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柳永词两首[北宋]柳永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科举不得志,终身潦倒。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1、参考课文注释,扫清字词障碍。2、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整体感知: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1、从地理位置上看2、从历史传统上看3、从自然景观上看4、从市井面貌上看5、从百姓生活上看惊叹赞美艳羡问题探究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工于铺陈,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点染,写景抒情,和谐统一。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点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自然风光之美都市繁华之美民生安乐之美染点雨霖铃柳永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整体感知•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阕主要是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重点研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上阕:依依惜别写实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实写实写虚下阕:羁旅长愁写虚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写虚写虚写虚词中描写的景物意象意境寒蝉、长亭、骤雨凄切悲凉烟波、暮霭、楚天苍茫落寞杨柳、晓风、残月凄清孤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下片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人生如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尊还酹江月。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萧瑟之景,写离别凄恻之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间接抒情•众淘网•福乐天猫网
本文标题:柳永词两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0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