缓解生态压力。城市也会显得灵秀而俊美。因此可以说,虽然我们挖走了宝贵的煤资源,但是留下的,同样宝贵的水资源。(二)依法治理,实施地矿统筹。《淮南市采煤塌陷地治理条例》第四条:采煤塌陷地治理实行“谁造成塌陷、谁负责治理”的原则。第十一条:造成集体所有农用地塌陷的,责任人应按减产程度支付补偿费;经治理合格交付集体所有者使用后,责任人应向农用地使用者一次性支付土地地力不足补偿费。根据《淮南市采煤塌陷地治理条例》和其它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立足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解决全市采煤沉陷区问题。以市矿统筹战略统筹沉陷区环境治理,变“采煤在先,规划在后”逐步为“规划在先,采煤在后”,变“先沉陷,后搬迁”逐步为“先搬迁,后沉陷,变安置拆迁补偿“据实补偿”逐步为“按人口补偿”,变“先沉陷,后治理逐步为“边沉陷,边治理,变土地“先用后征逐步为“先征后用,努力走出一条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新路子。(三)拓宽思路,转变观念,合理利用塌陷区资源。土地塌陷虽然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但是如果能合理利用塌陷区,尽可能增加塌陷区的产出,那么对解决地矿矛盾,发展地方经济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如发展网箱养殖、围拦网养殖、水生蔬菜、水禽养殖等。要把塌陷区“先治理后利用”的思维定式转变为“先利用后治理”或“边利用边治理”,对全市的沉陷区治理,应统筹安排,优先考虑稳沉塌陷区,对未稳沉和基本稳沉的塌陷区,应考虑先利用后治理。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增加塌陷区的产出,另一方面,争取政府、企业的支持对塌隐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理。(四)总结推广成功的治理开发模式:土地入股开发塌陷区。1.由政府出面,将同一区域的塌陷地收回,统一对外发包。塌陷地的产权根据塌陷地原属范围面积划分。农户算沉陷的承包土地面积,多余面积为村委会所有。承包费按股分配,农民享受土地红利。这样村与农户均有积极性。2.引导村民组建开发公司或合作社,经营塌陷地,公司的股权根据塌陷地原属范围面积分配。农户算沉陷的承包土地面积,多余面积为村委会所有。农民也可以资金入股,劳力入股。这样农民既可以享受土地红利,也可以享受资金红利。参考文献:1.纪石斌.塌陷学概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2.刘飞.采煤塌陷区的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报,2010.3.吴侃.矿区沉陷预测系统[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4.韩科明.采煤沉陷区稳定性评价研究[D].煤炭科学总学院,2011.5.桂和荣.煤炭塌陷塘生态环境学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6.李永树.地面沉陷灾害预报及防治方法[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7.刘国探.煤炭地表移动的基本规律[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12.8.张雨曲.淮南大通煤矿废弃区生态恢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9.陈晨.淮南矿区主要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研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2.
本文标题:对淮南采煤塌陷区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7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