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北宋四大书院之嵩阳书院
北宋四大书院之嵩阳书院一、“四书院”说(一)范成大说(二)吕祖谦说(三)马端临说二、嵩阳书院概况(一)历史沿革(二)院舍建筑布局(三)组织与管理制度一、“四书院”说•北宋“四大书院”,是一个由南宋的书院建设者们提出的概念,不同时期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主流说法:•(一)范成大说•(二)吕祖谦说•(三)马端临说(一)范成大说•首先提出“四大书院”概念的是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1126-1193),他在乾道九年(1173)游览湘桂名山大川。先游岳麓山,再游衡山。在他后来写成的《骖鸾录•衡山记》中说道:“始诸郡未命教时,天下有书院四:徂徕、金山、石鼓、岳麓”。•但是,《骖鸾录》只是一本游记性质的书籍,在书中很难找出确定这四所书院的评定标准。《骖鸾录》仅仅是诗人对美丽风景下依山而建书院的赞赏而已,并没有对书院进行考核、评定。(二)吕祖谦说•淳熙六年(1179),理学家吕祖谦(1137-1181)为兴复白鹿洞书院而撰写《白鹿洞书院记》时说道:“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先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师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虽然记述较前者详细,但是理学家吕祖谦在选择四所书院时多少会带一些个人感情(朱熹)在里面,结果并不一定是客观的。(三)马端临说•马端临,一生大部分生活在元代,但食元而不仕元,以宋遗民从事《文献通考》的编纂。•或许由于材料太多,难于取舍,才导致了马端临一书二说的矛盾。马一•卷四十六《学校考》有“天下四大书院”之目,下列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之事,其称:•“宋兴之初,天下四大书院建置之始末如此。此外,则又有西京嵩阳书院,赐额于至道二年,江宁府茅山书院,赐田于天圣二年。嵩阳、茅山后来无闻,独四大书院之名著”。•非常清楚,嵩阳和茅山一起,因为“后来无闻”,是被明确排除在四书院之列的。马二•但是到了卷六十三《职官考》,其“宋初四书院”目下,所列名单就改作白鹿洞、嵩阳、岳麓、应天府了,其称:•宋初有四书院。庐山白鹿洞:太平兴国二年,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学徒常数十百人,望赐九经。诏乃从其请。嵩阳书院:至道二年,赐额及印本九经。岳麓书院:咸平四年,潭州守臣李允则奏:岳麓山书院修广舍宇,有书生六十余人听诵,乞下国子监降释文等书。诏从之。应天府书院:祥符二年,新建书院,诏以曹诚为助教。国初有戚同文者,通五经业,高尚不仕,聚徒教授,常百余人。许让、郭承范、董循、陈兴、王砺、滕涉皆其门人。同文卒后,无能继其业者。至是,始有是命,并赐院额。此四书院之外,又有茅山书院。•“四书院”之说各说各话,但在南宋主要还是三种组合:即徂徕、金山(茅山)、岳麓、石鼓,嵩阳、岳麓、睢阳(应天府)、白鹿洞,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三组共12所书院,除去重复,实际列名“四书院”者只有岳麓、石鼓、白鹿洞、茅山、徂徕、睢阳、嵩阳等7所书院。•PS:推究其实,“四书院”说只是宋初书院影响广、声势大的代指,集中体现了宋初书院替代官学的作用,以及由此而被强化的教育教学功能二、嵩阳书院概况•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二公里嵩山南麓,因其地处嵩山之阳,故名“嵩阳书院”。(一)历史沿革•嵩阳书院初为嵩阳寺,隋改为嵩阳观,唐初更名为太乙观。后周时有学者奏请世宗批准,在此设立书院,名太乙书院。宋至道二年(996年),朝廷赐明太室书院,建有藏书楼、斋房、聚集文人,专心读书。宋初,国家重视文治,皇帝亲自颁布赐九经作为教材。景祜二年(1035年),敕西京重修,赐额更名嵩阳书院,并置院长,给膳田百亩。学者郑遨、种放等人在此广收学徒,这就是嵩阳书院的起始。•庆历兴学以后,渐至废弃。王安石改革时,司马光、程颢、程颐等以政见不同,先后提举嵩山崇福宫,讲学于此,范仲淹亦曾开讲院中,一时名流聚会,养成书院与学术相结合的传统,其时院中学生常有“数十百人”,奠定洛学规模。(二)院舍建筑布局•现存的嵩阳书院仅是一座凸形院,布局集中,从其中轴线上的大门至藏书楼,前后为五进院落。整个书院建置古朴雅致,大方不俗,与一般寺庙相比,别有光彩。•古建筑群现存大门、东西配房、先圣殿、敬义斋、讲堂、泮池、道统祠、三益斋、四勿斋、藏书楼、考场等,多为清代重修建置,它们集中体现了嵩阳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三大功能,见证了嵩阳书院千年的历史沧桑,承载了嵩阳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军柏•嵩阳书院前后,植有不少的古柏,最著名的有“汉封柏”三株,“考汉武帝时封将军,盖三代以上之物,不知阅历几沧桑矣。”•今只存其二,分别为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今大将军柏半伏于石墙之上,二将军柏则更加古老高大一些,树身虽有部分树皮脱落,但仍郁郁葱葱,枝叶犹茂,苍劲挺拔,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柏树,被誉为“华夏第一柏”。(三)嵩阳书院的组织与管理•一、嵩阳书院的管理职事•二、嵩阳书院的经费管理•三、嵩阳书院的藏书•四、嵩阳书院的祭祀活动•五、嵩阳书院的教育方法一、嵩阳书院的管理职事•1.嵩阳书院前期职事的初立•书院创立的前期多为私人捐资修建,其性质为私人创办。随着书院在后期的发展,官方出资兴办或私办官助的书院越来越多。•嵩阳书院亦遵循此轨迹,它在宋代由私人捐资兴建,并由私人主持书院一切事宜,虽屡受朝廷恩赐九经、下拨学田、增修院舍,但其主体尚属私办。因此,和其它同为北宋私人创办的书院相同,管理组织较为简单,既没有专职管理的机构,也基本没有专职管理的人员。嵩阳书院山长负责书院全面事务,学生也参与书院管理,兼职承担书院的一些事务。2.嵩阳书院中后期职事的完善•明清时期,官府大幅度的介入资助,嵩阳书院由私办转为官、私兼办。正是由于官府的重视与捐赠,嵩阳书院的规模日趋扩大,不断新增专门的管理职事,其组织管理水平日趋完善。•在行政管理方面,嵩阳书院设有“山长”、“斋长”、“首士”、“掌祠”、“掌书”等职事。•“山长”即山中长老之意,为掌管院务的总主持人,是每个书院的文化象征和精神支柱。•北宋以后,山长正式成为管理嵩阳书院的学职,世代沿袭遂成传统。因为山长与书院的声望具有直接密切的关系,所以凡出任嵩阳书院的山长者,均为当时有影响的的名流学者,如名儒耿介等。•其次,嵩阳书院还分设“敬义”、“博约”两斋分别管理学生,并从品行端正、学业优秀的生徒中选出“斋长”。斋长也是较重要的职务,以协助山长从事书院的教学、行政、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并负责考勤劝善、执行学规。如耿介高弟子景日昣、梁家惠等先后任斋长,后又主持书院教学事宜。•设“首士”主要是负责管理嵩阳书院的院务,包括启馆(开学)、放馆(放学)、迎送山长、生徒管理、经费收支、房舍修缮等事务。•同时,由“掌祠”负责掌管祭祀的香火、祭器、供品、礼仪的准备和管理。“掌书”负责藏书楼图书的保管和借阅。•最后,嵩阳书院在教学方面,设有“讲书”、“经长”、“堂长”等职事。“讲书”原为学官名,被嵩阳书院沿用,主要负责经书的讲解;“经长”是由山长从生徒中选出精熟经籍者担任,负责为生徒解析疑义;“堂长”也是从生徒中选任的,主要负责督课考勤、课堂记录、搜集诸生中的疑难问题等。凡学徒有疑义,必先求助于经长,如尚不能解决,再叩堂长以求解疑。•另外,嵩阳书院还有门守、火夫、采樵、斋夫、更夫、堂夫、看司等若干工役人员。这些完备的人员设置无疑对嵩阳书院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嵩阳书院的代代传承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二、嵩阳书院的经费管理•兴办书院需要经费,但书院不同于官学,所需经费不能像官学一样全部由当时政府负担。即使有少数官办书院,其经费也不全由官方途径获得。•经费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书院的盛衰和发展:“必经费有余而后事可经久”。•书院经费的筹措存在多种渠道,但其中一项重要来源就是学田。因为中国社会对土地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土地的收入一向被视为最不易流失、最稳定的经济来源。事实上也是如此。1.经费的筹措•嵩阳书院的经费筹措是多元化的,但学田是其办学所需经费来源的主要途径。•南康知府张元祯认为,书院有田则士聚集,而讲道者千载一时;书院无田则士难以聚,书院遂面临废弃的困境。由此可观学田对于各书院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嵩阳书院学田的获得,主要有朝廷赐田和官员绅士捐田。嵩阳书院经费主要靠出租学田供给,每年向百姓收取夏租和秋租。Eg:清代学田情况•康熙十八年(1679),耿介置田2倾。•康熙二十一年(1682),河南提学道吴子云置田100亩。同年,邑侯埙捐地60亩,未置去任。今邑侯张圣诰代补足。•康熙二十六年(1687),邑侯王又旦捐地100亩,未置去任。继任邑侯张圣诰代补足。•康熙二十七年(1688),孟津县乡绅王鹤捐地50亩。•康熙二十八年(1689),河南府太守汪楫置束脩田100亩。•康熙四十年(1701),邑侯张圣诰代补置地200亩,连补前田地共360亩。•乾隆四年(1739)登封知县施奕簪一次断入田产123亩,以为岁修之费。•嵩阳书院的学田及其它经费,均由书院独立掌握,不受外界干涉。其学田主要分布于颍阳、江左、石道、沁水、大冶、以及就近区域。•嵩阳书院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人员,前往佃户承种、岁入租赋的学田处催缴租银和粮食所有在学田佃种的地户,均置清册,“一切支销俱敬恕堂开,有清历存查”。由此得出,学田的得与失,关乎书院的兴与衰。2.经费的支出与管理•创办书院,一年需要经费的数量,自然没有统一标准。各书院规模视其大小不同,支出丰俭有别,盖莫一律。•具体到嵩阳书院而言,教学是其经费的主要支出,集中于所聘山长、购书、教师薪金等。•此外、所雇杂役人员的薪金,生徒膏火费以及修缮校舍费用等。耿介《嵩阳书院志·学田》记载,“今书院初建,诸事草创,谨竭力置田贰百亩,为来学薪水灯火之资。”•其次,购置图书、刻书、藏书、祭祀所需的祭品祭器费用也是嵩阳书院经费支出的重要部分。•最后,兴建和维修建筑费也在经费支出中占一定的比重。三、嵩阳书院的藏书•教育、学术研究、藏书有机地结合于一体,是我国古代书院的独特之处。班书阁在《书院藏书考》曰:“书院所以教习士人者,而书籍有教士之具。使有书院而无书,则士欲读不能,是书院有教士之名,已失教士之具。故凡教士之所,皆有广按典籍之必要,以供学者之博览。”可见,藏书对于书院优劣的重要性。•嵩阳书院在古代有大量的藏书,并把收藏图书作为重要任务,“圣贤之道,散见典籍,缺而不备,则博综无由,应渐次购求,以资考究。”1.嵩阳书院的藏书来源•(1)皇帝赐书•书院请御赐书,既丰富了藏书,又光耀院门。御赐书籍,是朝廷重视书院的表现,有幸获此殊遇的毕竟为数不多,这也是书院提高社会声望的条件之一。嵩阳书院自创办以来多次受到朝廷的赐书。•北宋初年朝廷对嵩阳书院很重视,宋太宗赵匡义于至道元年(995)向太乙书院颁赐《易》、《书》、《诗》、《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仪礼》、《周礼》、《礼记》九部经书作为教材。至道三年(997),太宗赐“太室书院”匾额,遂复赐送九经子史诸书。嵩阳书院曾将皇帝颁赐的九经刻板印售,以应学习之需,在当时有条件大量刻印这样的经典著作,可见书院规模不小。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复赐太室书院九经、子、史诸书。子、史是我国古籍四部分类的名称。•嵩阳书院所获赐书数量较丰,并由此名声远扬。(2)贤士大夫赠书•河南巡抚王日藻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捐俸建藏书楼五楹。藏书楼建成后全国各地驿送经书,以充楼藏,供学者阅读。•据清钱仪吉的《碑传集》记载:江西瑞州府焦贲亨卧于病榻,闻嵩阳事,因赠书多种。鲁山教谕李兆元闻耿介倡学嵩阳书院,命子李瀚往学,并赠书多种。•另有“登侯张使君牖如不远数百里赐书”。(3)嵩阳书院购置、刊刻书籍•书院之书,除赐书、赠书外,购置、刊刻书籍亦不少,这是充实书院藏书的重要途径之一。•嵩阳书院自己购置、抄刻、著录的书籍凡数百种千余册。乾隆四年(1739),登封士绅焦如蘅、董其成负责购置清庭御颁的《五经》、《康熙字典》、《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等书,存至藏书楼。此外,现存于藏书楼内的《二程粹言》、《中州道学编》、《四书近指》等书均为嵩阳书院自己刊刻的。•此类书籍的扉页下方均标有“嵩阳书
本文标题:北宋四大书院之嵩阳书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95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