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6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一、汉字的起源二、“六书”说1.象形4、指事2.会意5、假借3.形声6、转注三、汉字文化1、汉字反映的民俗风情、社会生活2、汉字反映的哲学思想3、汉字反映的科学技术目录一、汉字起源•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汉字起源于图画人字本来是一个人的侧面形象,头跟手足都是全的。后来手足失去了,头也失去了,头颈的部分又跟手臂连起来,这才变成了一撇一直和一撇一捺。从上例我们看出,最初的文字主要是以图画形式出现的。当人们较为固定地用简捷的图画来表示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时,这类图画就具有了一定的文字符号意义,称之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转变成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比较定型的文字是殷周的甲骨文。二、“六书”说汉字的造字和用字有“六书”之说。关于“六书”的定义,人们引用最多的是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法。《说文解字·叙》:“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éqū弯曲,‘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1.象形最初人们只是描摹事物的形状来指称事物,这种造字方法叫做象形。如“人”、山、田等。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想要表达的抽象事物越来越多,为了补救象形的局限,于是又有了指事、会意、形声等方法。2.会意并这是甲骨文“并”字,像两人并排站在一起。金文写成,小篆写成。《说文》云:“併也,从二‘立’。”隶书写成“並”。会意字基本上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象形符号组成的复合符号。繁体字的“关”:關、闗囚古人认为女子的美主要表现在眼睛上,所以,古文“媚”是在女子的头上加一个大大的眼睛和眉毛,表示女子的秋波妩媚。“回眸一笑百媚生”媚形声字是由义符和音符两部分组成的。形声的造字功能最强,据统计,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康熙字典》形声字占90%。形声字在汉字中的数量最多(80﹪多)。3.形声4、指事本刃《说文》云:“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甲骨文写成是象形的部分,“”是增加的符号,表示“根本”之所在。金文写成,小篆写成,隶书写成本,楷书写成“本”,三点变成了一横。这是小篆的写法,《说文》云:“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是从演变而来的,是“刀”的象形;一点是增加的符号,表示“刀口在这里”。隶书楷书写成“刃”。可以分为下面两类:(1)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2)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上下一条横线代表位置的界限,一点在线以上是“上”字。“一”和“·”都是纯粹的符号,“上”字甲骨文写成(横线也可以写成弧形),金文写成,印文字写成,小篆写成。《说文》云:“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隶书楷书写成“上”。一点在横线下是“下”字。甲骨文写成,金文写成,小篆写成,隶书写成“下”。三、汉字文化汉字的自身结构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1、透过汉字,可以获取有关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信息。甲骨文里的“火”字写作,像燃烧着的火,冲起三柱火苗。画一个人,头上是火,它就是“光”字。有了火,便有了光明;传说教民耕种的神农氏又称炎帝,为南方火德之帝;燧人氏钻木取火,人民得熟食,减少了疾病,因此被拥戴为君主。这些都反映了远古人民对火的崇拜。“送”这个字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这个字的偏旁“关”是什么意思,它与“送”词义有什么关系?以前一直不清楚。直到近代,文字学家根据古文资料,分析出“关”原写作表示两只手,上面是火,意思是以火赠人,后来只取其“赠送”的意义。这样的分析是可信的。中国云南地区的苦聪人,几十年以前还处在父系家长制的社会制度中。在他们那个社会里,火特别珍贵,每当迁徙时,首要携带的是火种,由家长亲自拿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物以稀为贵,赠人以火,那是十分贵重的礼物了。“送”字到后来,只有“赠送”的意义,谁还想到它同火的关系呢?2、汉字的构形释义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汉字构形上得到充分的体现,采取的具体方式是以人为出发点,来构形示意并施用于物。如中国古代表示长度的度量单位寸、咫、尺、寻、丈等都与人体有直接联系。《说文·尺部》云:“寸、咫、尺、寻、常、仞皆以人之体为法。”“咫,中妇人手长八寸为咫”,《寸部》:“寻,……度人之两臂为寻”,是取法于人体某些部位的长度来作为长度单位的。中国古人既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又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天”字本身就是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物。《说文·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说文·大部》:“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象人形。”甲骨文、金文的“天”字像人体之形,本义是指人的头顶(颠),由人的头顶转而指自然的天,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形象的文字图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代汉字构造和语意系统中得到充分体现。许慎《说文·叙》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古人造字的取材范围,即以自身和同围的事物作为造字时摹拟的对象。“取诸身”、“取诸物”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分野的认识,而“近取”、“远取”并不意味着作为本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的对立,正好相反,是把人与自然视为可以相互取法的一体,与所谓的“道法自然”相一致。它包含着由人及物、由物及人、既人又物等形式。这是心脏的象形,上部是两个心房,下部是包含两个心室的部分,中间一竖是纵沟。后来心尖底下拖尾巴,心房只剩得两点,心室变成一点和一勾。心是取法于人的以及心的形状而造出的象形字,但在使用时除了指人心外,也可指动物的以及物体的中央部位,如狼心、掌心、圆心、地心、木心、夹心、空心等。由人及物:如“心”字林义光《文源》说:“(支)即枝之古文,别生条也。”指的是植物的枝条,《诗经·卫风·芄兰》“芄wán兰之支”,用的就是它的初文。“支”由物及人,转而指人的肢体,《易·坤》“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的“支”,就是指人的四肢。枝条的“枝”、四肢的“肢”是后起字。由物及人:指取法于自然,转而施用于人。如“支”字。既人又物:如“邑”,就是既人又物的字形,是人与自然的结合。上面的“口”,象征疆域,其下像人跪坐之形,是人字的变体,有土有人,才构成“邑”。邑者,国家也。它所体现的正是汉字构形与运用既人又物的特点。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3.汉字反映的古代先民科学技术水平臼jiù古人最早掘地为臼,用以舂米,后来又有了石臼,所以古文“臼”是臼中有米的意思。臼,舂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说文》断木为杵chǔ,掘地为臼。——《易·系辞下》择满臼,舂之而不碎。——贾思勰《齐民要术》舂chōng“舂”的古文字形是一人站在臼旁,双手捧杵chǔ捣粟的形象。它是我国以杵舂米的历史的反映。古文字形是船的象形。古代舟、船有别。往来于河流两岸渡口的是舟,沿着河流航行的是船。“舟”用作偏旁,常在字的左边,多用来表示与水上交通有关的事物。如:船、舱、舵、航、艄、舢等。舟井古文字形像井栏,有的字形在井栏中加一点,表示可以汲水,是“水井”的意思。1、了解汉字的基本造字法。2、选择若干汉字,透视其中的文化信息。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6章 中国语言文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8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