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注意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北冥()鲲鹏()抟()迁徙()坳堂()草芥()夭阏()蜩蝉()舂粮()míngkūntuánxǐàojièè蟪蛄()大椿()斥鴳()泠然()万仞()蓬蒿()数数然()恶乎待哉()决起()chōnghuìgūchūnchìyànlíngrènhāotiáoshuòwūxuè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理解: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理解:鹏鸟、“野马”、“尘埃”,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有所凭借。•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理解:大鹏虽然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但它和在地上的人一样,都要受到限制,不能真正认识天,它也是不自由的。•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作为它的船,放一只杯子在上面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开始)乘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打算往南方飞。•理解: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者还飞不到树的高度,就掉落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样。这是无法改变的,但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可笑。⑴开篇塑造了的鲲;塑造了的鹏。⑵鲲和鹏有什么联系?变化而成;⑶尔雅:“鲲,鱼子也。”小鱼能长到几千里长,已是非常不易。那么鲲为什么还要变成鹏?鲲不管长到如何巨大,仍只能游在海中,过的是有畔、有限的北冥生活。直到他化而为鹏,才能脱离海的范围,上下四方,任其游走。由小而大,只是生命的成长;由大而化,是境界的提升。鲲虽大,但不以此自满,化为鹏,向另一个更高远的目标“南冥”飞去。形体硕大气势壮美⑷以“鲲鹏”开篇,来谈“逍遥游”,那么“游”是什么意思?何谓“逍遥”?这种状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能否实现?翱翔、自由自在。不能,要受到很多限制。点拨:文章由鹏及人,鹏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而人能飞起来吗?所以这里的“逍遥游”是指精神上的自由状态。???⑸鲲为了高远的理想变成鹏后,达到逍遥的境界了吗?为什么?①大鹏想飞就能飞吗?海运风起②大鹏飞上高空,就眼界开阔,洞悉了一切吗?受到空间的限制,也有不能认识的东西。⑹鹏并不逍遥,但是当蜩鸠嘲笑了鹏后,庄子认为“之二虫又何知”,小虫不知道的道理,你们知道吗?补充: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什么作用?小鸟觉得自己一跃就能飞,不用凭借什么大风,而且能飞多远算多远,是自由自在的,认为鹏鸟一直苦苦追求,还不能想飞就飞,没有它自由。其实,小鸟也有所凭借,它飞也要依赖风,只是它的体积小,正如坳堂中的草芥一般,不用多少水就能浮起来。第二段•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翻译: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客观存在的小与大是无法改变的,要人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远之北……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呢?……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绝云气:超越;不过数仞而下:降落;未有知其修者:长•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⑴悲:庄子为什么觉得众人可悲?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很多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限制。正所谓“小年不及大年”。视野狭窄是无法达到逍遥的。⑵笑:斥鴳为什么笑鹏鸟?庄子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此亦飞之至也,它不理解鹏鸟的远大志向,其实它自己受空间的限制也不逍遥,正所谓“小知不及大知”。驳斥。⑶蜩鸠、斥鷃与鹏相比,“小大之辩”是什么?是形体吗?是精神追求、是境界。⑷既然从原则上否定了鹏鸟,为什么还反复描绘鹏鸟奋飞的壮美形象?肯定鹏鸟高远的追求⑸庄子驳斥蜩鸠、斥鷃的用意何在?意在说明万物皆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的差异;安于现状、短视近利不是逍遥是消极。第三段•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顺合一方百姓、道德使君主满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宋荣子嗤笑这四种人。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勤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这是因为他)能认清自我表现与外物的分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不过如此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即使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译文: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使财福到来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里遨游的人,他们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⑴安于现状、自以为是,不是逍遥,追求更远也不得逍遥,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①逍遥游的内涵是什么?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遵循自然、超越时空、无所依凭的绝对自由②文末谈了现实中的几种人,他们达到了作者所说的这种境界了吗,为什么?a\有限范围内,自视甚高,和蓬间小雀一样,目光短浅。或追逐于功名利禄,或困扰于世俗偏见(有功有名有己)b\宋荣子远胜第一种人,对世俗的荣辱毁誉从不在乎(无功无名),但他去嘲笑别人,觉得自己很清高。太过注重自己,贬低别人,犹有未树立起的道德。(有己)c\列子胜过宋荣子,列子是道家的人物,他化除了社会人文的需求,不拼命追求什么(无功无名);他将精神放在自然事物上,投入了大自然之中,做到了“无己”,但还要依赖于风。②文末谈了现实中的几种人,他们达到了作者所说的这种境界了吗,为什么?a\有限范围内,自视甚高,和蓬间小雀一样,目光短浅。或追逐于功名利禄,或困扰于世俗偏见(有功有名有己)b\宋荣子远胜第一种人,对世俗的荣辱毁誉从不在乎(无功无名),但他去嘲笑别人,觉得自己很清高。太过注重自己,贬低别人,犹有未树立起的道德。(有己)c\列子胜过宋荣子,列子是道家的人物,他化除了社会人文的需求,不拼命追求什么(无功无名);他将精神放在自然事物上,投入了大自然之中,做到了“无己”,但还要依赖于风。③庄子层层铺垫,虽然境界越来越高,但都没有达到逍遥,那么什么人能达到逍遥呢?至人④至人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你怎样理解?无功——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求外物无名——忘怀荣辱毁誉得失无己——超越自我形体,生死界限,参与天地自然运行,物我两忘⑵你愿意这样生活吗?⑶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放在社会的需求之中,使自己成为社会中的理想人格。有什么不好吗?庄子为什么提出逍遥学说?论证思路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游”)怎样才算“逍遥游”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拓展阅读A、《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楚威王闻庄周贤……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B、《山木》庄子与魏王交谈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C、《庄子·天地》“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可见,庄子也是个平凡人,有感情、有需求、也有欲望,但他生不逢时,又傲视王侯富贵,有用世之心而无法用世,有救世理想而不能实现,目睹人间苦难又不能无动于衷,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是继续痛苦还是从痛苦中寻求慰藉呢?我们把他和屈原作一下比较:时代:同处战国中后期国别:庄出生在宋国,但后来宋为楚灭;屈是楚国人学派: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拯救精神。庄—冷眼旁观、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结局:屈—几遭放逐,投汨罗而死庄—安然活了83岁,思想光照后世逍遥是面对人生痛苦指出的精神出路。当进取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人们赞扬屈原,实际上是赞扬儒家的进取,但是进取的道路是艰苦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当人们在一条道路上走不通,如果没有其它的道路,那么会陷入绝境。就像屈原一样,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河边儿,楼顶)。好在中国的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两条道路,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能找到心理上的安慰。建功立业的人可以以儒家思想鼓励自己,追求自主生活的人仍可以找到庄子,作为自己的精神依靠。在精神疲惫或失败的时候调节我们的心理。所以儒道是两种人生意义,两种人生价值的不同体现。这恰恰正是中国哲学的智慧所在。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欲望驱使,使罪案频发;压力过大,使心灵扭曲。如果能读懂庄子的逍遥,一方面可以
本文标题:逍遥游(共42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7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