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滨海新区的城市定位和空间发展战略---霍兵
滨海新区的城市定位和空间发展战略发布时间:2012-06-11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国务院明确了滨海新区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天津滨海新区要“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化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区域带动和统筹协调发展是国家对滨海新区的战略要求。带动京津冀、环渤海高速发展的引擎天津滨海新区带动更大区域发展的切入点是大滨海新区。所谓“大滨海新区”,是指环渤海湾之京津冀的滨海地区,包括天津滨海新区、河北的曹妃甸、黄骅、京唐港和秦皇岛等沿海城镇,海岸线长度约500多公里,陆域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占京津冀22万平方公里的10%。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京津冀地域空间发展的阶段性。京津冀山前平原地区面向东部退海而成,因此最初的人类聚居就在西部山前地带,依山就水,取水之利,避水之害。明清北京城达到畿辅地区第一个辉煌时期。近现代工业的兴起和开埠是京津冀向东部扩展的“第一波”,距海边50-100公里左右的天津、唐山、保定等成为发展的“东部前线(frontier)”和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新型城市化、工业化和船舶运输大型化,大滨海地区正在成为京津冀空间发展的第二波,港口、能源、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成为发展的动力。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GDP已经占天津全市的50%以上。唐山曹妃甸和沧州黄骅发展势头迅猛。大滨海新区作为滨海地区,是京津冀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将成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示范区域。天津滨海新区是引爆大滨海新区,带动整个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整体高速发展的引擎。滨海新区作为天津的新区天津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解放前,曾是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解放后,随着国家战略的调整,天津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减弱。1976年大地震之后的城市重建,天津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面临着多年积累下的众多矛盾和问题。跳出中心城区看天津,1986年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工业东移”的空间发展战略,滨海新区成为天津城市发展的新的空间。20年后的今天,天津滨海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的城市定位也有了巨大的提升,从80年代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发展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环境改善日新月异。80年代中期,天津提出发展滨海地区,是城市向海港发展客观规律的远见卓识。虽然在短期上造成资金和力量的相对分散,等于同时建设两个城市,投入产出效益大为降低,但为城市长远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天津滨海新区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市的50%,与浦东相当,形成了高端高质高新的产业结构,具有高水平的人才、市场、信息、技术创新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等城市功能,从过去单纯的工业开发区向综合性城市转变。天津市委市政府提出“滨海新区龙头带动,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其他区县共同发展”三个层面联动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明确了滨海新区与天津中心城区及其他区县的互动互补关系。滨海新区作为城市区域天津滨海新区现状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完整的行政区和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陆地面积2270平方公里,是一个南北长约90公里,东西最宽处约50公里的T型滨海地域。2009年,滨海新区常住人口达到202万人,现状建设用地300多平方公里。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滨海新区规划人口达到600万人,总的建设用地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总体看,滨海新区的空间尺度已经超过一般的城市规模,空间区划已经形成多样的行政主体,自然和历史遗产具有多样性和地方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发展上呈现出多个城市、城镇和功能区齐头并进的态势,已经具备了城市区域的基本特征和条件。2010年,滨海新区实施了行政体制改革,撤消了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成立滨海新区政府。同时保留了开发区、保税区、滨海高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东疆保税港区、滨海旅游区等9个产业功能区管委会,新设立了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管委会。虽然在逐步形成统一的规划土地管理和财政,但仍然存在新区内部产业布局上的恶性竞争、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大等经济和社会问题。通过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解决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滨海新区具有典型的实验示范作用。滨海新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是全国的新区,在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岁末年初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指出,天津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民计民生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滨海新区要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2010年3月,在参加全国人大天津代表团讨论时,胡总书记再次重申,天津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民生,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建设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国际性宜居城市取得突破,滨海新区要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与1980年代的深圳、1990年代的浦东相比,滨海新区在追求速度、效率的同时,更要追求品质、和谐和统筹协调,在空间战略方面也要探索新的科学发展模式。天津滨海新区的空间发展战略在清华大学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中,我们提出构筑京津冀地区“一轴三带”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以北京、天津及滨海新区为核心的京津走廊,积极培育环渤海湾的“大滨海新区”,壮大山前传统发展带,建设山区生态文化带。北京、天津和河北空间发展的“结构共同点”,一是京津走廊,二是大滨海新区,而天津滨海新区位于两个同构的交汇点,在培育和构筑“大滨海新区”空间发展网络上应发挥重要作用。推进港口和沿海通道建设,形成滨海发展的走廊,带动临港产业的集聚和港城的发展,是培育大滨海新区发展的基础工作。从国外沿海大都市群的经验看,滨海高速公路、铁路在人流、物流和旅游、防灾和国防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如美国西海岸1号高速公路、澳大利亚东海岸1号高速公路等。天津滨海新区强调规划建设大滨海的交通通道,包括沿海高速公路、沿海城际铁路、海上客运和海上机场等,将促进大滨海新区的整体发展,为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提供条件。目前,随着海滨高速公路北段的通车,初步形成了曹妃甸钢铁、天津滨海新区石化、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黄骅煤炭能源的大格局。港口方面,曹妃甸以矿石为主,天津港以集装箱为主,黄骅煤下海量逐步达到8000万吨,超越天津港成为全国第二大能源港。在金融贸易等区域服务功能方面,天津滨海新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作为京津冀的前沿,大滨海新区的发展需要北京、天津、唐山、沧州、秦皇岛、廊坊等后方城市的支撑,因此,区域交通网络的完善,包括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也是天津滨海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重要内容。2008年,天津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了《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中规院以对滨海新区的专题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双城双港”的总体战略和布局思路。规划提升滨海新区核心区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双城之一。在现在天津港的基础上,在大港规划新建南港区,形成双港,发展石化工业和煤炭、矿石等散杂货运输,既解决港口与滨海核心区港城矛盾,又通过将分散布局的石化项目向南港工业区集中,将煤炭矿石等货物向南港区集中,从根本上整体改善了滨海新区的发展环境。“双城双港”的总体战略和布局思路得到各方面的认可,逐步完善成为“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市域空间发展格局。滨海新区进一步强化双城之间的交通联系,规划建设了四条高速公路、四条快速路、三条轨道线和一条城际高铁,突出发展走廊优势,形成双城效应。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海湾城市区域的探索滨海新区沿海岸线带状展开,具有鲜明的海湾型城市地区特征。同时,总体的发展轴线比较明确,一条是从天津中心城区到港口、东西向的京津塘发展轴,一条是南北向的沿海发展轴,两轴的交汇处是塘沽区城区和天津港,京津塘发展轴的西端与中心城市比邻处是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沿海发展轴的南北两端分别是大港城区、大港油田生活区和汉沽城区,分别与河北省黄骅和曹妃甸相邻。《天津滨海新区空间发展战略》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缚,结合新区轴带发展格局,按照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产业集聚、城市宜居的原则,提出了“一城双港三片区”的总体结构,确定南重化、北旅游、西高新、中服务的发展格局。一城为滨海新区核心区,三片为南部石化产业片区、北部宜居旅游片区、西部临空高新片区。滨海新区范围比较大,有海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蓟运河等大的河流,加上铁路、高速公路和市政廊道,对城市区域分割严重,加上三个城区和九个产业功能区多头发展的态势,具备了组团式布局的条件。天津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20年),总结其他城市区域经验和教训,结合自身实际,在“一城双港三片区”空间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新区“多中心、多组团、网络化海湾城市区域”的空间布局结构。组团之间以生态廊道相隔离,并通过完善的交通体系实现各组团间的便捷联系,形成整体的城市区域。与蔓延式和大城市+卫星城模式相比,多中心、多组团具有许多优点,也符合当今城市区域发展的潮流。规划通过各城区和功能区的空间整合,形成功能相对独立完善,同时又紧密联系的城市组团,统筹产业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统筹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区和功能区,各自独立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组团规模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模板,一般在30平方公里左右,有一定的人口规模,有产业的支撑,可以形成研发和生产生活服务的中心。每个组团努力作到职住相对平衡,一些特殊的工业组团不宜居住,也在其附近规划居住为主的组团与之配套,尽量减少大量长距离通勤。按照规划,未来滨海新区将建立起城市组团—城市片区—都市区域的空间组合秩序,打造多组团、网络化海湾型城市地区。要实现“多中心、多组团、网络化海湾城市区域”的空间布局模式,需要以公共交通作为保证。规划将京津城际铁路延伸到于家堡中心商务区,形成新区的公共交通枢纽,从北京南站到于家堡枢纽只需要45分钟,而且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远期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相连。同时,规划确定了环渤海城际铁路线位和车站,使一城三片区都有城际高铁车站和公共交通枢纽。规划4条长距离的市域线,提高一城三片区之间联系的方便程度和速度。在核心区增加5条填充线,使核心区轨道线网密度达到1公里/平方公里,提高服务水平。考虑到滨海新区地质条件较差的情况,规划选线尽量位于绿化带中,采用地面或高架形式,减少工程造价,同时作好各组团站点规划和组团内喂给线的链接,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用,真正形成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区域。结语当前,我国人居环境建设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提升城市和区域规划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准成为一个命运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既可以形成优美的人居环境,又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的发展。做的不好,即便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建设会留下巨大的历史遗憾,也会影响经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空间发展战略,创新空间发展模式。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发展的比较优势凸显。可以肯定的是,再过10到20年,一个新的城市区域将崛起。作为一个面积2270平方公里的新兴的城市区域,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天津滨海新区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吸收战略空间规划和城市区域规划理论方法,从落实国家战略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高度,探索城市定位和空间发展战略,逐步寻找出面向区域开放的、“多中心、多组团、网络化海湾城市区域”的空间发展战略和布局模式。目前,我们正在不断提升滨海新区的规划,尝试在总体城市定位和空间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和细化空间发展战略和模式,注重城市区域功能的改善和城市区域艺术骨架的创造,在合理分工、自主创新的产业规划、住房保障和多样性供给、海水淡化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小街廓、密路网”的城市空间和特色
本文标题:滨海新区的城市定位和空间发展战略---霍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82238 .html